胡國勝
關鍵詞: 建國60年;中國共產(chǎn)黨;紀念活動
摘 要: 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反映了中共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軌跡,其基本經(jīng)驗主要表現(xiàn)在紀念活動與總結歷史經(jīng)驗相結合,探尋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紀念活動與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相結合,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紀念活動與現(xiàn)代傳播方式相結合,拓展紀念活動的傳播空間;紀念活動與推動社會發(fā)展相結合,彰顯紀念活動的時代特征;紀念活動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發(fā)揮紀念活動的整合功能。
中圖分類號: D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09)05052106
Fundamental Experience of CPC's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since 60th Anniversary of PRC
HU Guosheng (Marxism Schoo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ey word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PRC; CPC;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Abstract: Since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PRC, the CPCs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reflect a history path of leading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socialist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 is that the CPCs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are combined with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commemoration;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educating and guiding general public, excavat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ways of modern propagation, stretching propagation space;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driving social development, demonstrating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laying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代表著一種國家儀式,是利用紀念對象組織各種活動傳播紀念象征的過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各種紀念活動構成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紀念活動,主要集中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如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的紀念等;重要紀念日的紀念,如“七一”、“七七”、“九?一八”、“一二?九”的紀念等;重要節(jié)日的紀念,如“五一”、“五四”、“八一”、“十一”的紀念等;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如馬克思、列寧、孫中山、毛澤東等重要領導人的紀念。歷史不能更改,我們不能對60年來的各種紀念活動“指手畫腳”,只能從這些紀念實踐中尋找經(jīng)驗、總結教訓,為今后充分發(fā)揮紀念活動的獨特功能作出努力。
一、與總結歷史經(jīng)驗相結合,探尋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大都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節(jié)日紀念日的紀念。因而,每一次紀念活動都離不開對過去的歷史回顧。紀念活動,在一定意義上,復述、反思、總結了歷史。而最重要的就是總結歷史經(jīng)驗,找出對現(xiàn)實發(fā)展的指導意義。對國慶的紀念就是為了總結建國以來的發(fā)展經(jīng)驗,為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系統(tǒng)客觀地闡述了建國以來發(fā)展歷史以及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充分肯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十年是光榮偉大的三十年,是中國人民同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進行復雜斗爭的三十年,是經(jīng)歷了曲折道路而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巨大勝利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我們的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變化,并且鞏固了革命變化的勝利成果。”[1]210同時他對黨的過去工作中的錯誤作了自我批評,對“文化大革命”第一次作了公開否定。通過國慶紀念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肯定了成績,承認了錯誤,反映出中國共產(chǎn)黨客觀的歷史態(tài)度和胸襟,為今后國家建設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紀念活動,目的就是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經(jīng)驗,為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信心。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指出:“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就是要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偉大成就,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jīng)驗,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xù)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盵2]1同樣,總結歷史經(jīng)驗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面向未來,為了對后人的警世,為了以后發(fā)展中少走彎路。199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70周年的日子,在紀念大會上,江澤民指出:“在七十年的斗爭中,我們黨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jīng)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盵3]16332000年10月5日,江澤民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5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就是要以歷史和現(xiàn)實的眼光對這場戰(zhàn)爭加以觀察與總結,以利于更好地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盵4]5068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就是為了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對于維護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紀念活動,不斷地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這對于未來社會發(fā)展百利而無一害。
總之,紀念活動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總結過去、立足現(xiàn)在、憧憬未來,即總結過去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從而便于現(xiàn)在的努力和未來的奮斗。因此,紀念活動應根據(jù)紀念對象來總結其歷史經(jīng)驗,探尋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為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這也正是紀念活動的價值之所在。
二、與教育引導人民群眾相結合,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更多的是為進行革命動員服務的,建國以后,
則突出紀念的教育功能。通過挖掘紀念對象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出紀念活動的教育引導功能。對革命先輩的紀念就是要學習和弘揚革命前輩們的革命精神。1983年3月13日,胡耀邦在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今天這個紀念大會上,當我們提出重新學習任務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想到,馬克思、恩格斯在這方面同樣也是我們的偉大師表?!盵5]314199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指出:“孫中山先生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特別是他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fā)揚?!盵6]594在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紀念活動,就是要通過全國性的宣傳教育來弘揚節(jié)日紀念日的文化引領。1952年8月28日,中央《關于第三屆國慶節(jié)紀念辦法的規(guī)定》中指出:“要使這次國慶節(jié)的宣傳成為教育全國人民了解國家現(xiàn)狀和動員他們迎接即將開始的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的一次廣泛而深入的思想教育。”[7]404此外,對于歷史事件的紀念也能反映出其教育價值,如長征紀念則突出長征精神的學習和弘揚等。2006年10月22日,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把長征精神作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在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進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堅持不懈地發(fā)揚光大,把長征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盵8]729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紀念活動是進行教育的一個載體,充分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將教育滲透到紀念活動之中去,是紀念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頒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各種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節(jié)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國際性節(jié)日”,“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紀念活動”,使人們“增強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盵9]1989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革命領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歷史人物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建黨紀念日、紅軍長征、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國恥紀念日”,“都蘊藏著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10]798799。正因為紀念活動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強調(diào)要充分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發(fā)揮紀念活動的教育功能。1998年11月20日,江澤民在紀念劉少奇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學習的光輝榜樣。”[11]2006年12月1日,胡錦濤在紀念朱德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朱德同志在為黨和人民的畢生奮斗中表現(xiàn)出來的堅定理想信念、崇高思想品格、高超政治智慧,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發(fā)揚?!盵12]這都充分反映出紀念活動中的巨大教育資源。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應充分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出紀念活動的教育引導功能。
三、與現(xiàn)代傳播方式相結合,拓展紀念活動的傳播空間
在一些重要紀念活動即將到來之時,中國共產(chǎn)黨都會發(fā)布通知、紀念活動的宣傳要點等,對紀念活動的宣傳和組織做出安排或規(guī)定。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紀念活動的傳播形式可謂種類多樣、各有千秋,但最主要的是媒介宣傳方式和組織動員方式這兩種。
媒介宣傳方式——主要是通過報刊雜志、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wǎng)絡等形式的紀念傳播。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根據(jù)自身條件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手段,使得各類紀念文本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建國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紀念活動的傳播形式仍延續(xù)了這樣的做法,主要依賴出版報刊雜志進行傳播,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游刃有余的紀念傳播方式。因而,建國初期的媒介宣傳主要以印刷媒介為主,尤其以報紙雜志為主要傳播方式。每逢紀念時,報刊雜志都會出紀念文章、社論、???、特輯、專欄等。1953年4月22日,中央《關于馬克思誕辰一百三十五周年紀念及宣傳辦法的通知》中規(guī)定“《人民日報》于五月五日發(fā)表社論及其他紀念文章”,“各地大報還可發(fā)表自己所組織的紀念文章”[7]550等。出版機構則會發(fā)行相關作品、紀念文選、文集、學術論集、年譜、自傳、回憶錄等。此時,廣播電影話劇也成了開展紀念活動的一種新形式。1960年4月10日,中央《關于紀念列寧誕生九十周年幾項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由文化部組織各大城市放映下列有關列寧生平的影片:《革命的前奏》、《烏里揚諾夫一家》、《列寧的故事》、《我了解他》”,“由文化部組織藝術團體演出有關列寧的話劇,如《帶槍的人》等”,“出版《列寧選集》四卷集”[13]189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因特網(wǎng)、手機等新興媒介的廣泛運用,為豐富紀念的形式、擴大紀念的覆蓋面、增強紀念的效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如何運用現(xiàn)代傳媒去拓展紀念活動的渠道和空間,提高紀念的傳播速度,對現(xiàn)在我們的紀念活動提出了新要求。在廣播影視方面則側重于對事件的回放、報道,對人物的生平事跡的專題記錄片,現(xiàn)場直播紀念盛況等,從而把紀念活動推向經(jīng)?;?、生活化、大眾化。各大重要門戶網(wǎng)站以及相關部門主頁等都會在紀念活動開展期間開設紀念專欄、網(wǎng)上紀念館、紀念活動的相關新聞報道、現(xiàn)場直播等,使得紀念活動在網(wǎng)絡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交互性的特點,通過網(wǎng)絡更加有利于紀念活動與廣大群眾進行直接互動交流,從而避免傳統(tǒng)文本紀念的不足。網(wǎng)絡紀念將成為未來紀念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因此,紀念活動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媒的優(yōu)勢,改進過去紀念傳播之不足,不斷創(chuàng)新紀念活動的形式,拓展紀念活動的新空間,使得紀念活動在時空上無處不在。
組織動員方式——通過紀念單位圍繞紀念對象組織各種活動來進行的紀念,主要就是召開各類會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由于一般性的紀念活動是集體性的活動,所以群體性的集會在紀念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每逢黨的大規(guī)模紀念活動,各級組織單位都采取大會、集會、座談會、研討會、表彰會、聯(lián)歡會和晚會等多種會議形式來進行。1951年5月30日,中央《關于紀念黨的三十周年辦法的規(guī)定》中指出:“黨的每個支部或總支部應當舉行適當?shù)膽c祝儀式”,“在城市中,市委應召集全市的或分區(qū)的慶祝大會”,“在工廠中,黨的組織得與工會組織聯(lián)名召集慶祝會”,“部隊得依駐地分別舉行軍人大會”[7]236等。1979年4月2日,共青團中央就五四紀念向全國共青團組織發(fā)出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區(qū)團委可在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配合有關部門舉行紀念會、報告會或座談會,也可以召開表彰新長征突擊手大會”,同時,“可以舉行時事報告會、科技講演會、理論研討會”[14]等。因此,舉行各類會議則成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紀念活動的一種常態(tài),一種最主要的方式。
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是基層組織進行紀念活動一個重要的項目和慣例。每逢紀念之時,基層組織一般會開展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如參觀訪問、勞動服務、體育比賽、詩歌朗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書畫競賽等形式。這也是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紀念方式,不僅可以調(diào)動活動參加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體驗紀念的樂趣,同時把紀念活動變的更加具有實際意義。
此外,建立紀念設施也是進行永久紀念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方式一般體現(xiàn)在紀念對象的所在地、發(fā)源地或發(fā)生地的紀念上。建國以來,國家建立了一批紀念碑、紀念館、紀念故居等設施,修建了一些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或設施,使得紀念活動成為常態(tài)。
對中國共產(chǎn)黨而言,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形式介入紀念活動既有利于政治交流,同時又便于接觸民眾,擴大影響、展示和樹立現(xiàn)代政黨形象。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展開,有利的媒體傳播、各種組織活動的開展以及紀念設施的烘托,無疑有助于紀念的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和各種領域,擴大紀念活動的影響,提高紀念活動的效果,同樣,也有助于提高一個政黨的聲譽及其在公眾中的地位。
四、與推動社會發(fā)展相結合,彰顯紀念活動的時代特征
列寧曾經(jīng)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15]244。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往往與推動社會發(fā)展密不可分,甚至可以通過其紀念主旨、內(nèi)容和規(guī)格來推測后續(xù)動作。雖每次紀念活動都在突出過去的歷史,但最終目的是為了推動現(xiàn)實發(fā)展服務的,甚至借助紀念活動發(fā)布重要政策主張,所以每次紀念活動都深深的刻著時代烙印。建國之初,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復確認、強化,特別是在政治認同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馬克思、列寧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的誕辰忌辰紀念以及十月革命的紀念,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加強廣大民眾的政治認同、推進馬克思主義社會化、中國化、大眾化等方面均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各種紀念活動,大都與這個時期對毛主席及其語錄的學習、崇拜活動有關。這時期的紀念儀式純粹是補充某種組織嚴密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圖解或例證,將政治運動滲透于民眾生活之中,因而,紀念活動糾纏于各種政治運動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紀念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價值觀和立場則成了紀念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項內(nèi)容。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在祖國統(tǒng)一問題上,日益上升為黨和國家在政治生活上不能回避、不能不提的重大政治問題。借助孫中山、辛亥革命等紀念活動表達中共主張成了紀念的重點目標。1981年10月9日,在首都各界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上,胡耀邦代表中央發(fā)表講話,指出:“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是我們的第三件大事。這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際,尤其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盵16]975對于孫中山的崇敬和懷念至今仍是祖國大陸與臺灣聯(lián)系的強大精神紐帶,并借此紀念契機,中共中央向蔣經(jīng)國等國民黨要員發(fā)出邀請,歡迎他們回大陸故鄉(xiāng)看看。因而,紀念活動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表達時局主張的一種途徑。同樣,通過紀念活動來完成現(xiàn)實任務,成了紀念活動的一個目的。如1998年5月8日,胡錦濤在紀念真理標準討論20周年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指出:“我們今天紀念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二十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堅持實踐標準,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我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狀態(tài)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到時代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17]340因此,借助紀念來表達現(xiàn)實訴求,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任務。
紀念活動連接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于時代條件不同,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有別,不同時期的即使是對同一人物或事件的紀念所弘揚的精神和旨趣可能存在差異。因而,紀念活動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與推動社會進步結合起來,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內(nèi)容與紀念內(nèi)容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賦予紀念活動以鮮明的時代性和新的歷史高度,這是紀念活動永不褪色的根本前提。正如胡錦濤在五四運動80周年紀念大會上所指出那樣,“我們黨自建立以來,總是根據(jù)不同歷史時期的形勢和任務,把五四精神與人民群眾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結合起來,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不斷升華到新的境界”[18]。
五、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發(fā)揮紀念活動的整合功能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政治儀式,是社會認同和社會動員的方式之一,它具有整合族群、團體與社區(qū)的認同及強固功能。因此,紀念活動在加強社會認同、促進社會溝通、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紀念活動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利益主張也可以得到表達。不管紀念的重要性是多么小,它都能使群體訴諸行動,能使群體集合起來,舉行紀念活動。所以說,紀念活動的首要作用就是它能夠使個體聚集起來,加深個體之間的關系,使彼此更加親密。通過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促進了公民間的團結,加強了社會的整體凝聚性。如“三八”強調(diào)的是婦女的節(jié)日,“五一”突出的是所有勞動者的節(jié)日,“五四”體現(xiàn)的是青年的節(jié)日,“六一”則是兒童的節(jié)日,“七一”重點是黨員的節(jié)日,“八一”是軍人的節(jié)日,“十一”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活動的主體者可以在節(jié)日里表達各自利益主張,進行群體內(nèi)部和外部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平衡。此外,紀念活動既是一種情感的迸發(fā),又是情感上的一種認同。對馬克恩、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紀念,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他們的思想,紀念可以達到思想的交流和認同。對于孫中山、辛亥革命等的紀念可以把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無黨派人士、海外僑胞等凝聚在一起,同時也是他們表達各自主張的場所和時機。對“一二?九”、“一二?一”、“七七”、“九?一八”等的紀念更多是培養(yǎng)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因而,紀念活動是一種手段,憑借這一手段來表達和加強各階級的情感認同,從而使社會成員達到一種情感上的一致性。一般來說,在高度階序化的社會里,紀念活動的開展越多,人們越會將更多的時間用在紀念活動中的溝通上。在一定意義上,紀念活動塑造了社會文化時間,起著整合社會不同的角色,并努力將各種沖突導入適宜的路徑,使人們用共同的方式來表現(xiàn)和追求共同的利益與目標。因此,不同國家都將紀念活動作為謀求社會和諧的一種權力技術和實踐。可以說,紀念活動整合群體,促進社會和諧的功用不可低估。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化解社會矛盾、控制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團結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建立起社會秩序,使得因內(nèi)部價值與原則引發(fā)沖突而瀕臨破裂邊緣的社會,能夠進行社會重組和重建而生存下去。中國共產(chǎn)黨借助于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努力和嘗試,發(fā)揮出了紀念活動的社會整合功能,為未來的紀念活動作出典范。
總之,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反映了中共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軌跡,為未來紀念活動的開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因而,總結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開展紀念活動的基本經(jīng)驗,充分探尋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挖掘紀念活動的教育資源、拓展紀念活動的傳播空間、彰顯紀念活動的時代特征以及發(fā)揮紀念活動的整合功能,可以為日后的紀念活動提供參照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國共產(chǎn)黨編年史:第12冊[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3卷)[G].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8]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9]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1] 江澤民.在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1121(1).
[12] 胡錦濤.在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122(1).
[13] 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4卷[G].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14] 團中央通知在青年中開展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活動[N].人民日報,197946(4).
[15] 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 胡錦濤.發(fā)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奮斗——在五四運動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55(1).
責任編輯:陸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