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注重對文本的知識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的探究,強化了人文價值的意義。課程標準在教學的三維目標中也認為,注重閱讀文本的人文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辨清各種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價值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以為,在語文教學中關注教學的人文性,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知識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促進他們學習技能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夠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通過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深入地品味文學作品的價值意義,從而真正地實現(xiàn)“一切文學皆人學”的教學要求。
一、突破文本分析束縛,品味人物的人性之美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忽視了人的生命價值意義,將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一種容器,這種被動強制性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而產(chǎn)生的情感態(tài)度,難以激活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語文自然也就成了一道枯燥無味的難以下咽的“大餐”;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使得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對文本語言功能特征的理解感悟上,產(chǎn)生斷章取義的效果也就不可避免的。筆者以為,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根源在于忽視了人的生命存在價值意義,割裂了文本應有的人性之美。
對此,在進行文本研讀的過程中,教者應該以文本為教學載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允許他們有獨到的見解和主張,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分地融入文本的探究過程之中,從而與文本思想情感交流,接受精神上的洗禮,使自己的靈魂受到震撼。這樣的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1)允許學生有自己學習的方式,即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予以學習;(2)注重朗讀的教學,“言為心聲”,只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才能夠品味文本中人物真實內(nèi)心世界;(3)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即運用模擬生成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揣摩文本內(nèi)容,體味文本角色。
例如,在曹禺《雷雨》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文本的寫作背景、結(jié)構(gòu)特色、語言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之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1)人物在被打上了階級絡印后,是否完全表現(xiàn)為階級特征;(2)周樸園的言行是否違背了本身的身份特征;(3)劇本中人物具有怎樣的各自特點。正是圍繞上述的問題,不妨運用如下的教學方法:(1)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搜集有關本劇的時代背景知識;(2)建議學生反復朗讀人物的對話,深入揣摩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3)鼓勵學生進行分角色上臺表演,以展現(xiàn)他們的學習成果。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體現(xiàn)了語文應有的人文性,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味了文本人物的人性特征,提高了他們的洞察思辨能力。
二、允許合作探究,激活學生的內(nèi)驅(qū)動力
新課程教學注重了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要,倡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彼此之間的合作,也只有合作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地交流和展現(xiàn),讓這種情感價值和審美觀更具有人文性。
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在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價值外,筆者以為,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同時,還可讓他們的人性得到豐富。教師可通過設計問題思考和課堂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的理性思維在實踐過程中得以不斷深化。
三、融入綜合實踐活動,放飛學生的思想情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們的鮮活思想和鮮明個性才能夠得以真正培養(yǎng)。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倡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鼓勵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是對“文學即人學”的最好詮釋。
例如,在蘇教版必修第五冊第一專題“美的方程式(活動體驗)”和第二專題“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活動體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通過播放有關霍金的影視和辛德勒名單來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性之美,鼓勵學生在不斷地思辨中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評判“善和惡”。
總之,新課程高中語文的教學標準為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特別是關注文學作品的人文性,注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挖掘探究,其本身就是對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存價值的充分肯定。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人文性教學,必將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信心,培養(yǎng)學生鮮活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葉增編.教學范式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2).
[3]劉瓊.語文教學與情感心理[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9,(5).
[4]任桂平.文化視野中的語文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6,(6).
(瞿淑霞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