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信貸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持,信息共享制度就是其中的關鍵制度之一。本文主要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信息共享對提高信貸市場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共享 信貸市場 效率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非對稱,銀行在貸款活動中往往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導致信貸配置的低效率。要緩解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銀行必須投入資源,收集信息。銀行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但如果信息搜集成本很高,銀行唯一的選擇就是拒絕對那些沒有抵押品或自有資金很少的企業(yè)提供貸款,結果一些凈現(xiàn)值(NPV)為正的投資項目有可能得不到融資。
銀行的信息來源有三個:一是在長期的銀企關系中獲得的客戶信息,但這類信息只局限于特定的客戶,面對新的貸款申請人,銀行必須有其他信息渠道。二是在提供貸款前走訪貸款申請人和他們的企業(yè),直接搜尋信息,或者從公共記錄中收集信息。第一種方法可能成本太高,而第二種方法對大部分非公共公司而言是無效的,因為這些企業(yè)公開披露的信息很少。三是從其他貸款人那里獲取信息,以了解貸款申請人的還款記錄和總負債情況,這是相對而言成本較低的信息來源。但這一般要求貸款人承擔對等義務,也將自己擁有的信息提供給他人,也就是說貸款人之間必須存在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
信息共享制度的類型
信息共享制度為銀行低成本地搜集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有效渠道。信息共享的正式制度安排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私營的征信機構,它可以是由企業(yè)家創(chuàng)立的、以盈利為目的信息中介,也可以是貸款人聯(lián)合起來建立的、以互惠原則為基礎的合作安排。另一種是由政府當局建立的“公共信用登記機構”(PCR),通常授權中央銀行進行管理。
由貸款人聯(lián)合建立的征信機構遵循信息自愿交換和互惠的原則。貸款人向征信機構提供自己客戶的資料,征信機構將這些資料與來自其他渠道(法庭、公共注冊部門、稅務當局等)的信息進行比較,然后對每個借款人的信息進行匯總。貢獻資料的貸款人今后可以向征信機構申請“信用報告”,獲得經過整理的有關貸款申請人的全面資料。為避免搭便車行為(利用別人提供的信息,而不透露自己擁有的信息),征信機構對不及時提供信息或提供不準確信息的貸款人會進行制裁。制裁手段從罰款到取消會員資格(從而無權進入數(shù)據(jù)庫)。
在歐洲,這種制度安排在消費信貸市場和小企業(yè)貸款市場上很普遍,因為這類市場中貸款申請人的數(shù)目龐大,但申請的貸款規(guī)模通常較小,如果進行單獨的財產評估成本會很高。因此,對申請人的特征和信用記錄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貸款人的信貸決定是有幫助的。不過,對大中型企業(yè)進行信用評估所要求的信息更為復雜,涉及企業(yè)的信貸記錄、財務狀況、企業(yè)歷史、管理經驗、母公司和分支機構的具體營業(yè)情況等,并不像家庭信用評估那樣標準化,這要求信用機構在信息的生產、處理和發(fā)布中必須更為積極和主動。因此,面對企業(yè)貸款、特別是大中型企業(yè)貸款的信用信息機構通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而不是貸款人的合作組織。
與私營征信機構不同,公共信用登記機構(PCR)的最大特點是其參與的強制性。在中央銀行監(jiān)督下,一般所有金融機構都必須加入,所以它的覆蓋面很廣。信息在貸款人和PCR之間的流動是雙向的。各個金融機構都必須按時向PCR提供每筆貸款的資料,然后PCR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獲得不同的貸款人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貸款的情況,從而得出借款人的總負債。信息回流的形式一般有兩種:對已有信貸記錄的借款人,銀行會自動獲得有關其總負債的信息,而對新的借款人,只有在銀行主動要求下才能獲得該信息。PCR的運行所遵循的原則是:不泄露金融機構的機密,不侵犯個人借款人的隱私。因此,PCR對參與機構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僅僅以總計的形式對信貸機構發(fā)布,并且信貸機構也只能在提供貸款時使用這些數(shù)據(jù)。
雖然PCR全面覆蓋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但它通常并不搜集和報告所有的借貸信息,而只報告一定貸款金額以上的信息。如果報告的臨界值太高,家庭貸款甚至小企業(yè)貸款的信息就被排除在外。私營征信機構雖然覆蓋面相對小,但能提供更詳細的個人和小企業(yè)貸款信息,并綜合了其他來源的資料,比如來自法庭、公共租賃、財產登記和稅務當局的信息等。因此,這兩種類型的信息共享安排在很多情況下是互補的。
信息共享制度的作用
(一)降低信貸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效應
逆向選擇是信息非對稱的結果之一。如果貸款申請人的特征是銀行不了解的私人信息,那么信貸市場就不能通過利率的調整自動出清。Stiglitz 和Weiss(1981)在其著作中討論了逆向選擇與信貸配給的關系。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提高利率會使借款人的質量構成發(fā)生變化,低風險的借款人逐步退出市場,這種逆向選擇效應使借款人的平均風險程度增加,從而可能降低貸款人的預期收益。銀行預期收益與利率變化間的非單調性決定了銀行不會通過利率調整使市場隨時出清,因而信貸市場可能出現(xiàn)配給均衡的結果??梢?,由于逆向選擇,信貸市場并不總是將信貸資金配置給預期收益最高的投資項目。信息共享可以增進銀行對貸款申請人特征的了解,從而改善借款人的質量構成。這有助于降低平均違約率,并因此降低利率水平,減弱逆向選擇效應。
(二)抑制借款人的道德風險
借款人可能存在兩種類型的道德風險:一是努力程度不夠而導致項目失敗,從而客觀上違約;二是有可能故意隱藏投資項目的收益,進行戰(zhàn)略性違約。在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有效的法律執(zhí)行機制的情況下,聲譽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在信貸市場上,聲譽機制是一種將現(xiàn)在的交易行為與未來的交易可能性相聯(lián)系的動態(tài)激勵機制:違約的借款人今后不再可能獲得貸款。如果未來的合作建立在雙方過去的行為基礎上,并且從合作中獲得未來收益的現(xiàn)值大于一時欺騙的收益,那么對失去未來收益的懼怕就可能對今天的機會主義行為起到一種震懾作用。然而,聲譽機制的效率必須以信息的流動為基礎。只有當銀行共享違約信息時,借款人的信用記錄才會成為一種公共知識,這有助于強化借款人的還款激勵,減少道德風險。
(三)避免多重銀行關系導致的過度負債
貸款申請人可能同時向多家銀行申請貸款,并且從多家銀行獲得貸款或貸款額度,形成多重銀行關系。這種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國家都很常見,特別是大型公司,它們往往能從多家銀行獲得資金。
從借款人的角度看,保持多重銀行關系有幾方面的好處。它迫使貸款人之間進行競爭,從而有助于降低信貸成本;每個貸款人承擔較少的信貸風險,因此要求的利率風險貼水也較低,這也有助于融資成本的降低;多重銀行關系可使借款人避免資金中斷的風險,當一家銀行突然收回貸款或撤消信貸額度時,借款人還有其他資金來源。
然而,對銀行來說,多重銀行關系的存在可能帶來一些弊端:由于免費搭車,每家銀行對借款人的監(jiān)督積極性都很小,因此借款人違約的概率可能增加;如果貸款人不能獲得借款人總負債的信息,借款人就有過度負債的激勵。一般而言,違約概率是負債總水平的增函數(shù)。當借款人同時從兩家銀行獲得貸款,而銀行之間沒有信息共享安排時,他每獲得一單位資金就降低了對另一家銀行的本息償還概率,而這家銀行又不能通過修改貸款合同對這種行為作出反應。這樣,對借款人來說,單位債務的利息負擔是總債務的減函數(shù),因而有很強的過度借款激勵。如果存在信息共享機制,銀行在做貸款決定之前就會了解到一個借款人的總負債情況,避免借款人過度負債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