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關鍵詞:糖尿病足;股動脈;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6-1091-02
糖尿病足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波及到大中小及微血管、神經、肌腱、骨骼等部位的病變,是由局部感染及多種誘因誘發(fā)所致的常見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之一,治療費用昂貴,也是導致 患者截肢殘疾的主要原因。以往的全身治療、手術治療效果有限,介入放射學提供了新的治 療手段——經導管股動脈溶栓藥物灌注手術,為糖尿病足患者保肢治療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本科從2002~2008年開展25例糖尿病足股動脈介入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齡40~68歲,糖尿病病程8~25年,糖尿病足病程1周至6個 月。糖尿病診斷符合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1999年診斷標準[1],糖尿病足潰瘍程度 分級按Wanger[2]評分:Ⅰ~Ⅱ級3例,Ⅲ~Ⅳ級18例,Ⅴ~Ⅵ4例;合并高血壓16例。
1.2 方法
經股動脈血管造影后, 對狹窄<70%的大動脈,經導管分批交替地緩慢注入尿激酶、罌粟 堿、山莨菪堿(654-2)、復方丹參注射液進行溶栓、擴管、活血化瘀。必要時反復進行再溶栓的治療。
對完全閉塞或≥70%的狹窄,動脈高壓泵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療或加用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再進行上述治療,治療后管腔開通<70%的給予支架置放。
藥物灌注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血管造影,顯示治療后血管開通結果。
2 結果
25例經過上述治療痊愈24例,另外1例Wanger評分V級患者好轉后,因經濟困難出院回家繼續(xù) 治療失訪。本組治療有效率100%,治愈率96%。2例完全閉塞或≥70%的狹窄者,治療后患 肢由蒼白冰涼立即轉暖變紅,足背動脈可及搏動,頑固的足潰瘍1周左右愈合。對1例嚴重足 部壞疽并敗血癥,為挽救生命必須截肢者,配合介入治療使截肢平面由大腿下1/3降低到小 腿下1/3部位,盡量保留下肢長度和功能,減少高位截肢后患者的活動困難和心理障礙。其 它患者治療當天下肢麻木疼痛明顯減輕,1周后癥狀基本消失,隨訪1~6年無復發(fā)。
3 討論
糖尿病足的血管病變發(fā)生在膝關節(jié)以下的血管尤為嚴重,人工血管搭橋很難實行。而且糖尿 病性下肢血管病變大中小血管均受影響,病變范圍廣泛[3,4],支架置入也較難覆 蓋病變區(qū)。并且膝關節(jié)以下動脈病變的腔內成型治療操作較復雜,而且再狹窄率高,其血管 內成型治療預后較差。
糖尿病足的治療是一種綜合治療的過程,強調全身治療和局部處理相結合,在內科治療的基 礎上配合股動脈介入藥物灌注術治療,可提高糖尿病足的好轉率和治愈率。股動脈介入藥物 灌注治療由于微創(chuàng)、有效、安全、可重復、費用低等優(yōu)點,對糖尿病足的治療有重大意義,它對于緩解糖尿病足Wanger分級各期臨床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避免截肢、降低截肢平面、 加速截肢后傷口愈合均有積極的作用。但目前多數臨床觀察報告多局限于短期療效,本組觀 察期比較長,發(fā)現其效果是令人鼓舞的。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78.
[2] WANGER F W.The dysvascular foot:a system for diagnosis andtreatment[J].Footandankle,1981,2:64-122.
[3] 林芳.糖尿病足下肢動脈血管造影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7,20(5): 1287-1288.
[4] 樸龍松,張海濤,羅惠蘭,等.糖尿病足介入治療中下肢動脈造影方法探 討[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7,23(6):898.
(收稿日期: 2009-10-15)
[責任編輯 高莉麗 王慧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