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松梅
摘要芭蕾舞劇是綜合音樂、美術(shù)、舞蹈于同一舞臺空間的戲劇藝術(shù)形式。三種藝術(shù)的密切合作造成時空一致、視聽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效果,這正是芭蕾舞劇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之所在。
關(guān)鍵詞芭蕾舞劇藝術(shù)表現(xiàn)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取材于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根據(jù)張藝謀同名電影改編)劇中紅燈籠是貫穿人物悲劇的核心,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一座封建大宅院中的男主人及其3個妻妾以及妻妾與其情人之間的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國民族民間景象從而襯托出中國的特色文化。
整部舞劇是從三姨太與小生之間對自由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展開的。由于張藝謀導演擅長電影故事,所以他執(zhí)導的這個芭蕾故事也特別強調(diào)曲折、復雜和邏輯性,三幕演出中每一幕都包含相當曲折的情節(jié)。比如:青梅竹馬、被迫出嫁、姨太爭寵、洞房花燭夜、堂會偷情、二姨太告密、二姨太點燈、棒打鴛鴦,冰釋前嫌等等。故事中每一個情節(jié)的具體表現(xiàn)手法也可以看到張藝謀描寫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2001年5月2日在北京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舉行世界首演。此后,該劇演出近200場,足跡遍布世界。成為中國近年來新編劇目演出場次最多,票房收入最高的一部舞劇。創(chuàng)造了演出市場的一個奇跡。他的制作班底也是名人薈萃。由張藝謀擔任編劇、導演、藝術(shù)總監(jiān),旅法著名華人作曲家陳其鋼作曲、旅德華裔著名舞蹈編導王新鵬編舞。
《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舞劇為什么如此的成功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其創(chuàng)新亮點及成功奧秘。
1音樂是舞尉靈魂所在?!洞蠹t燈籠高高掛》的成功,音樂更是功不可沒
該劇音樂創(chuàng)作中中西合壁的嘗試沒有生硬的拼貼和故弄玄虛的技巧,有的是和諧、自然、鮮明、憂傷在劇中張弛有度的流淌。西方芭蕾的柔美與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樸素的農(nóng)村背景加上傳統(tǒng)京劇在劇中的出現(xiàn),因此在音樂形式與語言上也做了特定的選擇首先是樂隊形式,運用西式交響樂團外加了京劇女聲、二胡、京胡、笛子、管子、柳琴、兩支嗩吶、四個民族打擊樂,同時還有在臺上的一個京劇樂隊(四人)。除此之外,為了配合劇情音響的需要,還特意將四十五把算盤作為打擊樂器發(fā)給每一位樂隊隊員演奏。這樣一個混合編制的樂器組為大紅劇的音樂從形式到內(nèi)容帶來了活力
從音樂方面來講:中國的京劇、民歌、民間曲調(diào)、民間打擊樂,運用現(xiàn)代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有旋律這是一個極富中國民族音樂特色又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芭蕾音樂。作曲家陳其鋼大量運用優(yōu)美的雙人舞音樂、有突出氣氛的嗩吶和笙獨奏、有模仿洗麻將的效果聲、有家丁亂棍的效果聲、有二胡與大提琴的對答、還有京戲青衣幽怨綿長的吊嗓??此扑夭碾s亂,但卻運用自如,從一種形式進入到另一種形式自然流暢,不留斧鑿。
2大而多段的舞蹈感人至深。對人物情感與性格的刻畫更細膩
整部舞劇共有十八段舞。即1序幕一紅燈舞2,夢幻與現(xiàn)實中的少女3婚禮4規(guī)矩舞5,大太太與二太太爭風6點燈舞7,新婚夜8芭蕾與京劇9重逢10京劇舞11麻將舞12,偷。睛13規(guī)矩舞14撕燈15l家丁與老爺?shù)娜何?6牢中雙人舞1 7,刑前的三人舞18,尾聲
該舞劇人為的豐富了每個人物的形象以及思想,用舞蹈的形式從外圍創(chuàng)造新的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矛盾沖突,用人物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因為是一部舞劇,所以不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其間借鑒了中國皮影戲的表現(xiàn)手法。在第三幕中還有大段的雙人現(xiàn)代舞,但民族舞在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中: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點燈群舞、轎夫群舞、麻將群舞和水袖集體舞都非常有特色,并有著芭蕾舞劇的舞蹈結(jié)構(gòu)。序幕中三太太被迫出嫁時憶及舊時戀人的“純情”雙人舞:三幕中戲班武生唱堂會時相逢三太太的“傾情”雙人舞:三幕中三太太不顧家法、以身相許舊時戀人的“偷情”雙人舞j尾聲中戲班武生與三太太被老爺杖刑奪去年輕生命的“殉情”雙人舞……這幾幕表演,都透露著芭蕾的新發(fā)展。不再著重于古典芭蕾的足尖技巧,而是巧妙的運用足尖和肢體動作,用包括神情在內(nèi)的肢體表現(xiàn)著故事人物。特別是改版后的“麻將舞”滿臺皆活。一躍成為四個主人公勾心斗角的場所。響板鏗鏘下奇特的群舞表演。把賭臺上的驚心動魄和大宅門里的飛短流長的扭曲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3從舞美方面來講:舞劇的舞臺美術(shù)可謂滿堂生彩
開幕時的44只大紅燈籠富于強烈的裝飾性:多層落地可活動的隔扇門也蘊涵著多層的意義:戲中戲的月洞門,既象征著舞臺,也象征著床第。最強烈的視覺沖擊來自干第一幕結(jié)束段的第一次見血,張藝謀用一整塊可鋪滿舞臺的紅綢緞翻滾鋪蓋在老太爺和三姨太身上,把一個初夜的情節(jié)渲染到了極致:色彩對比強烈的舞美設(shè)計也令人過目難忘。從紅燈籠的紅色,到后來三個人被處死時,用鮮血染成的紅墻,再到最后下雪時的白色。張藝謀的特點就是畫面感非常強,使劇中情節(jié)起伏達到撼人心魄的高潮,給觀眾強烈的感官刺激。
第一幕借助燈影戲的效果展開雙人舞。而后雙方又數(shù)次穿破紙屏逃跑和追逐。同樣成功運用布景和道具的例證,還有用一塊大紅綢遮蔽三太太遭老爺強暴的處理。舞劇最后的“仗斃”手法尤其高明:舞臺后方矗立著一座雪白的影壁,被家丁們輪番抽打,呈現(xiàn)血淋淋的一片:而遭笞刑的三個主人公則在臺板上舞動、翻滾。如此簡潔、寫意又不失強烈與觸目驚心,堪稱全劇中的大手筆。此外。這部舞劇還采用了一些非傳統(tǒng)的手段“大膽出新”,確實對人的視覺;中擊很強烈,但其效果僅僅使人驚訝而非心靈震撼。
4原汁原味的京劇與美輪美奐的芭蕾水乳交融
“京劇+芭蕾”的特色是該劇的一個鮮明特色。二幕堂會“女眷學戲”一段中,一片飄逸飛揚的婀娜水袖,三姨太和小生之間男女反穿、且舞且唱的“陰陽袖舞”便是代表。從音樂上,大量采用了京劇、民樂、戲曲打擊樂的元素,嗩吶、笙、鑼鼓、響板、二胡乃至提琴,甚至還有京劇青衣幽怨綿長的吊嗓,渾然再現(xiàn)了一個舊時代中特有的悲劇色彩。舞蹈語論中加入京劇的身段,其中也包括民間舞,古典舞和現(xiàn)代舞。它再也不把動作局限干芭蕾,而是各種表現(xiàn)形式都有。大大豐富了舞蹈的語言,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向著21世紀的“綜合芭蕾”發(fā)展。
5服裝的強烈視覺沖擊
中國的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臺,不僅沒有影響演員的舞蹈,旗袍的樣式、色彩都給人印象深刻。有人稱《大紅燈籠高高掛》開啟了“旗袍芭蕾”的先河,而該劇服裝設(shè)計出自法國舞臺服裝設(shè)計大師卡布倫之手。三位女主角各以紅、黃、綠為其色調(diào)。群舞演員則以青藍色為襯托。為了不妨礙演員形態(tài)多變的舞蹈動作,所有絲綢面料的旗袍都在必要部分有特殊處理。其中專為三姨太設(shè)計的真絲紅褲采用法國進口面料,褲型偏松但整
個舞蹈中的腿形與肌肉線條均透視可見。舞臺上演員們身著旗袍立于足尖,更顯出女性高挑、嫵媚的風韻。
芭蕾是一種形式感很強的舞臺表演藝術(shù),但是它最大的缺點就是敘事性差。但是在這部舞劇里張藝謀卻用匠心獨具的慧眼,展示總共民族文化的一個側(cè)面,為芭蕾舞劇在各種民族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為此類題材視舞劇創(chuàng)作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展示了一個大師級電影導演在電影和芭蕾藝術(shù)上的轉(zhuǎn)換與追求,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芭蕾的足尖藝術(shù)與中國封建的民間故事相結(jié)合。使我從中看到了中國芭蕾特有的藝術(shù)特點和敘事特征。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使我們看到了新的芭蕾形式,民樂,旗袍,戲曲小生等都融入其中。打擊民樂的渲染下,身著旗袍,卻用足尖跳舞的演員,她們的身段,韻律體現(xiàn)的都是中國舞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