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登
[摘要]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日趨深入的形勢下,如何使學校特別是初中學校德育打開嶄新局面,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我校和學生的實際,就如何通過階梯式德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初中生在正常的軌道上健康成長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 階梯式 德育實踐 軌道 健康成長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道德品質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思維的發(fā)展,道德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都要求一定的邏輯思維水平與之相適應。加拿大道德教育理論家貝克也分析探索了學生道德發(fā)展并將其分為六個階段,即簡單的權威定向、簡單的獨立定向、有限的服務定向、廣泛的服從定向、以進步和契約為定向、以最終的生活目的為定向。
聯系當前初中學生實際情況,確實也存在明顯的“階段”現象:初一時思維、知識的發(fā)展使其形成初步的道德品質,但較多依賴外界的監(jiān)督、制約,道德對行為的定向和動力作用不夠明顯;初二時身心的發(fā)育,自身意識的強化促成思維意識的多角度,反易引起道德及行為的異化;初三時社會、家庭、學校多層面地壓力影響著學生個體,對其道德的影響沉重而深遠??梢?青少年品德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那么,如何利用這一規(guī)律提高初中學校德育實效、使初中生在正常的軌道上健康成長呢?我校借鑒了皮亞杰和貝克的思想,并以此指導實踐,初步形成了階梯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在德育工作中注重、了解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階段性,根據每一階段特點,確定相應的德育目標和內容,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開展豐富的道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fā)展,讓學生在正常的軌道上健康成長。
具體設計為:
初一年級,良好思想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重點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意識、“自律”意識、集體意識、榮辱意識、禮貌意識、誠信意識、為他人著想的意識等,規(guī)范良好的行為。
初二年級,困難挫折的磨練,重點培養(yǎng)社會意識、責任意識、法制意識、抗干擾意識,鞏固良好的行為。
初三年級,養(yǎng)成有一顆感恩的心,重點培養(yǎng)其事業(yè)意識、競爭意識、模范意識、節(jié)儉意識,讓其明確奮斗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
下面就談談我們的一些具體做法,以供探討:
一、初中一年級: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和良好習慣,將學生導入正常運行的軌道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是從兒童到少年的過渡期,而且又是從小學生到初中生的過渡期,從角色的轉換和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心理適應都有一個磨合過程。因此,初一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想和良好習慣對整個初中階段顯得十分重要。培養(yǎng)初一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想和良好習慣,重點抓好下面幾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1.培養(yǎng)規(guī)范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
“無規(guī)矩側不成方圓”,面對剛剛升上初一的學生,要通過軍訓、班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座談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組織他們認真學習規(guī)章制度,深刻理解規(guī)章制度的要求和具體做法,使他們認識到學習和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覺付諸行動;之后,要經常檢查規(guī)章制度的落實情況,并引導學生在出現過失、錯誤時及時改正。
2.培養(yǎng)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控能力差,容易沖動,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做什么,缺乏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初一年級學生最大的一個特點。領導力大師馬克斯韋爾說:“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會失去自我;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會隨波逐流;如果我不能做好自我管理,我就不會獲成功!”因此,要增強學生自律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使之能在正常的成長軌道上出現偏差時能自覺地修正,確保不偏離前進的方向。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呢?
(1)使學生明確自律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明確自我管理的內容。如時間管理、學習目標管理、學習方法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等,人際關系的管理等。分析自己要實事求是,分析環(huán)境要客觀公正。
(3)幫助學生解決在實踐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困難,以增強信心,使其持之以恒,逐漸形成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意識和榮辱意識
班集體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學生既然在一個班集體學習,就要有集體觀念,就要有責任維護班集體的利益,在處理個人利益和班集體利益的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要借助軍訓、校運會等各種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情感,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信念,提高他們的集體主義覺悟,讓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感到:“班級就是家,我是班集體的一員,我要時時刻刻為這個家做一些有益的事,為班級做出應有的貢獻,絕不能為班級抹黑?!币龑麄冏龅疥P愛集體、助人為樂,“以維護集體利益為榮,以損害集體利益為恥”,將自己融入集體當中,和集體共同成長。
4.培養(yǎng)學生具有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的品格
《中學生守則》明確要求學生要具有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的品格。誠實守信、禮貌待人是人際交往中建立和諧友好關系的關鍵因素,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的學生不會自以為是,不會持強凌弱,容易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也更易于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如何培養(yǎng)學生具有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的品格呢?
(1)使學生充分理解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會學生識別哪些行為屬于誠實守信,哪些行為屬于禮貌待人。
(3)要求學生講實話、做實事、講信用、兌諾言,不弄虛作假。
(4)加強對誠實守信者和禮貌待人者的表揚獎勵和對弄虛作假、失禮失信者的批評教育,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使誠實守信、禮貌待人能夠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風氣。
(5)建立誠實守信、禮貌待人檔案,掌握學生在實踐誠實守信、禮貌待人過程中的事例,以便更好地教育學生。
上面的幾方面的教育符合初一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有利于初一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使他們能夠順利地進入道德發(fā)展的正常運行“軌道”。
二、初中二年級:重點是困難挫折教育、法制教育、勞動教育,并調控、修正偏差,讓學生在正常軌道上平穩(wěn)運行
雖然學生經過初中一年級的教育,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思想和好習慣,但碰到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往往不知所措,或焦慮、或逃避,長此下去,會失去斗志,變得懶散,貪圖享受,這樣也會很容易脫離正常的運行軌道。
1.困難挫折的教育
從心理特點來說,“初中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全過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生理發(fā)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內就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fā)育任務并達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發(fā)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這樣,初中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引起種種心理發(fā)展上的矛盾”。而許多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往往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這樣又往往不利于他們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怎樣對學生進行困難挫折教育呢?
(1)端正思想,提高認識。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困難挫折不可避免,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對待困難挫折處理得好往往會成為人們走向新天地,進入新境界的起點,那么些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科學家,都克服過無數次困難挫折,也都進入過無數次新境界的起點。
(2)在困難挫折面前,自己要樹立自信心和勇氣,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學會戰(zhàn)勝自己的虛榮和膽怯。
(3)把困難挫折當成機遇,當成磨練自己意志的機遇,當成增長自己能力的機遇,學會自我激勵。
(4)要有克服困難挫折的務實行動。一是變挫折為向上的動力;二是加倍努力,想辦法克服;三是改變策略,調整目標或重新選擇達到目標的方法。
2.勞動教育
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管哪一種勞動,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是一種美德,是重要的思想財富、物質財富和身體財富。但現在有些中學生沒有端正勞動思想,怕勞動,怕辛苦,原因是:
(1)勞動觀念被個別老師扭曲,勞動成了他們經常懲罰違紀和有缺點學生的手段。學生遲到,罰值日;損壞公物,罰掃地;打架斗毆,罰打掃廁所。這種懲罰性的勞動往往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對正常的公益勞動和家務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進而躲避、厭惡勞動。
(2)家長溺愛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溺愛過渡,為使孩子能取得好成績,把孩子本應自己做的事全包攬下來,造成他們吃苦耐勞思想在弱化,經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變得任性、嬌氣、固執(zhí)、自私,然后滋生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看不起勞動人民等腐朽思想,助長好逸惡勞的惡習,嚴重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培養(yǎng)學生勤勞的思想和習慣呢?
(1)端正學生思想。要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是自身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都是熱愛勞動的;認識到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都是想不勞而獲、貪圖享樂、怕苦怕困難。
(2)組織學生學習勞動模范,那些通過勤勞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和科學家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好思想。
(3)要求學生當天的學習任務和家務當天完成,并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后有時間要幫助他人,這是勤勞的體現,是一種美德,也是消除自私自利思想的好方法。
三、初中三年級:重點培養(yǎng)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并引導學生樹立目標理想而奮斗,繼續(xù)調校和修正偏差,讓學生在正常成長軌道上高效運行
1.培養(yǎng)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
人不同于動物,正常的人應該有良好的情緒,豐富的感情,知恩圖報。如果一個人冷漠無情,不懂得關心、體諒他人,也很容易脫離正常成長的軌道。
當前一些初中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問題較為突出。他們面對父母的哺育之恩,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只知被愛,不知回報;享受著別人帶給自己的快樂,只知索取,不知奉獻;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雨露,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環(huán)境。
因此,培養(yǎng)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十分必要。在實施感恩教育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從認知方面培養(yǎng)學生感恩之心。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生來自父母,人生來之不易,認識到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父母為自己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默默地無私奉獻,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父母,沒有理由不感恩自己的父母,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②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己能有今天,還離不開老師的教育,沒有理由不感謝老師,沒有理由不熱愛老師。③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己能有今天,還離不開親戚、朋友、同學的關心幫助,沒有理由不感謝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④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己能有今天,是國家、學校、班集體為自己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有了發(fā)展的機會,沒有理由不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熱愛班集體。⑤使學生認知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一個人只獲取,不回報,不感恩,是自私的表現,是無禮的表現,是不孝的表現,是一種恥辱。⑥一個人如果出現盜竊、搶劫、勒索、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是對父母養(yǎng)育的背叛,是對老師教育的背叛,是對親戚朋友同學的背叛,是對祖國和人民的背叛,更是一種極大的恥辱。
(2)從情感方面陶冶學生感恩之情。挖掘蘊涵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課堂中去,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以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
(3)從實踐方面引導學生感恩于行。如得到他人的幫助,說感恩的話(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同學等),做感恩的事,即主動將這種感謝之情化成日常行動,成為一種習慣。
2.引導學生樹立目標理想而奮斗
一個人有目標、有理想,就有前進的動力。凡是偉人、科學家、名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因素之一都是有目標、有理想,并為之而奮斗。初三階段的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對未來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明確和追求奮斗目標,也就能更容易使他們在正常的軌道運行。
參考文獻:
[1]李宜江.略論中小學德育內容的層次及重點[J].基礎教育研究,2007,(2).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11:352-353.
[3]魏書生.好父母,好家教.漓江出版社出版,2005,5:92.
[4]洛陽農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00,(02).
[5]安保仁.http://www.lwlm.net/mianfeilunwen/2008-07/94848.html.中學實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6]陶書和. 明確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