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嬌
[摘要]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就業(yè)壓力的增大,大學生所承受的學習和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心理素質令人堪憂,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難以有效的應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可以促進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教育 心理健康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著全面推進市場經(jīng)濟模式的社會轉型過渡。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文化觀念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信息傳播大眾化、競爭日趨激烈化的社會中,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要隨之重新定位,既有利于樹立自強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成才意識、創(chuàng)業(yè)意識,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質較低等問題,這些復雜的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很大難度。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大多存在教育者按照教育計劃制定統(tǒng)一設置課程,踐履思想政治教育一致性步調,無視大學生之間的個體認知差異的情況。很多高校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和德育教師都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往往忽視學生中的心理問題或者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來處理,從而造成不好的效果。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非常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同時卻嚴重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大學生很多問題,比如心理異常、沉迷網(wǎng)絡、戀愛、人際交往等等,根源往往出在心理問題上,因此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運用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幫助大學生逐步達到心理平衡、逐步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正視現(xiàn)實、迎接挑戰(zhàn),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善于獨立思考,具有獨特的個性,也敢于表現(xiàn)出來。但同時,他們畢竟缺乏社會實踐,思想易脫離實際,容易走極端,思想和行為容易表現(xiàn)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有些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出現(xiàn)悲觀、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充分重視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在教育過程中要考慮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將心理層面的工作與思想觀念層面的工作結合起來,如果把一般的心理問題視為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問題,就會使教育缺乏針對性,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產(chǎn)生負作用。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關注大學生政治方向、思想觀念等層面上的問題,也要關注大學生身心方面的健康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一方面,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針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教育對象思想意識結構的層次,如動機、態(tài)度、理想、信念等,影響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發(fā)展。
3 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1充實思想教育的內容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哲學思想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意識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心理素質、發(fā)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可以彌補思想政治教育所忽略的方面?,F(xiàn)代教育要求全面發(fā)展大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yè)技能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針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但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則欠缺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從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關注大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思想政治內容要求,不僅僅是使存在各種心理異常表現(xiàn)的學生盡快緩解心理壓力和消除心理危機,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心理和行為能適應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并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標準,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適應正常的、符合發(fā)展性的標準,即大學生應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品質,能充分挖掘和開發(fā)自身心理潛能,使各種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人生價值能夠正確體現(xiàn)。
3.2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心理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基礎內容之一,通過研究可以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拓展教育途徑,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近年來,大學生因各種原因引發(fā)的休學、退學,乃至自殘、自殺、兇殺等惡性事件日漸增多,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青少年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導是要對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疏通,把不同的思想觀念引導到正確的思想觀念上來,用以指導行動。因此要提高疏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從個體的心理差異出發(f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個性差異,了解和掌握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可深入大學生中,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將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因人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4 用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徑
4.1改進思想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完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觀念上有機整合,要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現(xiàn)狀有深刻的了解,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形成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心理基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前提。要深刻認識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是培養(yǎng)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又是進一步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突破傳統(tǒng)的德育觀,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人的健康心理中的作用,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2將兩者有機整合
雖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區(qū)別,不可替代的,但從本質上看二者具有相同性,即都是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屬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理論基礎。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以及相關的理論,如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常需與自然科學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根據(jù)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幫助學生在自我認識、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以及學習、擇業(yè)、交友等方面獲得充分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而進行的“三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個人品德等。
從本質而言,兩者都強調的是學生整體思想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對象都是大學生,都是借助語言的力量進行的精神性、主觀性的活動,為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服務,最終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不僅德才兼?zhèn)?而且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在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側重點的基礎上,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往往和心理問題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大學生實際需要出發(fā),借鑒、吸收相關的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知識,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聯(lián)系滲透,以有效解決新形勢下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同時正確處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從情感到個性,既有針對性又具說服力地做好工作,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富有成效,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使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青年學生自我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在要求。
4.3以學生為主體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到較好的效果,就應遵循以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更多地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積極的思想內心活動,去主動接受、內化教育者的德育要求,達到提高道德認知、形成道德行為的目的。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重視和滿足學生的需要,這也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有效性的重要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來自于需要。當人們產(chǎn)生某種需要而又未能滿足時,心理上便產(chǎn)生了一種緊張和不安,這種緊張和不安成為一種內在的動機,促使個體采取某種行動,進行滿足需要的活動。需要滿足后,緊張消除,然后又有了新的需要。人的行為就是不斷產(chǎn)生需要,不斷滿足需要的過程。大學生接受行為的選擇與產(chǎn)生是與需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滿足學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要求尊重每一個學生,既要致力于解決大學生中一些共性的問題,又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服務學生”為理念,幫助大學生處理好成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真正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如在健全人格教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高年級學生中加強就業(yè)擇業(yè)指導;信息網(wǎng)絡化后開展網(wǎng)上輔導員、網(wǎng)上督導員的咨詢和引導工作等等。
4.4正確區(qū)分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
大學生處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很多問題不是思想問題、道德問題,而是認知問題、心理問題,重點應放在如何引導上。將心理困惑、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處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誤區(qū),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出現(xiàn)負面效應。因此,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首先要區(qū)分是心理問題還是思想政治問題。思想政治問題是對客觀世界產(chǎn)生的各種不正確的想法和觀念,如奮斗目標、學習態(tài)度、處事原則上的偏差,比如社會責任感弱化、對社會看法有偏差等。而心理問題則是自卑、嫉妒、抑郁等等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在實際工作中,既要避免“思想政治問題心理化”現(xiàn)象,同時也要防止“心理問題思想政治化”現(xiàn)象,不要強調一個而忽視另一個。在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要將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注意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規(guī)律的研究,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4.5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在課程設置中,可以把心理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公共選修課,將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把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列為重要內容來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特別是對大一新生而言,是對其進行心理適應教育的最佳時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契機,從社會實際和大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兩課”教學,加強新生的心理適應教育。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結合,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向學生講授大學集體生活,大學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大學新生學習、生活的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xiàn)、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培養(yǎng)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迅速適應大學生活。同時還應該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大學新生的心理變化與思想動態(tài),及時回答他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他們自覺抵制腐朽思想和錯誤思潮的影響,引導他們轉變觀念,調整心態(tài),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踐活動中,注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遇到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困惑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通過言語交流,消除學生的思想包袱,心理困惑外,還可采用團體活動的方法,運用游戲,情景劇等形式,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通過切身的感受,改變心理面貌,轉變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電話、書信、網(wǎng)絡咨詢;團體訓練輔導等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積極健康的面對大學生活。
4.6全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專職政工干部、德育專業(yè)教師等來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雖尚不穩(wěn)定,從事這一職業(yè)的大多是業(yè)余和兼職教師,因此,培養(yǎng)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教師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關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傾向問題,也要全面掌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調適、矯正、發(fā)展學生心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醫(yī)學等知識,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既要有很強的敬業(yè)精神、對教育和咨詢對象的愛心,又需要相關的專業(yè)知識,還必須經(jīng)過特殊的專業(yè)訓練。高校要將兩支工作隊伍有機整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相互學習,促成兩支工作隊伍的有機融合,對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技巧、方法,靈活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學生心理問題。
5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為的實質及根源提供了一種新視角、新方法,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化、科學化有積極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重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構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配合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從更高層次上給大學生以正確價值引導,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兩者的優(yōu)勢都得以充分發(fā)揮。
參考文獻:[1]黃希庭,徐建鳳.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王群.大學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