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祥
摘要:針對初中化學復習備考階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教學進度的安排、復習興趣的激發(fā)、探究內容的處理,以及各學科的教師之間加強溝通與協調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并提出了操作性的對策。
關鍵詞:“雙峰”現象;初中化學;復習備考階段;對策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3-0022-04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雙峰”現象是近年來廣州市化學中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低分段和高分段人數較多、中分段人數相對較少的統(tǒng)計現象,為了探索“雙峰”現象產生的原因,筆者在區(qū)模擬考試(下稱前測)五周后,利用同一份試題對所任教的班級學生進行了第二次測試(下稱后測)。分析兩次測試中各分數段的人數分布(右圖)可知:在前測中,由于剛開始復習,雖然落后面較大,但分數分布尚屬正常;而后測中,雖然整體成績有顯著進步,但中分段出現低谷,表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因此,復習備考階段是避免出現“雙峰”的重要時期,產生“雙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位居總體平均分以下的學生(下稱中下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因此,中下生問題是復習備考階段消除“雙峰”現象的關鍵。
如何避免學生在復習備考階段出現“雙峰”現象?本文針對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合理控制教學進度,避免學生消極、懈怠情緒的產生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和獨立發(fā)展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叫做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有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學生的學習存在最佳期限,只有不錯過最佳學習期限的教學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學現實中,普遍存在盲目追求教學進度的做法,這使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時間錯過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期限,是導致落后面增大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從新課教學的角度分析:趕進度要求學生在短期內完成學習內容,這極易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趕進度必然占用學生的活動時間,學生無法通過“做中學”將知識內化;趕進度導致學生不能及時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框架進行對接,在大腦中只能留下模糊、孤立的認識。在本次前測中,雖然考查得都是基本內容,試題整體難度并不大,但成績統(tǒng)計表明不合格率竟達72.7%,呈滯后的偏態(tài)分布,這確實與學科組教師為了實現上級下達的進度目標,勉勉強強于第五周前結束新課的做法是密切相關的。
另一方面從復習備考的角度分析:趕出來的、漫長的復習時間,容易讓學生在復習初期滋生“時間大把、慢慢來”的消極思想;長時間、內容重復的復習過程,極易讓學生在復習中期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基礎虛??;各科相加所產生的海量模擬考試,也必定會讓學生在復習后期產生倦怠情緒而狀態(tài)低迷。在本次對比測試研究中,雖然教師根據前測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有意識地在后續(xù)復習中進行了強化,但后測表明這些問題仍然存在;而進一步分高中低三個層次對學生成績進行統(tǒng)計,結果低層次學生的進步比中層次學生低達5分。這說明在長期的復習過程中,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確實不高,復習效率低下,而且中下生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
因此,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規(guī)律,科學地把握新課教學與復習備考的時間平衡,是避免中考出現“雙峰”現象的前提。我們認為在正常教學的情況下,于第二學期第十周左右結束新課,預留約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復習,既可保證新課教學,又可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整理備考,這樣的進度安排是合理、可行的。
2積極尋求有效途徑,激發(fā)、呵護學生的復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以需求為基礎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新奇、曾獲得成功或有成功希望、能帶來愉快感的事物或活動都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F實復習中,對于中下生來說,在升重點基本無望、分數的吸引力也不強的形勢下,教師如果能更多地去關注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應該比干巴巴的理想前途教育和赤裸裸的考分追求更為有效。
2.1通過直觀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復習興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尤其是中下生,在新課學習時對實驗往往是“演示實驗看熱鬧、分組探究走過場、實驗過后全忘了”,化學實驗所固有的激趣、明智、啟思功能在他們身上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復習備考中真實的實驗再現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如果能對復習內容進行整合,并以配合實驗的方式進行復習,既可活化學生的思維,又可深化對實驗的認識,還可激發(fā)學生的復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在本次后測的講評中,針對學生測試中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筆者就采用了穿插實驗的方式進行分析,學生在真實直觀的實驗中,對相關的化學原理、實驗過程、量的控制,甚至文字表達的準確性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參與復習的興趣空前膨脹,取得了良好的復習講評效果。
2.2通過生動的情景保持學生的復習興趣
化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F實生活中存在大量可供利用的素材:從“嫦娥”奔月、奧運盛會到粵北雪災、汶川地震;從石灰干燥劑、鐵粉脫氧劑到某些食品的包裝袋……只要學生對這些素材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的認識水平上進行發(fā)掘、整理、加工,然后作為復習中的情景素材加以利用。通過這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生動的情景體驗,既可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化學復習之中,又可讓他們感受到化學的學科價值,從而不知不覺地保持了復習化學的興趣。
2.3通過多樣的評價呵護學生的復習興趣
測試是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常用方式,但復習備考中經常的測試不合格或排名落后,只會讓中下生在屢戰(zhàn)屢敗中倍感前景渺茫,有的甚至可能放棄復習。因此,我們應該講究評價的藝術性,通過有效的正面評價,讓中下生滿懷希望地參與復習,在復習中還能擁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呵護了學生的復習興趣。具體來說,可在評價主體上多采用自我評價方式,在評價標準上多采用目標達成性的絕對評價和自我反思性的個體內部差異評價方式,在評價表達內容上則多采用診斷性、肯定性和激勵性的評語。例如,本次后測中,筆者批改時并不在學生的答卷上留下正誤賦分的痕跡,在講評時只讓學生將兩次測試的答卷放在一起進行自我對比評價分析。學生在這種沒有分數壓力的個體內部差異的比較評價中,感受取得的進步、反思存在的問題、確定努力的方向,表現出超乎以往歷次講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以上方式,學生尤其是中下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他們的復習興趣得到培養(yǎng)。在這種饒有趣味、輕松愉快的復習氛圍中,復習備考的良好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探究復習的階梯性
科學探究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其基本過程可歸納為:提問與假設→實驗與取證→分析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實驗探究考查的落點可放在探究過程的任一環(huán)節(jié),但難點則多集中在實驗分析、方案設計和反思評價等方面。在本次對比研究中,雖然教師在前測以后加強了實驗探究方面的復習和訓練,但學生在后測中這方面的得分仍低于50%。在備考中應該將科學探究有意識地劃分出高低不同的目標層次,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應用于不同階段的復習之中,讓中下生也能由低起點往上梯度發(fā)展。下面以物質鑒別方面的探究為例來加以說明。
第一層次是單一成分的鑒定性探究。這類實驗可以一步完成,如:檢驗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設計實驗證明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酸等等。該層次的探究看似簡單,但卻是中下生復習的基點,因而不可忽視。我們可將這類探究滲透于物質性質的記憶喚醒性的復習之中,讓中下生從最簡單探究的成功體驗中樹立信心,并為高層次的探究復習打下基礎。
第二層次是對兩種物質的鑒別性探究。這類探究雖然也是一步完成,但由于涉及兩種物質性質的對比,因而難度有所加大。如:怎樣鑒別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設計實驗證明露置于空氣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等等。該層次探究雖然最終也是利用某一性質進行鑒別,但在分析過程中卻需考慮到另一物質的性質,故可在物質對比或歸納性的復習中加以滲透,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類比和提煉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文字表述的條理性。
第三層次是三種或三種以上物質的綜合探究。這類探究往往需要多個步驟才能完成,如:怎樣鑒別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三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設計實驗鑒別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鈣三包白色粉末等等。該層次探究需要考慮到其他物質的干擾,對中下生來說是難度最大的問題,故應放在復習后期進行,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通過這種與學科“雙基”緊密結合、分層次階梯上升的探究復習形式,可以讓中下生也能參與到實驗探究的復習備考之中,體驗到探究能力的成長與進步。
4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團隊的整體協作性
“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教風并不利于全體學生的進步,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協調是現代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協調的目的就是通過建立組織內部相互協作和主動配合的良好關系,從而有效利用團體內外的各種資源,以實現組織共同的目標。對于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都不強的中下生來說,教學團隊內部的協調是復習備考成敗的關鍵。
4.1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發(fā)展意識,不爭搶時間
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鼓勵學科競爭,忽視學科協作”、“重視尖子生,忽視中下生”的不良傾向。由于對“時間就是效率”的片面理解,時間往往成為學科教師間爭奪的焦點,導致部分學科壓力過載和學科之間發(fā)展的失衡;在超負荷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難以提高;中下生在教學活動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自暴自棄的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教師要致力于營造一種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團結協作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尊重學生在復習中的主體性,把復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4.2復習方法上要有優(yōu)質、高效的效益意識,有效利用時間
現實中,“以罰代導”、“以抄代學”、“多講多練”的現象并不鮮見。這種復習方式由于只側重于表現在外部的、顯性的機械動作,忽視了來自個體內部的、隱性的真情投入,其結果必然導致出現“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應付,學困生不進反退”的局面。因此,學科教師間應加強學習與協調,要倡導“精講、精練、多思”的復習方式:精講就是講好題,講評時注意習題內容的延伸與擴展,注意解題方法的收斂與回歸;精練就是練活題,布置適量的、有代表性和思考性的題目作為學生的練習;多思就是養(yǎng)成小結和反思的習慣,讓學生在小結與反思的過程中,自覺地進行知識的加工和方法的提煉,以達到知識內化與能力提升的目的。
4.3培養(yǎng)相關學科之間的交流意識,統(tǒng)一口徑
當前,學科之間呈現交叉互融的趨勢,不同學科中經常出現一些相互關聯的內容。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在學生大腦中必然要有一個綜合加工、編碼內化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在這些相關知識的表述上進行協調,對于那些理解和分析能力本來就不強的中下生來說,必將成為復習中的一大障礙。因此,學科教師間應該加強交流,在學科交叉的教學內容上“統(tǒng)一口徑”,避免給學生一些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
通過以上觀念的更新與協調,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方法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也統(tǒng)一了,師生為了共同的復習目標而融為一體、全力以赴,“雙峰”現象必然得以消除,復習備考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第二版.??冢汉D铣霭嫔?,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