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衛(wèi)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組織的教學評估活動的廣泛開展,各高校都在開展教學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理念日益普及。但教學質量管理如一味強調數(shù)字、規(guī)范、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所以,為高校教學質量管理正名,變教學質量監(jiān)控為教學質量保障,是一種管理理念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的革新,將為構建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奠定基礎。
高校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立推動和主持教學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組織機構;二是建設有利于教學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體系。
一、建設保障教學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組織機構
我國高校教學管理體系一般分為校、院(系)兩級??傮w而言,這一管理體系不僅保證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在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方面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與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的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學評價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評價工作中,經(jīng)常會有教師或學生對評價工作提出質疑:測評指標科學嗎?專家真的內行嗎?各部分的權重合適嗎?教學評價對學生真的有益嗎?這些有關評價的“元評價”問題是教學管理人員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為“元評價”有保證評價的科學性、準確性并促使評價者不斷反思,從而不斷提高評價自身質量的作用。
目前,許多高校教務處均設有“教學質量建設科”或“教學評估科”,專門負責學校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實踐表明,這種“次級組織在學校制度約束下的自我監(jiān)督活動”效果并不理想。有學者曾做過關于教務處對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所能發(fā)揮的作用的調查(調查對象為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的領導),得出的結論是“在現(xiàn)行的學校管理體制中,教務處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活動中能夠發(fā)揮的作用是有限的”。
所以,成立一個獨立的、直屬校長的教學質量保障機構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這樣一個具有獨立性、專門性、權威性的教學質量保障機構,不僅可以履行質量審計功能,解決上述教學評價的“元評價”問題,對教學管理部門及人員的工作進行督導與評價,而且還可以專注于構建系統(tǒng)化、結構化、制度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從而實現(xiàn)教學質量保障的元保障。
二、保障教學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高校眾多,學校規(guī)模、類型、層次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很難有一個制度規(guī)范適合所有高校,但制度的設計理念或原則卻有一定的通用性。
1.民主性原則
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呢?筆者認為首先管理者應轉變觀念,變教學管理為教學服務,變質量監(jiān)控為質量保障;應以人為本,尊重教師對教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合理建議及參與權和話語權;建立制度時,應征求教師的意見。這樣做,一方面可集思廣益,另一方面可為制度的推行奠定扎實的民意基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中的“下”,除教師外還包括學生。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教學質量的天然保障者。如果能讓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成為其中的一員,可以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2.改進性原則
教育質量保障的實質性目的是改進和提高質量,而績效責任、用戶(學生、家長、雇主等)、信息、決策(教育規(guī)劃、資源分配)等則是其工具性價值。但在以教學評價為重要手段的教學質量保障實踐中,人們總是特別重視其工具性價值,而忽視了其實質性價值。
高校推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理應受到教師的歡迎。但在實踐中,分數(shù)、等級等評價結果更多地成為了教師績效考核、評選先進、分發(fā)獎金、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jù)。多數(shù)教師不能通過評價滿足其改進教學的需要,自然會對其敬而遠之。當評價的工具性、功利性價值被重視,其改進教學、發(fā)展教學的實質性價值就會被忽視。且不說教學評價是否準確,給教師分等級、“貼標簽”是否合適,教師對教學評價的抵觸,很可能會影響到教學改進的實現(xiàn)。
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不能把評價僅僅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去“控制與檢測”教學質量與教學人員,要充分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在管理中滲透教育,以教育促管理。我們應大力弘揚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價值和發(fā)展性價值,盡量少用分類劃等、績效考核等教學評價的工具性功能。
3.非競爭性原則
有研究認為,競爭性、獎懲性評價所帶來的動力是自上而下的,只能獲得一部分教師的響應和支持,難以調動全體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獎懲性評價會造成被評價者的“迎合意識”,甚至產(chǎn)生弄虛作假等不良現(xiàn)象。所以,教學評價、教學質量保障應堅持非競爭性原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大學校園需要閑暇和寧靜,只有保持大學的寧靜,才能保持大學的清醒和理性……才能自覺堅持和守護大學的精神和原則,激發(fā)和保護教師、學生對于學術的興趣、熱情和追求。讓教師有閑暇,讓校園有寧靜,就應該堅持非競爭性原則,讓教師逐步走向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發(fā)展的軌道。
總之,在民主性、改進性、非競爭性原則的指導下,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師生的質量意識和自律意識都將有明顯提升。以人為本、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也將形成。■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務處)
[責任編輯: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