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使用者追求的通常是語言表達的明確清晰。然而,由于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人類語言中存在著數(shù)量眾多的模糊性詞匯或表述。而作為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字也已不再只是表示精確數(shù)量和順序的符號,它也具有所有語言所共有的特性——模糊性,失去其精確的指稱意義,表示非精確的數(shù)量、不確定的概念,以及作為一種修辭手段等。本文旨在通過比較英漢語中的數(shù)字模糊語義,探討英漢數(shù)字模糊語義的三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
關(guān)鍵詞: 英漢 數(shù)字 模糊語義
一、引言
人類語言中存在著數(shù)量眾多的模糊性詞匯或表述,用以表達一些靈活的不明確的意義。一個很普遍的例子就是表示時間的詞匯。根據(jù)Channell 1994年所做的實驗,大多數(shù)受試者并不清楚兩個數(shù)字區(qū)間的界限。比如對“six or seven hours”的理解,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試者認為是多于七小時,而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認為是少于六小時,因此很難界定它的具體時間,即這一表述具有模糊性(Channell,1994)。此外,一些表示年齡的詞匯,像childhood,youth,old等,其意義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限,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不同的理解。
作為觀念和符號的結(jié)合,數(shù)字的基本功能是計算,毫厘分明、精確嚴謹,是實數(shù);還可以表示事物的數(shù)量或順序。但在人類日常生活的語言世界里,數(shù)字在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下,已不僅僅只是人們印象中的表示精確數(shù)量和順序的符號。實際上數(shù)字已失去其精確的指稱意義,向模糊語義轉(zhuǎn)化,表示非精確的數(shù)量、不確定的概念,以及作為一種修辭手段等。
盡管東西方對數(shù)字的文化觀念有所不同,但對數(shù)字模糊語義的修辭功能的理解大體上是相同的,本文將主要探討如下三種英漢數(shù)字模糊語義的表現(xiàn)形式。
二、英漢數(shù)字模糊語義
(一)數(shù)字本身具有模糊含義
英漢語中很多數(shù)字除了可表示精確數(shù)目外,還具有模糊性,表示非精確的數(shù)量,或極言其“多”,或極言其“少”,但究竟多或少到什么程度則是指代不清的。
漢語中“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常引申為數(shù)量多或次數(shù)多,比如“三番兩次”、“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在這里“三”是泛化的虛數(shù),與其所代表的精確數(shù)目無關(guān),而表示籠統(tǒng)的、無須言明或無法言明的多數(shù)。
請看下面的例子:
1)一日不見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英語中則有“Where three know it,all know it.”的表達,意指“三人知,天下曉”;“by twos and threes”可譯為“三三兩兩地”,其用法與漢語用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和“三”一樣,“七”在英語中也常指“多”的意思,如:
1)A fool can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seven wise men can answer.(一愚發(fā)問,七智結(jié)舌。)
2)in the seventh heaven(極其幸??鞓罚?/p>
3)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
如果不了解數(shù)字的模糊表義功能,很可能會輕易將例3理解為“東西存放七年,總會派上用場”。但其實“seven”在這里并不是表示實際意義的數(shù)目,而是表示一個不確定的、含糊的數(shù)目,可譯為“東西放著,總會派上用場”。漢語里此種用法不多,但我們也常聽說“七年之癢”以及“七尺男兒”等表達。同樣,這里的數(shù)字也是起著模糊表義功能,而非指代嚴謹?shù)臄?shù)目。
“九”在漢語中多表示“多數(shù)或無限”的模糊概念。如“九死一生”,表示多次接近死亡;“九牛一毛”,表示極多數(shù)中的極少數(sh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天之高遠。在英語中“nine”也表示多的意思。如“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nine”在這里是虛指,比喻貓的生命力很強;“A nine-day wonder”指“曇花一現(xiàn)”或只引起人們短暫注意的人事物。
通過數(shù)字表達模糊語義或概念,可使語言凝練生動、生輝添色,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
(二)相鄰數(shù)字傳遞模糊語義
當幾個相鄰或近鄰數(shù)字并列使用時,數(shù)字本身的精確含義也會表現(xiàn)出模糊性。
宋朝理學家邵雍(邵康節(jié))在他的《蒙學詩》里巧妙運用1到10這幾個數(shù)字,傳遞給我們安靜、清新的意境,但它們并不表達任何精確的含義。
1)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我還要待十天、半個月。(I am going to remain ten or fifteen days.)
英語中,當兩個數(shù)字中間加了“and”,“or”或其他一些詞的時候,比如“one or two days”,“eighty or a hundred people”,“two by four(微不足道的)”,還有“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一輩子)”都表達模糊語義。
3)They are still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this question.(對這個問題,他們還是七嘴八舌地爭論不休。)
4)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水滸》第5回)
The bandit chief was almost drunk and laughingly replied...
從字面來看,“七八分”指的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但Jackson選擇使用“almost”來翻譯卻表述得更精確易懂,很明顯他深諳模糊數(shù)字表達的精髓。但賽珍珠在下文中對“三回五次”的翻譯卻有待商榷。
5)三回五次,留得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水滸》第36回)
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they did try to stay Sung Chiang and so he feasted for a day in the lair...
比較而言,若將“三回五次”翻譯成“several times/ over and over again/ time and time again”這樣的模糊表達會更自然更精確。
(三)整數(shù)目詞表達模糊含義
漢語中有許多四字成語或俗語常由整數(shù)目詞:“十,百,千,萬”構(gòu)成,這些數(shù)目詞在成語中卻失去了原始數(shù)量意義。其語義具有模糊性,以極言其數(shù)目之多,程度之深,尤其在文學作品中對這些數(shù)字的巧妙運用會增強語勢,使表達更加生動,也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間。如:
1)十全十美(to be perfect in every aspect)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Of all the trades and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each produces its own topmost master.)
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 print.)
英語中整數(shù)目詞同樣也可以用于夸張、比喻等辭格,表達模糊概念。但由于受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模糊數(shù)詞與漢語中的不盡相同。
1)Thanks.
→Thanks a million.
2)There were many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There were a thousand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3)Hamlet:I loved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我愛Ophelia,即使四萬個人把他們的愛加起來,也抵不上我對她的愛情。)
從模糊數(shù)字的使用頻率看,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漢語中“十”、“千”、“萬”用得最多,而英語中“ten”、“hundred”、“thousand”、“million”則極為常用。再有就是西方人往往在整百整千的數(shù)目上加個尾數(shù)“one”,以言其多,具有模糊性。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萬分感激),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計)。但這些差別并不影響模糊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修辭功能。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模糊數(shù)字作為漢英模糊語言中一個特殊的領(lǐng)域,在修辭方面它們比精確數(shù)字有更豐富的表現(xiàn)力。模糊語義的數(shù)字都不再是表示具體數(shù)目的實數(shù),而成為表示模糊語義的虛數(shù),表達了新的含義,泛言其數(shù)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長、距離之遠等概念。正是數(shù)字語義的模糊性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有著渲染氣氛、增強語勢的修辭作用。而英漢兩個民族各自不同的數(shù)字習慣表達法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顯示出濃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孫靜,秦莉.試析英漢數(shù)字語義模糊性的美學特質(zhì)——格式塔—美學視角[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2(6).
[3]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徐宜良.英漢數(shù)字模糊語義的對比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07,(3).
[5]Jackson,J.H.譯.水滸傳[M].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Shanghai,1937.
[6]Buck,Pearl S.All Men Are Brothers[M].The John Day Company:New York,1933.
[7]Channell,Joanna.Vague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