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中學化學教學中,我們常會重視求同思維而忽視求異思維,重視順向思維而忽視逆向思維,重視模仿思維而忽視創(chuàng)造思維。新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以能力培養(yǎng)為教學活動的目標,以探究式為基本教學法。由此可見,采用新理念教學,鼓勵求異思維,啟發(fā)逆向思維,引導創(chuàng)造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泛性和深刻性的有效途徑。本文試圖對此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鼓勵求異思維,訓練學生思維廣闊性
“求同思維”是啟發(fā)學生在同一個方面進行思考,尋求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方法?!扒螽愃季S”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摸索不同答案的思維方法。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下面摘錄一段“聽課記 ”:
教學內容:師生一起歸納總結鹽和酸的反應規(guī)律。
探討:鹽和酸反應一般生成什么物質?舉例說明。
分組討論:……
甲組學生答:鹽和酸反應生成新鹽和新酸,例如(板書化學方程式):
CaCO +2HCl= CaCl +CO ↑+H O①
CaCO +H SO = CaSO +CO ↑+H O②
乙組學生指出:反應②有問題,因為CaSO 微溶,沉積在CaCO 的表面,會使反應停止。
教師總結:反應①表達的是強酸和弱酸鹽反應生成新酸和新鹽。下面請大家分析Na CO 溶液和稀H SO 的反應。
丙組學生答:這個反應和反應①的情況完全一樣(板書化學方程式):
Na CO +H SO = Na SO +CO ↑+H O③
教師指出:他們的分析大家同意嗎?
學生表示同意。
教師小結:我也同意。鹽和酸的反應還有其它類型嗎?
學生思考并討論一段時間。
乙組學生答:還有一類是強酸與強酸鹽的反應,生成物中有揮性物質。例如:固體NaCl和濃硫酸的反應,板書方程式:
2NaCl(固)+H SO (濃)=Na SO +2HCl↑
教師肯定:這是又一種類型。
丁組學生指出:根據我們的討論,還有鹽和酸反應不生成新鹽和新酸的情況。例如:固體高錳酸鉀和鹽酸的反應,板書化學方程式:
2KMnO +16HCl= 2KCl+2MnCl +5Cl ↑+8H O
教師小結: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上面我們分析的是鹽和酸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鹽和酸的反應除了復分解反應外,還有氧化還原反應等……
從上面的課堂教摘錄可以說明,教師抓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分析和思考,廣開思路,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活潑、主動,是訓練思維廣闊的一種好方法。
二、啟發(fā)逆向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啟發(fā)逆向思維是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順、逆、正、反等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不局限一種固定的模式開展思維活動,要求學生不盲從、善質疑。
例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 驗現(xiàn)象,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下面以《濃硫酸與銅的反應》的 驗進行說明。
這個 驗的啟發(fā)性很強,從使學生了解濃硫酸的特性出發(f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現(xiàn)象,展開思考,從而了解:(1)濃硫酸與金屬的反應與其它非氧化性酸與金屬的反應有何不同;(2)觀察裝有銅片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3)觀察裝有品紅溶液或紫色石蕊試液試管中的顏色變化;(4)觀察生成的氣體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現(xiàn)象;(5)觀察反應剩余物倒入水中的顏色變化。這些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順向思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開展逆向思維,提出和上述相反的問題:(1)濃硫酸與銅片的反應不加熱能進行嗎?(2)為何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適量時有白色沉淀,過量后卻沒有沉淀?(3)將反應后剩余物倒入水中稀釋,藍色為什么反而加深?揭示這些學生容易忽視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索,討論后大部分學生易得出:(1)銅與濃硫酸需加熱才反應;(2)產物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適量時有白色沉淀是因為:SO +Ca(OH) = CaSO ↓+H O,過量時反而看不見沉淀是因為:CaSO +H O+SO = Ca(HSO ) ;(3)反應剩余物倒入水中稀釋,藍色加深是因為:Cu +4H O= [Cu(H O) ] (藍色)。
通過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學生的思維得以引深和拓寬,并為以后講《濃硝酸與銅反應》作鋪墊,也便于學生理解SO 與CO 的相似性、藍色CuSO #8226;5H O加熱后變成白色等問題。
三、引導創(chuàng)造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學生慣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仿思維,表現(xiàn)為:教師講解化學概念,學生機械接受概念的內容,不能進行相似、相近化學概念的比較和辨析;開展學生 驗活動,總是教師怎樣講,學生就怎樣做,不能進行分析和 驗設計;在化學解題教學中,學生往往依賴教師的解題模式,題目內容一變,學生就不會靈活改變思維的方法和方向。這種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定深度。
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師生在討論分析鈉與三氯化鐵溶液的反應時,應著重討論:幾種特別活潑的金屬,如鉀、鈣、鈉等與溶液反應時,首先要考慮它們與水的反應,所以鈉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時,因為鈉與水要劇烈反應,生成NaOH和H ,NaOH再與FeCl 反應,最后生成的應是Fe(OH) 沉淀和NaCl。板書討論結果:
2Na+2H O= 2NaOH+H ↑
3NaOH+FeCl = 3NaCl+Fe(OH) ↓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兩個反應:
(1)鐵與FeCl 溶液的反應;
(2)銅與FeCl 溶液的反應。
有些學生套用上面鈉與FeCl 溶液反應的模式來分析這兩個反應,但又了解鐵和水及銅和水均不反應,同時又要考慮不會發(fā)生置換反應,從而作出了這兩個反應均不能進行的錯誤結論。
教師提示學生抓住Fe 的氧化性,對這兩個反應過程具體分析,展開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經過思考和探索,作出下面的分析:
對于鐵與FeCl 溶液的反應,考慮到由于Fe 比H 氧化性強,而且溶液中Fe 比H 的濃度大得多,所以發(fā)生的重要反應是Fe 將Fe氧化成Fe 的反應,而不必考慮FeCl 水解因素的影響,即:
對于銅與FeCl 溶液的反應,因為銅不是活潑的金屬,它既不能置換鐵,又不能置換溶液中的H ,但是Fe 有較強的氧化性,其氧化性比Cu 強,而Cu的還原能力比Fe 強,所以Fe 能將Cu氧化成Cu ,而本身被還原成Fe 。即:
最后,教師用 驗肯定了以上分析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的 質,提升感知的深度。
綜上所述,教師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應予充分的重視,關鍵問題是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將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以探究式為主要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做好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富有聯(lián)想,鼓勵學生勤思善問、敢于質疑,幫助學生分析對比、歸納小結,在師生互動的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以上三種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鄭長龍等.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分析(高中化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龔春燕,鄭潤洲,李秀玲編著.中國當代教學流派——顧泠沅與青浦 驗.2001.
[3]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 施.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4]郭卓群,蔣次輝,趙景岐等.化學教學心理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