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一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常與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常規(guī)關系。本文從對比語言學出發(fā),對比研究英漢顏色詞匯反映出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說明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英漢顏色詞 大學英語 文化教學
引言
英漢顏色詞對比研究屬于英漢對比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國外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對比語言學的研究,拉多(R.Lado)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語言學》一書是美國對比語言學建立的標志。不過受早期結(jié)構主義理論的影響,對比語言學家們當時主要從事語音、語法、詞匯結(jié)構的對比研究,著重研究兩種語言間的差異。進入70年代以后,由于社會語言學的影響日益擴大,對比語言學家的研究中心從純語言結(jié)構的對比轉(zhuǎn)向兩種文化之間的對比。語言既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又是文化的載體,所以文化的傳授與傳播必須借助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英國語言學家埃里克·帕特里奇說:“詞本無義,義隨人生?!保ㄐ靻⑷A,1996)語言的使用者既是生物的個體,又是特定的社會成員,他對語言的使用必定會遵守他生活的背景進行。本文通過對英漢顏色詞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力圖揭示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顏色詞的分類
1.1基本顏色詞(basic color words)
1.2實物顏色詞(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bjects)
所謂實物顏色詞是指用自然界的物體的本色來表示顏色的詞,如金黃(gold)、銀白(silver)、橙黃(orange)等。這些顏色詞生動、直觀,因而廣泛使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
1.3色差顏色詞(color words in shades)
基本顏色詞和實物顏色詞有時不足以準確反映色彩斑斕的世界,自然界中各種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都有深淺明暗之分,英語中的shades和hues就是表示顏色的細微色差的;漢語中常用深藍、蔚藍、暗紅、通紅、翠綠、嫩綠等詞描繪各種各樣的色差程度。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筆者認為具有文化意義的主要是黑、白、紅、綠、黃、藍、棕、紫等幾個被美國民族學家柏林(Brent Berlin)和語言學家凱(Paul Kay)(1969)稱作是最早出現(xiàn)的基本顏色詞。
2.部分基本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
下面以紅(red)、白(white)、黃(yellow)為例,對英漢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展開對比。
2.1 Red與紅
在西方red常與戰(zhàn)爭、暴力、惱怒建立常規(guī)的關系。如red battle(血戰(zhàn)),red activities(暴力活動),see red(勃然大怒)。在中國紅色與進步、忠貞、興旺建立常規(guī)關系。如我國20世紀60年代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對紅色的崇拜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紅衛(wèi)兵(red guard)、一顆紅心(being loyal to the party)、又紅又專(being 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等。紅色是火與血的顏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都有熱烈、喜慶的聯(lián)想。在西方迎接國家元首等時,會在機場上鋪上red carpet (紅地毯)以示隆重;red-letter days是基督教會年度里重要的節(jié)日和紀念圣徒的日子。在中國,紅火(flourishing)、開門紅(get off to a good start)、紅的發(fā)紫(enjoying great popularity) 形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
2.2 White與白
在西方white常與吉祥、純潔、善意發(fā)生常規(guī)關系。如a white day(吉日),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a 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白色:在中國常與死亡、喪事發(fā)生常規(guī)關系。在實際使用中,白又產(chǎn)生了新的意思,還常與徒勞或無代價發(fā)生常規(guī)關系。如白費事(all in vain)、白拿(to obtain without paying)、白吃白喝(to have meals without paying)、白條(promissory note without any binding force)。白色是雪的顏色,所以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把白色與鮮明、純正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東西方醫(yī)生和護士的工作服均為白色。
2.3 Yellow與黃
《圣經(jīng)》中傳說猶大為了30枚銀幣出賣了耶穌,猶大總是身著黃衣,所以yellow在英文中常含有“膽小的,卑鄙的”的聯(lián)想。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太膽怯而不敢站起來斗爭),yellow belly(比喻懦夫),yellow dog(卑鄙的小人)。黃色:在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帝王的專用顏色,象征著王權的高貴與尊嚴。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復合體,色彩的聯(lián)想意義也不列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黃色又產(chǎn)生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常象征低級趣味、腐朽沒落。那些內(nèi)容庸俗猥褻、有嚴重色情傾向的文學藝術作品被貶為 “黃色電影”(blue films)、“黃色書刊”(blue periodical);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件的普及,又有了 “黃色軟件”(blue software)。
雖然顏色詞的不可譯性普遍存在,但愈來愈多失去“顏色”的顏色詞則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于漢英文化的經(jīng)濟、金融和文化領域中。如黑市、灰色經(jīng)濟、黑色經(jīng)濟、黃頁、黑馬、藍圖、紅燈區(qū)等都可以找到相對的英文表達:black market,gray economy,black economy,yellow press,black horse,blue print,red light district。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英漢色彩詞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且隨著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的擴大和加深,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詞匯層面相互滲透。這為人類進行人類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前提,同時又設置了陷阱。
通過英漢色彩詞的對比研究,我們對語言的本質(zhì)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們可以得知顏色差異的現(xiàn)象直接反映出它所依賴的文化。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顏色詞在表達同一理性概念時,在跨文化交際中常與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常規(guī)關系。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Language)一書中曾說:“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薄罢Z言不能說脫離文化而存在?!保‥dward Spaire,1964:211)由此看來,學習語言必須學習文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必須同時進行。
3.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就開始受到中國教育者的關注,但文化教學在中國得以真正發(fā)展的歷史并不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6,揭示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專著開始出版。這個時期,文化教學主要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第二階段,1987-1994,跨文化交際的課程以及語言與文化的課程開始在一些外語名校開設。這一時期,討論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專著開始出版。第三階段,1995-現(xiàn)在,不僅外語專業(yè)的課程中加入了文化教學,公共外語的課程也開始加入??梢姡幕虒W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注意。然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盡管這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多年,但很多人仍不能得體地同外國人進行交際。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學到的只是語言知識和考試能力,關于目標語的文化知識知之甚少。筆者曾對四個班共200名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作了兩次英美文化的問卷調(diào)查。第一次問卷內(nèi)容主要涉及稱謂、寒暄、道謝、禁忌和委婉語等方面共48個關于英美文化常識的多項選擇題。其結(jié)果如圖2所示:
注:S(1)=答對三分之二的45人
S(2)=答對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82人
S(3)=答對不到三分之一的73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被調(diào)查的200名學生當中,大部分學生只能答對三分之一左右的問題。第二次問卷內(nèi)容主要涉及學生在課外以不同方式接觸英美文化的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以前在課外幾乎沒有或很少以不同方式接觸英美文化。兩次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學生對英美文化常識了解甚少,更不用說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再加上課外又很少接觸英美文化,文化知識的匱乏嚴重影響或妨礙了學生學好英語、用好英語,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加強文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結(jié)語
“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目的是為了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力爭在這種交際模式中建立起更多的常規(guī)關系”(蔡建平,1997:12)。正如普利策(Politzer,1959:100)指出:“如果我們教語言而不同時教語言運行所依賴的文化,那么我們正在教無意義的符號或正在教容易引起學生誤解的符號。”所以,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并進行“四會”技能訓練,更應該把這種學習與訓練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中進行,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最終使學生真正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Berlin,B.,D.Kay.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Seelye,H.N.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M].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1993.
[3]蔡延平.文化差異與建立新的語言常規(guī)關系[J].解放軍外語學院報(增刊),1997.
[4]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4.
[6]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11.
[7]張安德,楊元剛[M].英漢詞語文化對比.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