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英漢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角度,分析了英漢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 思維模式 漢英翻譯 文化差異
一、前言
思維是翻譯賴以存在的基礎(chǔ)和條件,但東西方思維方式存在明顯差別。以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為起點,探討此差異在英漢兩種語言句法、語義上折射出來的宏觀差異具有積極意義。
二、英漢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
1.抽象與具體
由于不了解英漢思維差異和語言差異,在英譯漢時,往往局限于字面轉(zhuǎn)換,使得漢語譯文晦澀難懂。例如:
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談了話。
S2:我以近乎殘忍的坦誠跟他談了話。
參考譯文:我對他講的話,雖然逆耳,卻是忠言。
在上述例句中,英語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這個抽象的名詞詞組,很多人基本是按原文結(jié)構(gòu)翻譯的,如S1將其譯為“近乎冷酷的直率”,S2將其轉(zhuǎn)換為“近乎殘忍的坦誠”。很多人的譯文比較拗口,反映出他們在抽象和具體間相互轉(zhuǎn)換的意識還不太強。
2.聚集與流散
由于對英漢差異的敏感性不強,英譯漢時,很多人仍選擇英語句式,擺脫不了形式束縛;漢譯英時,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連接詞連接,也有很多錯誤,邏輯關(guān)系混亂。如以下例句: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電腦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電路已經(jīng)被縮小了好幾倍,因而創(chuàng)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攜式微型電腦。
S2:經(jīng)過多次的綜合線路的簡化,在體積上使電腦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新一代便攜的迷你電腦已經(jīng)問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對基本成分的修飾。原句由連詞(which)、介詞(of)、分詞(creating)連接,十分緊湊。而S1的譯文首先是理解有誤,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的干擾,理解為“集成電路已經(jīng)被縮小了好幾倍”;S2的譯文很難懂,將“the integrated circuit”誤解為“綜合線路的簡化”,導(dǎo)致前半句理解錯誤。
參考譯文:現(xiàn)在集成電路成了計算機的組成部分,使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從而產(chǎn)生了新一代的袖珍式微型計算機。
3.物稱與人稱
由于沒有深刻地意識到漢語以主體為主、英語以客體為主的思維習(xí)慣,在翻譯過程中,譯文表達(dá)不太自然。如例句: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S1:厚厚的地毯掩去了我的腳步聲。
S2:厚厚的地毯使我的腳步聲變輕了。
雖然很多人譯文并沒有錯誤,但仍可看出很多人沒有在物稱與人稱間轉(zhuǎn)換的意識,用原句中的物“The thick carpet”做了譯文主語,而參考譯文的表達(dá)更符合漢語表達(dá)習(xí)慣。
參考譯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
4.形合與意合
很多人在翻譯實踐中,往往受到語言形式的影響。在英譯漢時,譯句常常冗長呆板;而漢譯英時,結(jié)構(gòu)混亂,組句沒有條理,譯文支離破碎。如以下例句:
(1)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S1:這個秋天葉子還未完全凋零。秀麗、平和的金秋,是對那些可能耗去青春,甚至獻(xiàn)出生命的人們的美好祝福。
S2:那是一個美好的金秋,在告別了那些可能丟失他們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樹葉才慢慢地落下。
原句用了“who”、“and”和“before”來連接句子。S1和S2的譯文并沒有完全傳達(dá)出原文的含義。主要原因是原文出現(xiàn)了兩個“autumn”,并用過去完成時“had been”和一般過去時“turned”標(biāo)明時間先后,而很多人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參考譯文:那是個天氣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美好的秋色為那些青年們送別。待到戰(zhàn)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當(dāng)日的青年已經(jīng)失去了青春,有的喪失了生命。
(2)當(dāng)前,車輛橫沖直闖,嚴(yán)重地威脅著城市生活,路上行人無不提心吊膽。
S1:Nowadays,cars dash around like mad on the road,it imperils the city life,and pedestrians are in constant fear.
S2:Nowadays,the clashing and rushing car seriously menaces the citizens’ life.No one can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fear.
漢語句子沒用一個連接詞,但原文語義關(guān)系很明確,“車輛橫沖直闖”表示原因,后面的分句表示結(jié)果。S1和S2的譯文基本按漢語的語序組織譯文,幾乎不用連接詞,譯文顯得很松散,不太符合英語表達(dá)習(xí)慣。
參考譯文: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ian peace of mind.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對英漢思維差異和語言差異認(rèn)識不清。在翻譯過程中,擺脫不了形式束縛,就不能準(zhǔn)確、靈活地在兩種語言間轉(zhuǎn)換。
三、結(jié)語
從宏觀看,翻譯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思維過程。英漢民族的思維各異,兩種語言的句型系統(tǒng)也不相同,不可能出現(xiàn)一一對應(yīng)的機械契合。我們不可能按源語核心句架構(gòu)進(jìn)行機械的轉(zhuǎn)換,思維調(diào)節(jié)機制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這要求我們在英漢語句子層面上和詞語層面上做到“斟詞酌句”,并根據(jù)各自的特點作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和轉(zhuǎn)換。
參考文獻(xiàn):
[1]陳宏微,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3]劉宓慶.現(xiàn)代翻譯理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4]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