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語境被定義為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翻譯過程被看作是一個三元明示推理過程,能否提供最佳語境效果,使原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在認知上互明,達成與譯語讀者的最佳關聯(lián)是翻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本文從語境觀角度分析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
關鍵詞: 關聯(lián)理論 翻譯 認知語境
一、引言
關聯(lián)理論是由法國認知學家斯坡伯(Dan Sperb)和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遜(Deirdre Wilson)1986年在其合著的《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從本質上揭示了人類之所以能夠進行交際的內在機理,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而關聯(lián)理論正式進入翻譯學的研究則是由威爾遜的學生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在他的博士論文“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和語境)中率先開始的。
在翻譯活動中,對源語文本進行最大限度的理解是譯者的首要任務,在理解過程中,語境的作用不容忽視。語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語際交流活動中,只要有語言交流,特定的語境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反之,語言交際活動又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發(fā)生的,而且受到語境的影響?!罢Z境與語言的關系極其密切,它在語言的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翻譯,作為兩種語言之間以傳達語義為主要目的的語言交際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語境,正如紐馬克所說: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語言學派及語言學者對語境有著不同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語境觀是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種。
二、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
語境是語用學言語交際理論中的一個基礎性概念。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他區(qū)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xiàn)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等。
在關聯(lián)理論中,語境也稱為語境假設(contextual assumptions),在交際過程中雙方互明的共知環(huán)境稱為相互認知環(huán)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在言語交際中,對話語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構成聽話人認知環(huán)境的一系列假設,因此語境不限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情景或話語本身的語境,言語交際中的語境不是雙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的。關聯(lián)理論將語境看作是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由于語境是一個變量,語言的交際過程涉及認知環(huán)境的制約,涉及語境假設的形成與驗證,理解每一個話語所需要的語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聽話人要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為每一個話語構建新的語境。
在將語境應用于言語交際時,語用學學者們通常的做法便是列出豐富的語境成分對話語進行解釋。而在關聯(lián)理論中,語境被認為是由來自于交際者認知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假設構成的,語境假設是由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從認知環(huán)境中選擇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意義的推導離不開語境因素,但不一定要依賴具體語境,因為語言使用者通過經(jīng)驗和思維已把具體語境內在化、認知化了。這實際上避免了先前語境觀中將紛繁復雜的潛在語境因素看成是實際語境的問題,進而在對言語交際過程分析時只要關注構成語境的那部分假設就行了。與靜態(tài)語境觀相比,關聯(lián)理論動態(tài)的語境觀更加適合人類的言語交際過程,更能反映人類交際時的心理狀態(tài)。
三、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在翻譯中的應用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Sperber和Wilson,聽者之所以能推導出話語含義,就在于他能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原則從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中選擇合適的語境假設。在翻譯活動中,語境應分析到何種程度則也是由關聯(lián)性決定的。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認為,關聯(lián)原則是存在于譯者頭腦中的一個不能違反的原則,只有找到最佳關聯(lián)時,一個特定的語境才算確定。而所謂關聯(lián),簡單地說,就是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認識主體認為事物之間所具有的聯(lián)系;關聯(lián)原則就是關于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條原則或認識主體尋找事物之間這種關系的一條原則。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要在接受自然語言信息的過程中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lián),做出語境假設。
關聯(lián)理論把關聯(lián)看成是話語語境效果對話語信息處理耗費之間的最佳平衡,適度的信息處理可加強原有語境假設。因話語基本上是片斷性質的,語用者在話語過程中必須把片斷性的話語充實成完整的命題形式,而這一推導過程通過由認知語境支持的推理產生。關聯(lián)理論認為,話語的關聯(lián)程度依賴于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語境效果與關聯(lián)成正比,處理努力與關聯(lián)成反比。譯者應根據(jù)關聯(lián)論最小最大原則,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對譯文進行相應處理和取舍,使譯文讀者從認知語境中獲得最佳語境效果。
例如(1)I haven’t got an ear for music.(我沒有音樂細胞),ear(耳朵),意義指人們理解和欣賞所聽到的某事物的能力,漢語中我們則習慣說音樂細胞。又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lock th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漢語只說亡羊補牢,而不說亡“馬”補牢。從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說話者使用隱喻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一個有隱含義的信息以觸動聽者自己去構想一系列關聯(lián),在確定隱喻性的話語前,說話者要對聽者的認知環(huán)境進行猜測,以構建一個相互顯映的語境。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既要對信息的成功傳遞負責任,也要對聽者能否構想出一系列語境信息以建立最佳關聯(lián)負責任。由于認知環(huán)境的不同,不同的聽者對隱喻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翻譯時譯者要秉承語境關聯(lián)原則,才能更有效地傳遞源語的意圖與效果。所以翻譯時要通過適當改變語境來幫助讀者建立最佳關聯(lián)。
再如(2)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兩個譯文中“天”的文化內涵不同,但功能上是等值的,即取得了同樣的語境效果。對西方讀者來說前者是歸化法,因為他們受基督教影響深信上帝,后者是異化法,中國受佛教影響深信“天”。如果說前者讀者容易接受,后者則可讓讀者增長見識,了解異國風情。何去何從,譯者要根據(jù)翻譯的目的、具體的語境而定。
因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不同的制約因素,比如社交禮儀、固定修辭原則等,語言形式的表現(xiàn)自然存在差異,不同語言中存在表現(xiàn)相同信息的不同形式,也可能出現(xiàn)表現(xiàn)形式的空缺。針對類似語用差異,在出現(xiàn)語境空缺的情況下,即交際信息和語言形式出現(xiàn)了斷點時,需要進行基礎語境信息的充實、調整與順應,補充語境斷點與空缺。例如:秋老虎——a spell of hot weather in autumn;伯樂——good judge of talent (the name of a legendary person in the state of Qi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o excelled in evaluating horses;(吃)皇糧——salary paid by the state;老三屆——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of 1966 to 1968。
四、結論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關聯(lián)理論的語境觀是動態(tài)的語境觀,強調語境效果,正是這種新穎的語境觀給翻譯帶來了更為有效的處理原則,也為譯者留有較大的自由處理的余地。翻譯可通過關聯(lián)原則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譯者找出原文與語境的關聯(lián),對相關信息進行合理推理,從而正確理解原文的用意,用明確的方式再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Sperb,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2]Em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3]孫華祥.關聯(lián)理論及其對翻譯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2002,(2).
[4]王建國.從翻譯研究看關聯(lián)理論語境觀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觀[J].外國語言文學,2004,(1).
[5]王愛軍.漢語詩詞翻譯中語境缺失與語境順應策略.湖北大學學報,2007.1.
[6]文巧瑩.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英文語境翻譯.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