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課本還是優(yōu)秀的作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我們只有不斷地增加閱讀與理解,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素材,才能運用優(yōu)美而風趣的語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下面我提供一些想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積累課本作文素材的重要性
教師都知道積累素材的重要性,但高中時間緊,任務重,生活面窄,無論是從生活中引入源頭活水,還是從課外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們?yōu)楹尾幌乳_采“自己腳下的金礦——課本中的素材”呢?課本選文大都是名家的名篇,大都思想深刻,感情純美,文采斐然,人物形象生動,而且課上大都已經(jīng)深入分析過,師生對內(nèi)容非常熟悉,稍加梳理和積累,那些極好的素材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
二、積累課本中哪些作文素材
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本梳理和素材積累的時候,要有很強的目的性。衡量的標準就是對我們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有沒有幫助,能不能直接或者稍加改造就運用到作文中去。課本作文素材的梳理和積累的重點應該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用作事實論據(jù)的名人事跡、重大事件等。
終于,司馬遷選擇了相信自己,挺起了生命的脊梁,從此匍匐于地的殿臣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結(jié)舌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躍。憑借著堅強和博學,他終于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重重的一筆。
2004年全國卷:“相信自己與聽取他人意見”
課本中的文化名人、作家、人物,他們大都際遇不凡,思想崇高,個性鮮明,可以作為典型的事例用到議論文和散文中去。
2.可以作為理論論據(jù)的內(nèi)容。
①法國思想家帕斯爾說“人只是一支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支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里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可作理論論據(jù)的材料,包括深刻的思想、名言警句、先進的觀念、靈光閃耀的頓悟之語。大師們底蘊豐厚,高瞻遠矚,視野開闊,往往“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見解深刻,思他人之未所思,言他人之未能言,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啟發(fā)性,往往能點燃讀者的智慧之火,照亮整個世界。大師們心系社稷,關注民生,悲天憫人,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這正符合發(fā)展等級里的“深刻”、“有創(chuàng)新”等要求。格言警句更是他們智慧的精華,凝練雋永,膾炙人口,運用到文章中,畫龍點睛,頗有以一當十的效果。
3.感情濃郁的語句,飽含真情的片段。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shù)穆淙~,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蔽曳畔聲?,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是《我與地壇》的最后一節(jié),母親去世后史鐵生深情追憶的文字,這一段文字是無盡的痛悔,也是熱烈的謳歌。這樣的材料課文中很多,如老舍《想北平》中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孫犁在《亡人逸事》中對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這些文字感人至深,能不斷凈化我們的靈魂。積累并在作文中化用這些文字,一定可以撥動閱卷教師的心弦,形成強烈的共鳴。
三、動態(tài)運用中做好課本素材的積累工作
課本作文素材積累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兩點:一是不熟悉素材,摘抄之沒有經(jīng)??纯?、背背、想想,置之腦后,不聞不問,非常生疏,幾乎是沒有印象了,要在考場上熟練運用無異于癡人說夢;二是沒有運用意識,沒有通過運用將素材內(nèi)化存入大腦,達到駕馭自如的地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運用中做好課本素材的積累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1.研讀材料,提煉論點,明確材料使用方向。
我在一次作文訓練課上,講述了王勃探望父親路過南昌,在都督閻某的宴會上寫下《滕王閣序》技驚四座的事例片段,要求學生們討論之后說說可以從中提煉出哪些論點,可以用于哪些方向的論證,學生的思維非?;钴S:
①年輕人要學會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
②要有抓住機遇的意識,也要有相應的勇氣。
③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沒有一定的能力和才華,就不能把握機遇。
在積累素材時,應該深入研究一下,看看材料的內(nèi)蘊是什么。提煉出論點,明確它可以用于論證什么,學生就設定了材料使用方向,同時也就加深了對材料的認識,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2.加以聯(lián)想,輔之以分析議論,寫出文采斐然、論證有力的語段來。學會一材多用,在反復運用中熟記素材。
這是動態(tài)積累作文的關鍵和精髓所在。我要求學生認真研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提煉出幾個論點,寫幾個議論語段,下面舉出一例:
人應有顧全大局,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的胸襟和氣度。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非常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睜T之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一直郁郁不得志,不免發(fā)幾句牢騷。但他還是以國事為重,毅然夜訪敵營,智退秦晉大軍。千載之下,其胸襟,其氣度,仍讓我們敬佩不已。
針對同一素材從不同方位分析,不僅能使素材變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氣,還能使我們克服思維的單向性和習慣性,擺脫找不到素材的尷尬局面。對同一素材,我們?nèi)绻軓牟煌慕嵌冗M行審視,就能確定不同的中心,從而為不同立意的作文服務。尤其重要的是,在反復運用中,要將素材內(nèi)化為自己的財富,做到熟練運用,自如駕馭。
3.要善于將同類素材合并歸類,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在梳理課本中素材的時候,我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同類或相近的素材歸入一類,將它們寫入一個語段中,這將大大加深學生對素材的印象。例如:
關于“親情”你能聯(lián)想到課本中涉及的哪些素材?
親情:辭官還鄉(xiāng)侍奉祖母的李密;念念不忘祖母教誨的歸有光;雖生死殊途仍思念亡妻的蘇軾;侄兒去世悟得“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韓愈;母親去世而追悔莫及的史鐵生。
建立素材庫,在寫作時在素材的選擇和運用上就會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可以將這些素材組合起來,構成優(yōu)美的排比句,使語段材料豐富充實,句式整齊,論證充分,具有氣勢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