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的整合已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整合,這種教育理念的目的何在,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哪些作用,這些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以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相結合為例,對上述問題作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生物教學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
課程整合,指的是各學科之間(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即各學科互相聯(lián)系地加以學習。
從這層意義上講,整合應是將某一學科或多個學科的知識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從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或者學習其他學科的新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lián)系和結構,它不是簡單地將不同的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一個整體,根據(jù)某一要點,將不同的知識貫穿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從不同的知識領域及層面掌握,從而提高對問題認識的全面性。
在整合過程中,我們要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生物教學中,切忌為了整合而整合,生搬硬套,不考慮生物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與聯(lián)系。同時,我們要以系統(tǒng)的觀點綜合應用傳統(tǒng)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興起而擯棄傳統(tǒng)媒體,因為有些教學問題仍然適合采用傳統(tǒng)媒體解決。例如“植物的蒸騰作用”這一內容,可用計算機模擬植物體內蒸騰作用發(fā)生的過程,但要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蒸騰作用產生的現(xiàn)象,還是應該由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發(fā)展,這是一般信息技術不能替代的,所以信息技術的使用不能削弱甚至完全替代傳統(tǒng)媒體,我們應使多種教學媒體相結合,做到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另外,還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傳授式教學和接受式學習,加強指導性教學和探究式學習,使信息技術既應用于教師的教,又應用于學生的學,并開發(fā)出更有效的運用形式。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使信息技術以一種智能化的教、學的平臺出現(xiàn),真正地實現(xiàn)個別化的教學,真正地成為學習的認知和思維工具。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xiàn)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內在動力。學生對某種事物的興趣越濃厚,其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觀察細致、記憶深刻、想象豐富,從而呈現(xiàn)最佳學習狀態(tài)。如在學習《花的結構》一節(jié)課時,筆者截取了一段科教影片作為多媒體課件的開始,反復展示花朵開放的過程。學生一走進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種花蕾爭相怒放的畫面吸引住了。上課時,筆者發(fā)問:“屏幕上的畫面顯示的是植物的哪一個生理過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開花?!薄澳敲词裁词情_花?”“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了花才會結果?”……一連串的問題從畫面上引出,學生邊看邊思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的一課的學習中。
(二)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初中二年級的血液循環(huán)的教學,以往盡管教師盡可能地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具,但是血液在整個循環(huán)管道中的流動,以及物質的交換仍然要憑借學生的想象力自己去想象,這對于只掌握了些生理、解剖知識皮毛的初中學生來說,抽象的仍然抽象,枯燥的依然枯燥。若采用信息技術制成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tài)的演示,學生便可非常直觀地看到血液在循環(huán)管道中的流動過程,以及循環(huán)管道的具體分布;可一目了然地看到物質的交換過程,再配合小組的討論和教師適當精辟的講解,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理解和掌握。這樣,原本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簡單有趣了,課程的動態(tài)性也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便很容易就達到了。又如草履蟲的螺旋式前進,傳統(tǒng)的輔助教學方法就是一邊用手比劃,一邊引導學生想象,因而學生往往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和影響,有的只是自己的想當然,這不符和科學的嚴謹性。若采用Flash做成動畫,生動地顯現(xiàn)它們是如何運動的,這樣的課件一播放,教師甚至不用解釋,學生便會一清二楚。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了這種做法的優(yōu)越性和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需適當?shù)匾龑В瑢W生便可以自主而高效地完成學習。
生物課程中有許多內容和自然節(jié)氣及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在課程編排時盡量地使內容與相應的節(jié)氣和氣候特點同步,但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很大,往往無法采用傳統(tǒng)的實驗等形式進行輔助教學,而不采取一定的輔助形式或手段,又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這在無形之中就成了障礙,影響了教學。又如有些課程內容本身就是歷史,或深埋于地下,或只是以文字的形式記載于書本中,在課堂上以常規(guī)的方法也根本無法讓學生了解、探索、掌握,例如生物的進化、物種的發(fā)展、演變的歷史等內容,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是很枯燥的一部分。但如果采用多媒體課件集中展現(xiàn)物種的產生并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便可使學生形成非常直觀的印象,很形象地理解物種的進化及演變,同時還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進化過程中各種物種的聯(lián)系,以及各種器官等的進化過程,掌握物種進化的證據(jù)。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能讓他們很輕松地掌握知識。
(三)創(chuàng)造實驗
生物學中有大量的實驗,但都設計好了實驗的步驟、結果,這樣雖然告訴了學生這個實驗如何做、結果應該如何,但既顯得呆板,又限制了學生的活躍思維。在明確實驗規(guī)律和實驗目的的前提下變講實驗或演示實驗為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創(chuàng)造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實踐證明,這樣學生的興趣將會被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將會被很好地開發(fā),而他們自己設計實驗的結果是:既掌握了實驗原理,又熟悉了實驗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fā)明了一些很好的實驗設計。
(四)能力培養(yǎng)
整合授課在取得好的效果的同時,也給了學生一定的啟發(fā)。首先,使學生知道實現(xiàn)一個目標有很多種方法和途徑,不能拘泥于一種;其次,在學觀察課件、形成結論的同時,也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縱橫聯(lián)系能力等;再次,整合授課過程中,教師只是適當?shù)匾龑?,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因此,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xiàn)了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整合教學在提高了生物課程的教學效益和質量的同時,也綜合發(fā)展了學生的其他素質。如學生信息素養(yǎng)、個性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協(xié)作能力、資源的利用、創(chuàng)造能力等,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后期發(fā)展。
當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的整合仍在不斷的探索當中,它的前景將會是無比美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廣泛地應用到各科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科教學的最主要形式。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中小學電教,2001,(1).
[2]李子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中國遠程教育,2005,(5).
[3]劉向永.面向改善學習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念.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http://www.k1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