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類活用一直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有些詞如方位名詞,有時作狀語,有時活用為動詞,初入高中的學生極易混淆。教材介紹過于簡略,只是告訴學生是怎么回事,一般輔導資料分條太細,條條框框太多,操作性不強,基本不適用。近幾年在教學中,本人摸索出兩個巧妙判斷名詞活用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公式”,收到較好效果,對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幫助更大?,F(xiàn)介紹如下:
一、“公式”介紹
公式1:n+n,n作v。
解釋:文言句子中,兩個名詞連用時,第一個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為簡便直觀,給學生介紹時借鑒英語詞性表示法,n代表名詞,v代表動詞,adj代表形容詞,下同。
公式2:n+v,n作adj。
解釋:文言句子中,名詞和動詞連用時,動詞前的名詞往往活用為狀語。
二、“公式”原理
詞類活用,實質(zhì)是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去觀照文言文,這兩個“公式”就是按照現(xiàn)代漢語語法特點歸納出來的。我們知道,句子一般由主、謂、賓、定、狀、補等成分構(gòu)成,它們的位置大致如下:
[狀],(定)主[狀]謂〈補〉(定)賓〈補〉。
句子成分初中學過,學生完全能看懂,由于現(xiàn)在淡化語法教學,絕大多數(shù)學生掌握得并不好,給學生介紹時應(yīng)強調(diào)以下兩點:
1.主謂之間只有狀語。
2.主謂賓中,主語常常省略,謂語不能省略,謂語大多由動詞充當,在文言文中尤其如此。
這兩個“公式”就是在這兩點的基礎(chǔ)上歸納而出的。
當兩個名詞連用時(n+n),由于謂語不能省,因此必須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變成主謂式(n+v)或動賓式(v+n)。由于主語常常省略,絕大多數(shù)均是動賓式,以上公式就成了v+n,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即n+n時,n作v。
名詞和動詞連用(n+v)時,因已有動詞充當謂語,前面的名詞要么充當主語,要么充當狀語。如果充當主語,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一致,就不是活用了,那還出題考我們什么呢?既然不能作主語,就“只好”充當狀語了,因此幾乎可以肯定,一旦問動詞前加點名詞的活用情況,一定是名作狀了,即n+v時,n作狀。
更難得的是,這兩個“公式”同樣適合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和狀語時的情況,這對學生來說,降低了難度,擴大了“公式”的使用范圍,省去了區(qū)分名詞和形容詞的麻煩。
三、“公式”作用
1.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詞類活用,更好地理解和翻譯句子。
例如問高一新生,“使使,君君,將將”怎么翻譯,相信知道者不多,如按此公式一套,就很好理解了:
①使使——派使者。(n+n)
②君君——侍奉國君(把國君當作國君)。(n+n)
③將將——指揮控制將領(lǐng)。(n+n)
再看名作狀的例子: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的翅膀一樣。(n+v)
②吾得兄事之——兄:以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n+v)
2.有些意義差別不大但用法不同的詞,可用這兩個公式辨析。例如:
①成大喜,籠歸。(《促織》)
籠:名作狀,因“歸”是動詞,符合n+v公式。
②大喜,籠鵝而歸。(《王羲之愛鵝》,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
籠:名作動,因“鵝”是名詞,符合n+n公式。
實際上這兩句中的籠意義基本一致。
3.對有些有爭議的句子進行辨析。如:
①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阿房宮賦》)
八個名詞連用,兩兩一組,其中鼎、玉、金、珠屬名詞活用為動詞。(n+n式)
②幕天席地。(《酒德頌》,以天作幕,以地為席)
幕、席均為名作動。(n+n式)
③鐘鳴鼎食之家。(《滕王閣序》)
鐘、鼎和前兩例非常相似,但屬名作狀,因“鳴”是動詞,“食”在此處活用為動詞。(n+v式)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過秦論》)
“甕”、“繩”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n+n式)
像“幕天席地”、“鼎鐺玉石”、“鐘鳴鼎食”、“甕牖繩樞”的活用到底該怎樣,也曾有過爭議,但按這兩個“公式”套用出的答案和輔導上是一致的。對初學活用的學生而言,這些連專家都難下結(jié)論的東西,有此“公式”幫忙,有“式”可依,無疑是個好消息。
由于這兩個“公式”教材及輔導資料上未直接出現(xiàn),因此不嚴密是肯定的。近幾年本人一直在找反例,以驗證其可行性,只找到兩個:①“(公子)使將將其軍歸魏”(《信陵君竊符救趙》)。②“臣奉使使太后”(《趙威后問齊使》)。這兩例中,第一個“將”、“使”均為名詞,第二個“將”、“使”都活用作動詞,剛好和n+n“公式”相反,但這兩句在第一個“將”、“使”后要稍作停頓,分別為“(公子)使將/將其軍歸魏”、“臣奉使/使太后”,“將將”、“使使”并非連用。相信反例絕不止這兩處,但也不會很多。
當然,若兩個名詞連用時,其中一個已活用作動詞則另當別論,如“鐘鳴鼎食”中,“食”已活用為動詞,因此“鼎食”只能算n+v而不能視為n+n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既東封鄭”,三個名詞連用,因“封”是名作動,故“東”屬名作狀。
本人曾用這兩個“公式”對我校近幾年征訂的資料進行驗證,反例很少。我對學生說,十道題若能做對九道,已經(jīng)是好學生了;同樣,如果一個公式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能用,那也值得推廣,特別是對基礎(chǔ)一般的學生更有效,盡管它不像數(shù)學公式那樣嚴密。鑒于此,本人不揣淺陋,把此看法形成文字,以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