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誦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詩文的感悟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能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 詩歌教學 誦讀 反思
我們所面對的是技校的學生,他們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文學欣賞能力很低。教師感到最難教的就是詩歌。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節(jié)奏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精神境界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我們教學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又不可能刪減的一部分。一位資深教師說過:“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闭b讀的基礎在于掌握技巧,高質量的誦讀能讓學生進入詩文所描繪的情境中,產生豐富的聯想,領會詩文所表達的情感。基于這些認識,我在教學中進行了有效嘗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寬松、諧和、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和欣賞,從情趣入手,把詩文教學變成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實踐證明誦讀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再別康橋》一課的具體教學過程來分析其中的裨益。
導入:(備課時,我從網絡上下載了《再別康橋》的朗讀錄音,在課堂上放給學生聽。由于是名家誦讀,再加上配樂,學生聽得很投入。聽完后,他們一片驚嘆)徐志摩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繪著康橋的美景,這樣的誦讀聲情并茂,令我們陶醉于康橋的夢境之中。同學們,這樣的誦讀好不好?(學生歡呼:好!好極了!)那么,怎樣才能朗讀好一篇文學作品呢?在朗讀時又要注意什么呢?(學生紛紛表達自已的看法:要慢,要準確,要有情感滲透……)同學們,你們說得非常好。其實教學大綱中要求我們“要在朗誦中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那么,要讀出感情,就要注意聲調的抑揚頓挫、節(jié)奏的快慢、語氣的緩急,從而對詩歌的內容進行理解和感悟。今天,我們就學習《再別康橋》來共同感悟如何誦讀詩文吧。
分析:利用手頭所擁有的條件,選取誦讀片斷與教學內容相配合,以高超的誦讀水平,優(yōu)美的音樂相和,為課堂營造出了誦讀學習的氛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授課:(教師明確誦讀要求,指導誦讀方法。強調誦讀要讀出感情,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朗讀層面,要注意停連、重音、語調、語速等,并且讓他們學會標注誦讀符號,從而讀出詩文的韻律節(jié)奏之美,讀出詩文中字里行間真摯的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中的重中之重,學生誦讀水平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掌握了誦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否講解到位,聲情并茂地范讀。)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聽過了大家的誦讀,現在我要充一下“胖子”,也來現“演”一下如何?(學生:鼓掌叫好)
分析:一位語文教師必須練就一身過硬的誦讀技能,否則,站在岸上指導游泳,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展示自身素質、贏得學生尊重的絕佳時機。這也是一個深切體會教學相長的實踐活動。(讀后學生很給面子,給以熱烈的掌聲。)
師:好,我現“演”完了。下面同學們先自己小聲讀,然后互相讀,最后前后三位六名同學中推出一位你們公認讀得最好的,到講臺上來大聲朗讀,看誰讀得最好。同時我確信,就大家這靈光的小腦袋,一定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背下這首詩來,信不信?(從學生表情上看,這種含蓄的褒揚很有殺傷力。)
分析:這時學生有了讀的示范,又受到了鼓勵,還有了一次可以一展才能的機會,他們的興趣已被調動起來了,已能夠從樂趣中去體會、去體驗、去學習了。
師:好了,下面就請同學們到講臺上來誦讀,大家鼓勵。(誦讀的時候,我用手機配上《陽關三疊》樂曲,營造氣氛,效果非常好。學生誦讀之后,讓同學們作一下簡評,討論一下得失,然后我再做最后的有針對性的講析指導。實踐證明,很多學生能用不足10分鐘的時間背下這首詩,由于有了誦讀的基礎,所以我們師生都合上課本,邊誦讀,邊指導,邊賞析,針對性強,效果顯著。)
又如在講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時,這樣指導:
師:同學們,我要把這句詩中的“新娘”改成姑娘好不好,為什么?(學生非?;钴S,紛紛說出自己行與不行的理由,爭論不休。)誠然,年青的姑娘是美的,那么對于一位美麗的姑娘而言,什么時候是她一生中最美麗呢?(學生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當新娘的時候?。┠蔷鸵晃还媚飦碚f,她作為姑娘的美與作為新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學生也能七嘴八舌地說出一大堆,但由于他們的閱歷不可能說得很透徹。)新娘的美包括了姑娘的美,同時又多了一些諸如羞澀、幸福、憧憬、甜蜜等內在的美感,那么我們再與柳樹聯想起來,就會想到夕陽下的柳的色澤與姿態(tài),才能感悟出它的溫潤可人,那么我們在讀的時候就不能高聲,就不能太急,要讀出內心深處的那種甜美與愛戀……(學生聽到這之后,情不自禁地又小聲地誦起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眼神是迷離的,表情是陶醉的。)
分析:再給學生講析“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變成“彩虹似的夢”那種意亂情迷的意境,那種物我兩忘的情韻,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詩人為什么甘心“做一條水草”了。
課堂小結:同學們,這首詩是詩人的代表作品。他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主張,尤其重視音樂美。他曾這樣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內在的音樂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反觀這首詩,全詩共七節(ji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每節(jié)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瑯瑯上口。這首詩,優(yōu)美的節(jié)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赤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誦讀,那就根本不可能真正領會這首經典的“趣味”,也就不可能走近這位新月派的主將。所以我希望大家通過這首詩的學習,能夠喜歡上誦讀,它也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們再一次誦讀這首詩,讓我們再醉一次吧。
分析:以誦讀代替呆板的講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教學氛圍,能夠讓學生領悟詩歌的魅力。通過誦讀,學生們喜歡上了詩文,喜歡上了誦讀,教室里又有了久違了的讀書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告訴我們多讀多背的重要性。在誦讀中受到熏陶,融入感情,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誦讀中,能讓我們引起教學的反思,如何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做出解讀,教師起到點化作用,學生在受到多方面的熏陶之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既誦讀又欣賞的目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的口才能力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這一教學效果對于突出技能教育的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