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由于種種原因成為“死記硬背”的代名詞。歷史作為一門“副科”的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雖然我們經常強調“學習歷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將直接制約高考“3+X”、“文科綜合”的水平,更明白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但很多時候只是在場面上說說而已。初中歷史學科地位低下,教學方法僵死,使初中歷史教學始終很難擺脫尷尬。
一
(一)副科不受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教育發(fā)展突飛猛進,但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留下了人文學科被冷落的缺憾,中學歷史教育尤其是初中歷史教育的尷尬境地便是明證?!皯嚱虒W”主宰著校園,有些人有意無意地用應試眼光評判歷史課的地位,在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觀驅使下,歷史課就只好靠邊站,被打入“副科”行列。受此牽連,一些歷史教師遭遇著不公的待遇,從事歷史教育便成為“錯誤的選擇”、“無才的表現(xiàn)”。從而也就不難理解某些教師、家長勸誡“歷史不考,少花點時間”,很多“主科”則大刀闊斧地搶占歷史課時。由這些狹隘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造成的誤會,從學校傳染到家庭和社會,也就必然出現(xiàn)歧視歷史教育的偏見。在科教興國的今天,認真審視歷史教育的地位,是當前歷史教育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然而一些地區(qū)初中歷史教育現(xiàn)狀證明國家的教育方針并沒有得到貫徹,反而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對學校評估的條例中不見歷史結業(yè)會考情況的影子;有些初中示范學校甚至只在課表上有“歷史”,實際上已成為其他學科的副業(yè)地,歷史課形同虛設。這些情況屢見不鮮,所以就不難理解中考一等獎的學校歷史結業(yè)會考僅百分之十幾的及格率。初中歷史的“副科”地位“天經地義”,初中歷史課誰都能兼,這些見多不怪的現(xiàn)象,豈不有悖于國家的教育方針?
從教育思想到教學實踐,從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從學校到家庭和社會,經過長期的相互感染,已編結為輕視歷史的網絡,謬誤反成了“真理”,偏見卻成了共識。難怪,新近教育界有些“專家”想效法美、日舊法,在中學設置“社會科”,把歷史科并入其中,這意味著歷史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有喪失獨立性的危險,這種人為地削弱歷史教育的錯誤做法,在很多地方不僅未被遏制,且還有著進一步滋蔓之勢。
(二)師資缺乏,教法僵化。
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歷史教育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歷史教師隊伍極不整齊,尤其初中歷史教師更成為“雜牌軍”,專職老師“忍痛割愛”、改教主課,很多其他學科老師為湊工作量,“勉為其難”、“濫竽充數”。雖沒有具體統(tǒng)計數字,但初中歷史教師很多都是兼職。經常聽到某校長為照顧將要退休的老師,讓他改上歷史;也聽到學生稱贊“某老師能用英語上歷史”,凡此種種,令人啼笑皆非。難怪校級、片級歷史評比竟找不到評委,任命一個片初中歷史中心組組長也只能“開天窗”。
(三)學生厭學初中歷史。
很多教師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講授一堂戰(zhàn)爭史,竟然找不出一幅相關的掛圖,老師只能在黑板上比比劃劃:申請組織一次學生參觀游覽活動,由于沒有經費而被拒絕;想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資料,卻沒有錄像帶、幻燈片等。歷史老師的全部家當是一張嘴、一支粉筆。初中歷史教學在絕大部分地區(qū)仍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tài),與當今迅猛發(fā)展的網絡時代相比,實在相距太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漠然,筆者曾作過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而高達85%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沒有用。學習歷史態(tài)度積極的僅10%左右,約40%的學生受紀律和考試的約束在應付歷史課,約50%以上學生上歷史課根本不安心。于是歷史課上經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看課外讀物,復習其他功課,睡覺甚至嬉鬧,等等,考試時自然也就抄襲應付成風。
二
針對尷尬現(xiàn)狀,惟有積極奮進,才能走出困境,迎來歷史教育的新的春天。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歷史教育要發(fā)展,教育思想必須革命。所謂“應試教學”、“正副科意識”、“讀史無用論”等狹隘觀念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思想障礙,故更新觀念,樹立現(xiàn)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緩。
(二)健全制度,加強督導。
教育制度的健全與否,是直接關系到初中教育、歷史教育,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長久教育的大事。過去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規(guī)程及教育評價體系的最大弊端就是應試教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如今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礎性、整體性、發(fā)展性和戰(zhàn)略性,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的“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盡管這個制度尤其是操作規(guī)程和評價體系的構建仍處于探索階段,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相信歷史教學在現(xiàn)代教育體制下,定能有適當的位置。
(三)加強師資,改革教學。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盡可能聘用專業(yè)歷史教師,即使兼職,也要加強督導、培訓、常規(guī)考核,力求做到稱職。歷史教師要加強進修,提高政治理論素質,改善知識結構。
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切實把握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改進教學。針對初中生的好動、好樂、好奇、好勝的特點,加強興趣誘導,培養(yǎng)學生特長,可指導學生辦歷史小報,收集郵票、紀念章,排演歷史節(jié)目等。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想方設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問題。
(四)完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率。
掛圖、錄像、幻燈片等歷史教學設備能充分體現(xiàn)出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因而對歷史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學校在這方面應有積極的措施,可以分階段逐漸添置。歷史教師也可以動手自制一些模型、幻燈片,或搜集一些音像資料,包括自制一些教學課件。這些都是屬于硬設備,另外像歷史博物館、歷史古跡、歷史著作、歷史名人等軟設備也要充分利用起來,課內外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資源設備的功能,從而提高我們的效率。
總之,初中歷史教育所面臨的尷尬處境并由此引起的危害,是決不能漠然視之的,但也不能為此喪失信心。只要我們上下齊心協(xié)力,從歷史教師自身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歷史教育“憂而不樂”的處境,必會變?yōu)椤皹范粦n”的前景,對此我們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