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給學生帶來學習漢字的樂趣,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低年級 識字教學
沐浴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給予了教師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在不斷地“充電”和“造血”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一冊和第二冊”從相識到相知。一年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領悟著新的理念,透過新課改,看到學生學習的熱情,從教材內(nèi)容到教學方法到學生,我都有了新的認識。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000個漢字,在1—2年級,則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多樣的識字方法,帶給學生學習漢字的樂趣。
一、創(chuàng)設愉快情境,突破字形難點
教育心理學認為,保持和再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的心理活動。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勞,但是長于形象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創(chuàng)設愉快情境,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促使其有意注意的發(fā)展。
1.編順口溜?!熬庬樋诹铩蹦軒椭⒆觽冚p松地掌握一些難學、易錯的生字,展現(xiàn)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識字效果。比如:金: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朋:兩個月亮交朋友;美: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樹:村子里的樹木對對齊;念:今天要用心念書。
2.找朋友。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卡片打亂,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張,讓他們到講臺前來組成老師讀出的生字,比如我說照明的“照”,手中有“日”、“召”、“灬”三個部件的孩子便拿出來組成照明的“照”,全體學生認讀和評議。
3.編故事。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fā)呆”。
4.猜字謎。在識字教學中,若原原本本地把字展示出來,學生就沒有多大的興趣,而采用猜字謎游戲就不一樣了。老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猜一猜,也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字謎。如:在教學“看”字時,用猜謎語的形式出現(xiàn),老師出示謎面“一只手搭在眼睛上方”;教學“午”字,出示謎面“遠看像頭牛,近看牛沒頭,要問是啥字,看看日當頭”。學生在桌子上用手寫一寫,在猜出謎底的同時也記住了字形、字義。
二、引導學生自學,掌握構字規(guī)律
實踐證明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yǎng)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于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既扎實牢固,又可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
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課時可首先解決生字的讀音,接著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佳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边@樣一問,學生們便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如學習“玉”字時,有的說“國”字去掉方框兒,就是玉;有的說“王”字加上一點就是玉;有的說“主”字的點掉在腰間,就變成玉;學習“園”字時,有的說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墻“囗”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墻的,以區(qū)別“元、園”的用法。又如學習“狠、恨”時,學生把它們與“跟、很、根”等對比,聯(lián)系偏旁部首來記憶;學習“愛”字時,學生把它拆成“爫、冖、友”,還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三、利用現(xiàn)代技術,優(yōu)化識字教學
1.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范,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趣,易于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于記憶摹仿。如第一冊中“鳥”字的筆順和第四筆不易掌握,就制作一個寫“鳥”字的動畫,一筆一畫地寫出來,配之筆劃聲音,讓學生認識筆順,第四筆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就能把字記得更牢。再如“幫、努、最、籃、算、渴”等多筆畫的難寫字,可以讓學生跟著動畫,完成書寫每一部分,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寫錯字,可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
2.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融入到課文描寫的情景之中,在感受美的同時識字。如第二冊《美麗的彩虹》是一篇看圖學文,描繪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現(xiàn)彩虹的美景。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彩虹景色),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學生對彩虹有初步的感知。如先出示彩虹圖,讓學生說出畫了什么,接著問:“你覺得彩虹美嗎?”學生回答:“彩虹真美呀!”“美麗的彩虹”中“美”字怎么寫?從看圖說話、學文自然過渡到識字教學,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四、開發(fā)社會資源,拓展學習范圍
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nèi)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fā)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教“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
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如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地進行識字訓練。如在發(fā)作業(yè)本時,讓學生輪流發(fā),使其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到大街上去“找漢字”,收獲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諸如“藍貓”文具、“紅蜻蜓”皮鞋、“心相印”面巾紙、“光明”牛奶、“雕牌”洗衣粉……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huán)境中的字時,他是很興奮的。此時再引導他們將收集到的商標、廣告等匯集起來,裝訂成冊,以成為一本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識字讀本”。學生對此樂此不疲,有時還把一些“讀本”帶到學校,互相考一考,很“樂在其中”。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jīng)驗進行識字,能擴大學生的識字量。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