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語文教材是文質兼美的文字集合體,被譽為語言的“圖畫”、“生活的百科書”,是“真”與“善”相結合的美的世界。教材扉頁部分配置的插圖及相關材料,是對課文的有力補充,它如錦上的“花”、空中的“月”,更直接地再現(xiàn)了文章的內容,形象地呈現(xiàn)了文章的美感。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三冊,加入了四幅《歸去來兮圖》,把《歸去來兮辭》一詩用畫面語言表現(xiàn)了出來,跨越了時空界線,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對于細心的教者和學者來說,這無疑是可選的便捷途徑。
一、賞畫
教材中配置的四幅畫均取自陶淵明的詩《歸去來兮辭》,分別由明代畫家繪制而成。第一幅《問征夫以前路》是陶淵明辭官歸隱途中的一個情節(jié)。畫中作者帶著童子尋問過路的一位行人。從馬低頭伸頸,或喘氣或覓食的狀態(tài),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過了長途跋涉,回鄉(xiāng)之切不言而喻。故鄉(xiāng)人問征夫,表面看不合邏輯,卻把“誤入塵網”之深鮮明表現(xiàn)出來。問路的地點在峰回路轉之處,既有山窮水復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預示。狹長的通道,若隱若現(xiàn)的前路,讓我們有一種步入桃花源的感覺,這恰恰是詩人與畫者靈犀之處,那心中的故鄉(xiāng)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第二幅畫是《臨清流而賦詩》。這幅畫描寫的是詩人回到故鄉(xiāng)后的生活場景,畫中除了描繪了童子的忙碌,詩人的閑適外,就是眼前的清流潺潺,白鶴相依。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除了純樸自然的景物外,更主要地表達了作者清高的志向,如清流石上,如白鶴低吟,清靜之心,清新之態(tài),才上眉頭,早在心頭。
第三幅是《云無心以出岫》。與第二幅相比,一個溪前,一個崖邊;一個傍水,一個依山;一個白鶴靜立,一個白鷺高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前者身在故鄉(xiāng),心歸自然;后者心在,夢在,身未在,迷惘中有一種強烈的愿望。
第四幅是《或棹孤舟》,四個字的詩句,畫者卻描繪出一幅豐富動人的畫卷。本畫是作者參加農事的一個場景,詩人棄車登船,泛舟水面,上有虬枝相應,下有綠水襯托。與其說詩人是農事的參加者.不如說是農事的欣賞者。
四幅畫來源于詩句,又高于詩句,忠于全篇,把文字語言轉換成筆墨語言,這離不開作畫者高超的畫技,更離不開作者詩中營造的絕妙意境。
二、品畫
四幅畫從內容到形式有很多共性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是由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決定的。
(一)在內容上,人、景、事的和諧。
人,四幅畫中均有詩人身影,博冠寬帶,長髯飄胸,一副儒者裝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不違己”的自然本性。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宣言:“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辟|樸言辭使我們感受到他至性至情的天然本色。他之不俗,不是專門避俗而來;他之為隱士,又異于那種巖穴江湖式的人物。他的心之所安,無為而為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千年長夜中表現(xiàn)著人格獨立的電光石火。
景,中國古人喜歡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中尋找人生品質的對應物,因此流暢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寧靜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鬃釉唬骸坝兄腔壅呦矏鬯?,有仁德者喜愛山;有智慧者活躍,有仁德者文靜。有智慧者歡樂,有仁德者長壽。”而我們見到的圖畫背景確實有山有水還有樹,這種取材說明陶淵明是智者與仁者的化身。其中山是陶淵明的傲骨,水是陶淵明的風情,樹則是陶淵明的志向,它們共同架構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自然的陶淵明形象。
靜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動態(tài)的場景。從四幅圖中,我們仿佛聽到了急切問路、瀟灑作詩、暢然長吟、怡然駕舟的聲音,從而體會到作者釋形放心、諫往追今的釋然,“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灑脫,“聊乘化以歸,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坦蕩。
(二)在形式上,色彩與光線的默契。
我們之所以關注《歸去來兮辭》,是因為它與水彩有著一樣的色調;我們之所以喜歡水彩畫,是因為它與《歸去來兮辭》有著一樣的情調。四幅畫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暗黃色調,古樸典雅中含有朦朧,完全營造出厚土鄉(xiāng)風的氛圍。光線上沒有赤日當頭的艷麗,也沒有繁花似錦的多彩,更多的是朦朧中的空曠,空曠中的迷茫,詩人曠達之情躍然紙上。
美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圖畫的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是使無聲無色的文字教材活起來的一種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真、善、美的語文王國里探幽攬勝,自由翱翔。
三、問畫
齊白石說:“乍看舞劍忙起筆。”這種起筆可以作文,可以作畫,圖文都可以表現(xiàn)內容。老舍也曾反問:“如何從別的藝術門類,獲取豐富的藝術生活與修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也可按大師所指追問下去。
(一)追問編者。
文字美是語文的核心,但不是語文的唯一。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內容系統(tǒng)而集中的反映,是借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發(fā)揮語文教育功能的物質基礎。繪畫插圖,可以輔助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一些目標??逝尉幷卟粩嘟o語文教材梳妝打扮,畫畫眼,描描眉,讓語文教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追問教者。
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是一條不變的教學原則。語文教師應運用美的法則,在生動形象的教學實踐中傳授語文知識的“真”和滲透思想感情的“善”。指導學生看畫,欣賞繪畫美尤為重要。這種畫存在于教材,存在于生活,需要教者的捕捉,也需要教者的引導。
(三)追問學者。
自號“繪畫宰相”的王憨山1986年在農村對兒子說:“一個人不在文化修養(yǎng)上下功夫,光學畫畫是畫不出來的。讀書是第一要素。心有‘旁’鶩,身在‘局’外,這樣才有可能悟得繪畫藝術的真諦?!闭Z文學習同樣要有這樣的“撤退”意識,把文字畫面化,把畫面深入化,把生活形象化,會使我們的語文學習事半功倍。
(四)追問命題者。
高考命題決定國家人才選拔,關系千家萬戶,漫畫類表達題越來越成為命題者青睞的題型。2005年,天津漫畫寓意,2006年重慶漫畫寓意與標題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2008年同時出現(xiàn)三幅圖畫類題目,而且形式創(chuàng)新。全國卷地震廢墟上的時鐘圖片、廣東卷的剪紙、山東卷的相片,如同一道道視覺盛宴,讓人耽饗不盡。
(五)追問考生。
圖畫類考題是指把圖畫從圖片轉換成文字表述的一種考題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考查學生的閱讀、觀察、分析、理解、概括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考生,首先應利用好像《歸去來兮圖》這樣的資源,觀其形,品其神,圖文相濟,情景相融。面對高考,考生更應把生活圖景化,捕捉生活,轉換情景,歷練能力,做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