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各學科都把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各科教師想盡辦法,尋找各種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途徑。我認為,“互動接力”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它的基本意思是一部分人完成前面的內容,另一部分人完成后面的內容,從而形成一個互相協(xié)作的過程。
下面,我談談“互動接力”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在節(jié)奏訓練中的運用
節(jié)奏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能力的基礎練習,純粹的節(jié)奏訓練是很枯燥的,只憑老師的講解與反復拍奏,學生很容易厭煩,但是在訓練時加入“互動”活動,就可以起到游戲效果,使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得到鍛煉,從而提高能力。
“互動接力”的模式有“老師—學生”“學生—老師”“學生—學生”;還可以形成“個別—個別”“組—組”的模式??傊盎咏恿Α钡男问蕉喾N多樣,既有趣,又有效,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之一。
我剛參加工作時,教七年級音樂,第一節(jié)課就是教學生認識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按常規(guī)教學方法,我反復教學生練習打擊,可是大部分學生心不在焉,興趣不大,教學效果不好。用什么辦法能使學生既學得快又印象深刻呢?我下課后苦苦思索。這時,我想起上大學時,律動老師說的一句話:互動教學,寓教于樂。我忽然眼前一亮,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設計。
果然,學生馬上被這有趣的教學形式吸引住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要學的知識。
二、在識譜教學中的運用
在各種音樂能力的訓練中,尤其重要的是識譜能力的訓練,而識譜訓練又是比較難抓的工作。在教學中,常會遇
到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一打開書讓學生唱譜,會唱一點的亂唱,不會的干脆不唱,時間長了,學生慢慢失去學習識譜的信心和興趣。而在識譜中加入接力則可以集中他們的精神,讓他們有意識地看譜。
如:我在上《保衛(wèi)黃河》這一課時,就充分運用了這一形式,把學生分為女生組、男生組,比賽哪組唱得最好。這樣的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很快就唱會了歌譜,掌握準了節(jié)奏。這個常規(guī)教學中的重難點在運用了接力唱后便迎刃而解了。
在“互動接力”時,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短變長。學生看譜,很多時候都很難馬上領會音符與唱名的關系,更談不上音準。因此,我們在接力時應遵守由短變長的原則,即初始階段不可以唱太久,等到學生對音名、音階熟悉后再稍作加長。
2.從借助手勢到不用手勢。學生在開始識譜時,反應較慢,通常不知唱到什么地方,也就無從接起。但讓學生先借助手指,點著每一個音符,他就很清楚唱到什么地方,該從哪里接起。這樣,學生既可以很準確地識音符,又能高度集中精神,容易達到練習的目的。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就不用再借助手勢,要求他們用眼睛去識譜,從而達到更高的要求。
3.由淺入深。由淺入深的原則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指開始先找節(jié)奏相同或相似的,旋律起伏小的樂譜進行接力,等學生識譜能力提高后,再找一些節(jié)奏變化大、旋律起伏大的樂譜來進行接力。二是指由同一個調變?yōu)椴煌{的“接”,同一個調接力即整首歌按一個調進行練習。反之,或按不同調的接力。同一個調的接力適合于初始階段。不同調的接力對訓練學生聽力很有好處,適合于后期階段。當然,這兩種接力可以交替使用,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三、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
在教學中,只要留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某老師在臺上一句句反復讓學生跟唱,而學生卻東張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練了好幾遍讓學生自己唱,結果學生還是唱不準確。這主要是沒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只是被動地跟老師唱,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我在教唱歌時,就有意識地避免這種死板的教學方法,而是注入了接力唱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舞蹈創(chuàng)編方式來表現(xiàn),理解歌曲內容。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一小組編一句歌詞的舞蹈動作,最后各小組交流動作,這也是另一種“互動接力”。此方法的運用,不但鞏固了所學的歌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編能力。
總之,“互動接力”既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xiàn)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們盡可以大量地、靈活地運用。
(責 編 劉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