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學的校園,總有一種氛圍,一種導向。前不久,一位外地朋友來訪。他說,兩天前走進這所著名大學的校園,隨著一個群體游覽,有導游解說和引導,人們匆匆忙忙地走遍“約定俗成”的“景點”。先觀賞原燕園的旖旎風光,本有古典建筑與自然景色的融合,蒼松,垂柳,湖光,塔影,原是相映成趣的,卻又見錯落零散的高樓佇立,感覺并不閑逸、和諧;再瞻仰后建的文化殿堂,擴建的圖書館、百年紀念的講堂和新型的運動場館,顯得巍然屹立,卻又聞車聲、人聲,雜音四起,環(huán)境并不靜謐、安詳。待參觀完畢,倉促步出校門時,他更若有所失。一是昔日風聞的“三角地”,那處頗顯學校特色,展現(xiàn)個性、傳播文化、交流信息的專欄陣地,如今不見了(殊不知接受本科“教學評估”時,有人嫌“亂”,已被除);二是按照\"既定路線\"參觀,竟未見到蔡元培的塑像,讓他特別感到遺憾,便要我領他補上這一課。我欣然應諾,進西校門后直奔蔡元培塑像所在的一隅。他見到塑像,便畢恭畢敬地三鞠躬,仰望良久,方肯離去。虔誠之心,令我感動。可是,這所校園內(nèi)每天熙熙攘攘、成千上萬的游人中,像他這樣懷念蔡元培、敬重蔡元培的人,又實在太少了。一般的導游不會有此意向,許多游覽者不易發(fā)現(xiàn)或不會想到這里。對于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中國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開創(chuàng)者、這所大學的“精神之父”,豈不是太冷漠一點了么?
不過,這還只是表面現(xiàn)象。問題更在于元培思想的研究與認同。雖有蔡元培的研究團體,可惜所主持的各層研討活動,是以十年為期的。至于元培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元培理念與大學前途、命運的關系,當前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問題,涉及和討論到什么程度,也未曾得知。不過,蔡元培思想和魅力,又終究影響深遠,他為這所大學奠定的基本傳統(tǒng),仍是揮之不去的力量。校內(nèi)仍有一些教師默默無聞潛心思索與研究,他們要求認真貫徹元培的基本思想,諸如學術上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學上的溝通文理,發(fā)展個性,加強美育,健全人格,等等。他們的研究成果,已有多種著述發(fā)表。盡管他們的成果和主張,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他們的身影也時常被忽略,我卻常對他們心懷敬意。記得十年前蔡元培誕辰130周年時,有幾位教師自動聚集,通力合作,編寫了話劇《蔡元培》,由學生話劇團在校內(nèi)禮堂演出,連演數(shù)場,備受師生歡迎。有的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不由得喊道:“我們不能沒有蔡元培!”
蔡元培一生的突出貢獻,在于開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教育、學術、文化的新潮流。他傾注畢生精力于高等教育,融合中西思想,明確奠定和堅決貫徹現(xiàn)代新型大學的理念。究竟什么是現(xiàn)代新型大學?他有多方面的重要論述,其中有一段話,有破有立,給我的印象極深。他說:“大學為研究高深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yǎng)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亦當養(yǎng)成學問家之人格。”大學的這種性質(zhì),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關的。他又說:“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要在世界立得住腳,而且要光榮地立住,一一是要以學術為基礎的?!彼蜒芯繉W問看做大學的命脈,這是針砭時弊而高屋建瓴的主張。大學的成員,首先是校長和教師,都可以此為準則,對照觀念,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蔡元培是要在大學里為國家和民族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學問家、科學家、哲學家。只是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濟熱、文憑熱、名利熱,都相對缺乏學問熱、治學熱、讀書熱。這就是當今對蔡元培發(fā)生冷漠的一般原因。
(來源:《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