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而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必要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優(yōu)化語文教學途徑。下面我就簡單談?wù)勛约旱淖龇ǎ?/p>
一、 表演中體驗,情境交融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的語言文字。學生通過朗讀,對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境有一定的初步印象,但情感的升華離不開親身的體驗。此時教師如果進一步組織學生表演,引導他們進行角色表演,就更易于深刻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中的《負荊請罪》就是一篇角色意識很強的歷史小話劇。劇本通過人物對話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其侮辱卻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生動、人物形象鮮活。文中連人物表演時的表情、動作也一應(yīng)俱全,是學生表演的佳作。學習完本文,我就利用班隊課讓學生自由組合,練習排演。在表演中,學生興致盎然,自主地擔當起角色,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理解、討論角色,在小集體的合作下,入情體驗、表現(xiàn)角色。此時,教師還用愁學生理解不了“寬容大度”“知錯能改”嗎?
正是情境的再現(xiàn),讓一個個靜態(tài)的文字也都化為動態(tài)的“文化情景”,化無聲的文字為聲情并茂的表演。學生的體驗也因此愈發(fā)深刻,自然地達到文中有我,我與文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真正實現(xiàn)升華,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生動的課堂綻放出體驗學習的燦爛花朵。
二、 經(jīng)驗中感悟,領(lǐng)悟文本
經(jīng)驗是體驗的基礎(ch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適時激起學生的回憶,回憶那些曾有過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閱讀積累,從而更直接地誘發(fā)學生的真切體驗,讓學生憑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體會其境。如我在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這課,學到“撐”這個詞時,就讓學生聯(lián)系了生活這本厚實的大辭典。
師:看到“撐”這個字,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現(xiàn)象?
生1:下雨天打傘就是撐傘。
師:的確,是傘柄用自己單薄的身子撐出了一片比自己大許多的干燥的天空。這是在超負荷付出!
生2:有一次課上,我的胃炎犯了,為了不影響老師上課,我硬是捂著肚子撐到了下課。
師:多么懂事!為了大家,你是在熬一堂課呀!(學生自發(fā)地鼓掌)
生3:體育課上,王老師叫男生做俯臥撐,也是“撐”!
師:你的觀察真敏銳!男同學做俯臥撐容易嗎?(許多學生拼命搖頭)不易呀!因為它要手掌用力。沒有這股勁,你能撐起來嗎?所以,俯臥撐是男生專有的訓練項目。高難度!
生4:上星期五的運動會上,舒沁玉跑800米時,不小心扭了腳。但她沒有放棄,忍著痛走到了終點。她也是在“撐”!
師:真好!相信大家一定忘不了那個感動的畫面!感謝舒沁玉,是她,用自己的勇敢、堅持,書寫了“撐”的含義。(學生自發(fā)朝舒沁玉鼓掌)
生5:我家剛買了房子,欠了很多錢。爸爸為此又多兼了一份工作,常常到很晚才回來。他為了我家,是在硬“撐”著工作。
師:你真體貼爸爸!感謝爸爸,是他用自己厚實的肩膀換來了家人生活的幸福。他“撐”得不易呀!
……
這一個個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舉例,看似平常、簡單,卻讓“撐”字生動、具體地走進了學生心里。學生通過對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憶,形象地感悟到它字里形外蘊藏的不易、艱辛、堅持。
三、 情境中渲染,升華情思
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shè)情境,喚起學生熱烈的學習情緒,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主動投入、主動參與課堂,獲得主動發(fā)展。如:我在教學《錢學森》一課,讓學生朗讀感悟了錢學森說的兩段話后,就借助音樂渲染了情境進行教學。
片段:(1)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心卻烙上了中國印。有一首歌唱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也唱出了全世界愛國華人的共同心聲,這就是《我的中國心》。(2)播放《我的中國心》,邊聽邊思索哪些歌詞寫出了他的心聲。(3)播放完交流(爭先恐后地舉手,嚷著要再聽一遍)。
生1:“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就是寫出了錢學森無比思念祖國的心聲。
師:魂牽夢繞哪!錢學森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引讀)“??!我就要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了!”
生2:“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寫出了他的拳拳愛國心。
師:雖在美國,但牢記:(引讀)“我是中國人。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p>
生3:“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钡莱隽怂啦煌约菏茄S子孫。
師:長江、黃河,我們炎黃子孫的母親河!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錢學森都深深地記著:我是中國人!
生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xiāng)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闭f出了他身上始終流淌著中國人的鮮血。
師:盡管美國的生活富裕,工作條件優(yōu)越,但錢學森明白:“(引讀)我們?nèi)找古瓮模褪亲鎳軌驈暮诎底呦蚬饷?,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yīng)當回去的?!?/p>
伴著音樂的跌宕起伏,歌詞的緩緩出現(xiàn),這首抒發(fā)海外游子赤子情懷的歌曲輕輕地撥動著孩子們的心。
正是這音樂的渲染,滋潤了這些干涸的心田,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縮短了與教材的距離,從而把積極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jié)合起來,使他們“動情時可顏笑,可怒視,可拍手叫好,可哽咽難語……”,使他們善感能悟,達到情感的豐裕。
四、 想象中移情,自揚情愫
每個兒童都充滿想象能力,形象而充滿情感的文字最容易激起學生這種獨特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用各種方式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愉悅的狀態(tài)下去感受,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用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發(fā)展情境,深化情境。
《秋》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練習5中的一首小詩,通過一片紅葉表現(xiàn)了秋的神韻。詩人巧妙地運用一個“坐”字,寫活了秋天,也寫動了周圍的風景,給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學習這首小詩,我先播放了一些秋天景色的圖片欣賞,然后緊緊抓這個“坐”字,讓學生展開想象:秋天就像誰,坐在了一葉扁舟上?他又看到了哪些秋天的美景?在圖片的直觀形象和學生的感悟中體會作者用語的精煉傳神,內(nèi)蘊的極為豐厚。當我提出仿寫其他季節(jié)時,學生興致勃勃,有著強烈的傾吐欲望。正是有了“坐”字的傳神引領(lǐng),學生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優(yōu)美的季節(jié)意象飄然而至。此時的詩歌,充滿了色彩,充滿了生機,充滿了魅力。創(chuàng)作已是一種自我需要,自我表達,自揚情愫。
體驗學習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散發(fā)著醉人的清香。它既有著情感的刻骨銘心,又有著知識的深刻烙印。精彩來自生動,生動來自體驗!珍視我們的課堂,珍視學生的體驗,努力地創(chuàng)設(shè)體驗平臺,我們的課堂定會煥發(fā)出它的本色——一個絢麗的七彩語文!
(宜興市官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