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反傳統(tǒng)思潮,上世紀60年代中期崛起于西方的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反叛。1967年,德理達的《語音與現(xiàn)象》《論文字學》《文字與差異》三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這一理論的正式確立。它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啟迪,另一方面卻不無消極影響。本文就解構主義對文學翻譯研究的影響,探討了翻譯研究究竟應從解構主義的思潮中吸取或者舍棄一些什么。
關鍵詞:解構主義;文學翻譯;忠實
一、 解構主義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
在西方崛起的解構主義思潮,不僅對西方的學術界、也對當代國際譯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把解構主義的一些觀點引入翻譯研究,對于拓展翻譯研究視野、豐富研究內(nèi)容、重新認識翻譯活動,建立翻譯學科具有啟迪作用。
作為一種反傳統(tǒng)思潮,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反叛,其代表人物是德理達、福柯和海德格爾。1967年,德理達的《語音與現(xiàn)象》《論文字學》《文字與差異》三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這一理論的正式確立,其中《論文字學》被公認為解構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
德理達是解構主義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批判主要圍繞語言文字的問題,并由此引向?qū)ξ鞣秸軐W傳統(tǒng)中“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攻擊。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為,在語言表達之前先有明確的內(nèi)在意義,語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意義好像靈魂,語言像粗俗的肉體。邏各斯中心主義是結構主義思想的核心。結構主義者設想有一個超然結構決定符號的意義,成為意義的根據(jù)或中心,并且力求對這個結構作出客觀的描述。解構主義者卻否認任何超然結構或內(nèi)在中心,認為文本是一個無中心的系統(tǒng),沒有終極的意義,就像Roland Barthes所說的那樣,“文本就像一個蔥頭,是由許多層(或?qū)哟巍⑾到y(tǒng))構成,里面并沒有心,沒有內(nèi)核,沒有隱秘,沒有不能再簡約的本質(zhì),唯有無窮層的包膜,其中包著的只是它本身表層的統(tǒng)一”。解構主義者所理解的文本或“互文”不是給我們以唯一不變的意義,而是為我們提供多種意義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語言的解放。
二、 解構主義對我國譯界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nèi)翻譯界陸續(xù)有學者撰文對解構主義的思想進行介紹與評述。時至今日,解構主義的翻譯觀已經(jīng)成為人們熟悉的話題,對于解構主義學說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解構主義的翻譯觀以顛覆作者權威、消解作品的核心意義、凸現(xiàn)譯者主體創(chuàng)作意識為主要目的。而這一點以及它所產(chǎn)生的前所未有的顛覆性與沖擊力無疑更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借以突破困頓與僵局的希望。
在譯學研究中,解構主義的翻譯觀經(jīng)過10年的發(fā)展歷程,的確為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某些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在態(tài)度的取舍方面,褒揚者想借此去解釋一切學術疑問,貶斥者卻想一竿子將其打死。在前者眼中,解構主義的觸角已伸向翻譯研究領域的很多方面,如:“作為傳統(tǒng)翻譯標準的信(忠實)的神話正在走向終結”“作為翻譯最高境界的化境標準也被視為與解構主義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像這樣的一些觀點,在學者的論文著作中極為常見。國內(nèi)譯界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照這樣的勢頭,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的某些一直占主導地位的理論將逐漸削弱并最終淡出。這種擔心并非沒有道理,一些譯界頗有影響的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如孫致禮先生前不久指出:“近10年來,隨著解構主義等西方翻譯理論的傳入,翻譯的忠實觀在我國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其地位已岌岌可危?!?/p>
我國學者對解構主義翻譯理論進行的大量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1)什么是解構主義翻譯觀,(2)解構之后原文與譯文的關系、譯者的地位,(3)解構主義還把翻譯研究與權力、意識形態(tài)和殖民主義聯(lián)系起來研究。
三、 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觀
1. 國內(nèi)傳統(tǒng)文學翻譯的標準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到張培基的“忠實通順”,從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它同我國一千年前古人提出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飾”(支謙)、“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道安)等忠實的思想一脈相承,且一直流傳至今??梢钥闯?,這些主張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點都是提倡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反映原作的面貌。
2. 國外文學翻譯標準的理念
國外翻譯理論家們也就文學翻譯的標準提出了不同的主張。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 或“動態(tài)對等”,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說的就更明確:“翻譯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屬同一性質(zhì),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蔽鞣綒v史傳統(tǒng)上的文學翻譯標準也大致如此。比如,16世紀法國著名翻譯家雅克? 阿米歐提出:“一個稱職的譯者的任務,不僅在于忠實地還原作者的思想,還在于在某種程度上模仿和反映他的風格和情調(diào)”。17世紀的法國著名翻譯家丹尼爾?于埃把翻譯的至理歸結為:在翻譯中對原文要“不刪減削弱,不增添擴充,非常忠實地使之完整,一如原作?!笨傊?,這些主張、原則和標準,雖然表述不同,最主要的核心思想?yún)s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忠實原文、忠實原作者。這在翻譯界已經(jīng)深入人心,奉若圣經(jīng)。
四、 解構主義對傳統(tǒng)文學翻譯觀的挑戰(zhàn)
“解構主義”也叫“后結構主義”,上文已提到是以德理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者對結構主義的反叛。它系統(tǒng)地消解了結構主義關于結構和意義等的思想,因而叫“解構主義”。
德里達的解構思想涉及了哲學、語言學、倫理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對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人們的思維方式等產(chǎn)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國內(nèi)的一些學者在闡釋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時,沒有對之作具體的、全面的、實際的分析和考察,以致一段時期內(nèi)在翻譯研究領域中“胡譯”“亂譯”的作品有些泛濫成災之勢。
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中,一切都應以原文文本為依歸,將原文文本視為判定譯文正誤優(yōu)劣的終極依據(jù)。但依據(jù)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觀,一切終極和原點都是借它們的“他者”呈現(xiàn)出來的,文本與文本之間存在著互文本性,文本與文本之間相互融通、相互兼容、相互促進和相互滲透。譯者在翻譯時要想真實地再現(xiàn)某一作家或某一文本的特點,只依據(jù)原文文本來進行翻譯,是行不通的。他要對與其所翻譯的文本有關的其他文本有著深刻的把握和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完滿再現(xiàn)原作家和原文的目的。這里所說的其他文本含義是非常豐富的,它包括作者的生活資料,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各自所屬的語言文化的背景和特點等。因此,翻譯時我們不能僅以原文文本作終極依據(jù),應該考慮其他文本。
就譯本而言,也沒有終極譯本。因為譯者不同,個性不同,所處時代不同,他們對原文文本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會不同,所生成的意義也不會完全一致。如在某一時期,被公認的好譯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的變化,會有比之更好的譯本問世。
原點最終都不是原點,世界上也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終極和原點。德里達的這種拋掉中心、終極或原點的解構理論開啟了我們的精神視野,摧毀了權威闡釋的神話,使翻譯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動態(tài)開放局面。
五、 解構主義理論下對文學翻譯觀的思考
解構主義思潮一進入譯界就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解構主義翻譯觀沒有提出具體的描寫性或規(guī)定性的翻譯模式,也沒有詳細探討具體的翻譯過程。說到底,它實際上是解構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的影響所及而“復活”的一種新的翻譯觀或翻譯思想。它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啟迪,另一方面卻不無消極影響。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解構主義翻譯學派似乎尚未抓住解構主義的本質(zhì),不像西方學者那樣通過對結構主義的解構而使翻譯學由單一的語言學角度的建構而變成多元取向的重構,恰恰是只抓住解構主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些表面特征(如懷疑性、否定性、拆解性等)把翻譯研究引向了極端,提出許多與建立翻譯學背道而馳的主張,如“翻譯即改寫”“翻譯即背叛”“翻譯即征服”“翻譯即解構”等等。
要把解構主義融入到翻譯研究中,我們應該學習接見解構主義的哪些方面呢?(1)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思維范式,即現(xiàn)象學的范式,而不僅僅是結構主義那種邏輯——數(shù)學范式;(2)學習解構主義思想中的開放性思維。多元的思維風格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精髓之一。
解構主義為我們提供了反思的方法,其進步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解構是不是我們認識的終極和目的所在呢?顯然不是。解構主義不僅不是終極真理,甚至它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真理理論。它只是一種懷疑與反思的思想方法,是一種拆解式的文化風格。我們學習解構主義,首要的是要學會這種方法,了解這種風格,從而開拓我們的思路,從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束縛中走出來,把它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破除一元論的武器,以及學術研究必經(jīng)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目的或結果。對于翻譯研究亦是如此,解構并非目的,目的是在拆解之后的重構,而不是把原來的結構拆成碎片一堆就置之不理了。我們學習并利用解構主義的思想方法,目的在于建構,建構才是我們研究學習解構主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加紅.跨越文本的障礙——解構主義對翻譯學理論的啟示[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增刊),1999(4).
[2]劉重德.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孫致禮.翻譯應盡量“求真”[J].中國翻譯,2005(3).
[4]王東風.解構“忠實”——翻譯神話的終結[J].中國翻譯,2004(6).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