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不要模仿,這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問題。爭論的雙方各執(zhí)一詞,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我以為這多少與教學研究中尚缺少從理論上加以閘釋有關。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北疚脑噲D從理論角度對作文與模仿的關系作一說明,以求教于方家?!八^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作文從根本上說離不開模仿,作文的本名應叫“仿作”,為什么呢?理由如下。
一、作文屬于學生學習范圍內的事
什么叫學習?廣義地說,學習是個體經驗的獲得過程。學生的學習與這個廣義的學習還有一些區(qū)別,它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前人經驗為主,因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簡單的機械重復。馬克思說得好:“再生產所必須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的時間是無法相比的。例如學生在一個小時就能學會二項式定理。”數學家發(fā)現二項式定理不知花了多少時間,但學生的學習因為不需要去重復前人的摸索過程,所以他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快就掌握了。其二,學生的學習過程從總體上看是一個敘述過程,而不是研究過程。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學習活動離不開模仿。作文是學生的一種學習,不是作家創(chuàng)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仿作”。
二、作文的目標也決定了它是“仿作”
作文訓練的目標是什么呢?葉圣陶說:“訓練的目標在于像?!?/p>
葉圣陶說的是中小學作文訓練目標,其實連大學文科作文“訓練的目標只能是像樣”。可見,凡是作文,其訓練目標都是一個“像”字。“像”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作文反映生活要“像”,“你在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這與作家創(chuàng)作的“反映論”迥異。作家反映生活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生活再創(chuàng)造。作文反映生活只要求忠于生活。二是作文要合“規(guī)矩”,“是以學文之事,可授受者,規(guī)矩方圓?!弊魑慕虒W主要授之以規(guī)矩,學生寫記敘文要“像”記敘文格式,學寫議論文要“像”議論文格式,才算達到目標。格式就是規(guī)矩。要合“規(guī)矩”就必須模仿范文。作文從內容到形式的訓練目標又決定了作文離不開模仿,對生活的模仿,對范文格式的模仿。
三、作文在整個寫作系統中屬于最低層次
寫作呈現著“作文——練筆——初作——成熟”的過程?!熬毠P、初作、成熟”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一般過程。孫犁說:“學習寫作,模仿是必經的過程?!_始你想創(chuàng)造,完全避免模仿,是不可能的?!庇终f:“通過這模仿的橋梁走上創(chuàng)作的大路,那么這模仿是應該重視的。”即使作家的初作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模仿的痕跡。比如頗有影響的作家何士光寫的小說《鄉(xiāng)場上》(得獎作品)都明顯地晃動著外國小說《變色龍》的影子,連作家的“練筆”、“初作”都與模仿有聯系,而作文又處于“練筆”的層次之下,怎么能擺脫模仿呢?作文是寫作系統中的最低的層次,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作文在寫作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作文應該模仿,離不開模仿。
四、語文課本身內在聯系也說明著作文要求模仿
語文課包括閱讀課和作文課。作文離不開閱讀。葉圣陶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睆淖魑倪@個角度講,閱讀為作文提供了“怎樣寫”的范例。學生總是模仿著范文寫作的。一些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深諳此道,善于讓學生仿寫。錢夢龍老師在《一條讀寫結合的“鏈條”》一文中介紹說:“模仿,這是一種以課本為范本的以讀帶寫的訓練。孩子學語,始于模仿;學生學習作文,是一種書面形式的學話,起始階段適當進行模仿也是必要的?!7乱黄段?,有時比喋喋不休地講十遍應該怎樣寫效果還要好些。因為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說明著‘應該怎么樣寫’(魯迅語),典范的課文正是作者對‘怎樣寫’的一種最直觀的現身說法,讓學生在模仿中仔細揣摩,是有好處的?!笨梢姡瑢W生學習范文,從作文來說主要是模仿范文,以利于寫作。
以上,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作文應該模仿的理由。其實古今中外名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的?!惫畔ED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藝術的手段是模仿?!睉撜f學生寫作走模仿之路,是作文的一條內在規(guī)律。
那么,為什么有人反對模仿?杞人之憂有二:一是把仿作與抄襲混同。我們在寫作系統表列中已經看到,“抄襲”排除在寫作大門之處?!把姥缹W語”誰也沒有非議過,但作文若全文照抄或單段照抄別人文章都是不能允許的。仿作不是抄襲。如議論文寫作中對某一篇范文“論點、論據、結論”框架的模仿則完全許可,仿作若恰到好處,還要贊揚。把排除于寫作大門之外的抄襲混同于仿作,這也許是有損于仿作形象的第一個原因。
有人反對仿作的第二原因,是擔心模仿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大談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此多說幾句。模仿與創(chuàng)造是不是對立的?茅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蹦7率莿?chuàng)造的開始,創(chuàng)造離不開模仿,有許多模仿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有誰說“仿生學”不是科學?有誰說利用仿生原理的種種發(fā)明不是創(chuàng)造?英國工程師布魯布爾模仿蛀蟲在木頭里開辟道路的原理發(fā)明了用于建造水下隧道的“布魯內爾沉箱”,科學家模仿動物的眼睛制成“電子蛙眼”、“地速計”、“偏光天文羅盤”……仿生學的奇跡雄辯地說明了創(chuàng)造與模仿是緊密聯系的,創(chuàng)造不排斥模仿。自然科學是這樣,屬于社會科學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萊辛在《拉奧孔》中說:只要不是抄襲,模仿也會使“詩人顯出獨創(chuàng)性。”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脫胎于《苛政猛于虎》,魯迅的《藥》有俄國安特萊夫的影子,冰心的《繁星》源之于印度的泰戈爾,巴金的《家》寫高家除夕之夜明顯地是學習《紅樓夢》筆法,但有誰否認過柳宗元、魯迅、冰心、巴金作品的創(chuàng)造價值呢?例子不勝枚舉。可見,作為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也并不是與模仿絕緣的。
模仿并不阻礙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是思維力。教師在指導學生模仿范文,觀察生活時,怎么能離開學生思維力的訓練呢?學生在模仿范文時,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都得到發(fā)展;在觀察生活時,智力的五個心理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也同時得到發(fā)展。學生模仿范文、模仿生活對其智力發(fā)展非但沒有影響。而且有利于智力發(fā)展,學生在仿作中也會動腦筋,創(chuàng)造的火花在模仿中也會時時迸現?!皟?yōu)秀作文”便是模仿性創(chuàng)造的例證。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模仿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誠然,在學生模仿作文中,教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若不加指導,簡單地要學生模仿,或者教師指導不甚得法,仿作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突出的表現便是生搬硬套,甚至抄襲。這就需要教師引導,需要語文教師從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