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教與學兩個方面著手,在口語教學實踐中,探討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重視口語技能訓練、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開發(fā)多種形式的課后訓練、用英文定義物品,以及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釋義等。
關鍵詞: 英語口語教學 語言環(huán)境 課后訓練 英文定義
英語口語教學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如何通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深化拓展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成為英語口語教學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筆者從口語教學的實踐出發(f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教學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要探討英語口語教學,就必定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一
首先,從教師執(zhí)教方面來看,隨著我國改革開發(fā)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項工作逐漸與國際接軌,能講一口地道、流暢的英語應該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我國缺乏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師資缺乏,英語教學水平有限,因此,學生只注重應試,而缺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英語的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開辟新穎的教學模式。
1.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學觀念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的改變作出相應的轉變。在改革開放初期,對英語的研究只限于部分重點學科的學者,這個階段的英語教學僅僅面向少數專業(yè)學科,而一般學生的英語水平只局限在應試的水平,為今后的專業(yè)英語的學習打好語法基礎。然而,隨著改革開發(fā)的腳步日益加快,今天英語學習的背景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精英在學術上、科學技術上、管理方法上等方面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英語已經成為了一門國際語言,成為了對外交往的工具,起著跨文化交際的橋梁作用。英語教學的目標也逐漸轉變成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人交流以獲取信息。同時,我們也應當教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英語向全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加強學生口語技能的訓練,是當今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2.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英語是第二語言,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比如巧妙應用教材中的生活背景,精心設計對話場景,營造口語演練氛圍,讓學生掌握各個場景可能會碰到的日常用語,如怎樣與陌生人開始交談;怎樣表示喜愛和厭惡、贊同與異議;怎樣問路和指路;怎樣發(fā)出邀請和怎樣對其接受或拒絕;怎樣進行電話交談;怎樣抱怨與安慰他人;如何購物、求醫(yī)、求學;節(jié)假日和旅游用語如何表達等。在進行這些場景模擬之前,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和語言的差異。
3.多種形式的訓練。
課前教師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英語演講,主題可以比較切合實際,和生活貼近,也可以播報新聞時事。課堂上也可以選擇一個話題,采用正反兩方辯論的形式組織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再綜合對比進行辯論。通過辯論這種形式,學生不僅知道了如何推理、如何識別與利用不同的資料為自己服務,而且知道了如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既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增強了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敏感度。教師也可以通過每周一歌讓學生欣賞并學唱簡單的英文歌曲,模擬英美純正的發(fā)音。英語俱樂部、英語沙龍或英語角活動可以為學生開辟英語交流的空間,組織學生講英文故事、表演對話舞臺劇、唱英文歌曲、做游戲等,培養(yǎng)學生將英語這門語言學以致用的意識。
4.巧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不可低估。多媒體的運用集圖形、文字、動畫和聲像為一體,能較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以利用自制或購買的視聽材料和課件進行
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參加交際活動的情境,這樣學生可以在較為生動和真實的氣氛中學習語言知識。
二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使教學過程變?yōu)橐环N互動的過程。英語口語的學習實際上是對語言的應用,需要學習者在自身的實踐中對這門技能進行摸索。
1.物品的英文定義。
對物品進行英文定義實質是要學會用英文表達思想。在中國現行的英語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問題:名詞解釋等于英譯中。用中文向學生作解釋確實能比較輕松、迅速地讓學生了解英文所定義的物品。但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習慣性地受到母語的干擾,思維模式也停留在用母語思維的階段,大腦所做的工作不是借用語言表達思想,而是翻譯。學生在看見一個東西的時候,大腦中的英文表達不能立刻和實物建立聯系,而是先和其對應的中文詞語建立關聯??谡Z交際和書面語交際的最大區(qū)別就是要求更加迅速、及時地作出語言反應。在交際過程中憑空增加了一個翻譯環(huán)節(jié)必定會降低反應速度,說出的英語當然不流暢。因此,學生只有克服惰性,積極主動地學會用英語思維,自覺地養(yǎng)成用英語表達的習慣,才能更好地表達思想。
2.解釋的不同方式。
已經學會定義還不夠,這往往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一種表達方式對方不理解,英美人士會尋求其他表達方式,最終讓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個事物往往有很多對應的語言符號。替換練習可以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概念。學生可以兩人一組,互相解釋,可以用到對比、舉例、手勢輔助等方法,直到對方真正理解。
3.注意文化差異引起的語言差異。
從描述上講,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西方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而西方人在時間上描述時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4.多收集習慣用語并學以致用。
因為任何語言除了標準化的東西以外,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所以和西方人交流的時候,若適當地運用習語,對方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
5.重視本土語言的學習。
雖然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盡量避免機械翻譯。但學好母語是必要的。因為有了堅實的漢語基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知識。還可以通過比較漢語和英語之間的異同摸索出學好英語的方法。
6.培養(yǎng)根據上下文或背景材料猜測詞義、句義的習慣。
借用語言進行溝通的目的是讓雙方互相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意會某個單詞或句子的意思是很正常的。為了保證交際不因此中斷,學習者有必要根據背景情況進行適當的猜測,同時在繼續(xù)交際中測試猜測的追求性,不斷篩選出經過驗證為正確的信息。
以上技巧都是基于一個原則:學會用英語思維。教師應該經常引導學生使用這個原則,并配合學生的需要,及時創(chuàng)造條件。
三
教學活動要取得成效,首先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即教師要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精心處理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嚴密調控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方向性、組織性和實效性。其次要取得成效,必須承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應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核心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作為主體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實現外在教學內容的內化。英語口語教學任務的達成要求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摸索,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穩(wěn)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英語學習論[M].廣教出版社.
[2]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沖關英語——學習技巧[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4]夏紀梅.堅持符合客觀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J].外語界,1999.
[5]盧明麟.思維奧秘探索——思維學導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