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漢諺語是中英兩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沉淀的產(chǎn)物,富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慣、文化傳承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解讀了英漢諺語所表達的不同風俗習慣,在感悟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體會別樣的異域風情。
關(guān)鍵詞: 英漢諺語 文化差異 中西方風俗習慣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即便是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各有不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Taylor,Sir Edward Burnett)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雜整體。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傳承文明、散播文化的重要途徑,而諺語是語言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它是文化內(nèi)涵的沉淀,反映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規(guī)范行為的準則和衡量事物的標準,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研究英漢諺語的異同,對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正確理解、翻譯和使用英語諺語的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筆者將從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慣、文化傳承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英漢諺語所表達的不同風俗習慣,剖析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英國是由眾多島嶼構(gòu)成的島國,四面環(huán)海,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氣候,潮濕多雨,氣候變化無常,人們大多以航運漁業(yè)為生,于是產(chǎn)生了許多關(guān)于船、海及水生物的諺語。如: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須憑壞天氣方識好海員);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沒有目標的生活如同沒有羅盤的航行)。中國位于東半球亞洲大陸,漢民族大多棲息在遼闊的平原上,男耕女織,以地為生,靠天吃飯,產(chǎn)生的諺語許多都與天、地、節(jié)氣有關(guān)。如:“天時地利人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雖然許多英漢諺語所要表述的含義相似,但表達的方式不同。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游泳/不要班門弄斧);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似流水/揮金如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一箭雙雕);Fish begin to stink at the head.(魚從頭開始臭/上梁不正下梁歪);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魚三天后也發(fā)出臭味/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二、生活習慣的差異
由于長期的歷史沿襲和沉淀,漢英兩民族的生活習慣有很大不同,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和思維上有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個人隱私,一般不干涉別人的私事,如: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賊還壞);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對你說是非的人也會說你的是非);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未經(jīng)允許不得進入)。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在西方社會里,個人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出明顯的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更要照顧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時間的竊賊)就明顯表達了這種思想。在中國社會中,國家、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的利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士為知己者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在歌頌勤勞、鼓勵學習、提倡謙虛、贊美誠實等方面,英漢諺語又有異曲同工之處,如: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年懶惰,晚年糟糕/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經(jīng)常不斷的水滴能磨損石頭/滴水穿石);Pride goes before,and shame follows after.(驕傲在前,恥辱隨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誠移山/精誠所至,玉石為開)。
三、文化傳承的差異
古羅馬、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并稱為歐洲文化的兩大源泉,自羅馬入據(jù)歐洲以后,拉丁語一直起著官方語的作用,在西歐通用一千余年。當時,英語還類似方言土語,毫無法律地位,又經(jīng)過千余年的變化才逐漸取得官方語言地位,并隨著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迅猛發(fā)展走向全世界,締造出“日不落”帝國神話。然而直到今天羅馬仍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圣地,不少英語諺語就來源于古希臘、羅馬故事或神話: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s do.(在羅馬就要像羅馬人一樣/入鄉(xiāng)隨俗),由此可見一斑。中華儒家文化幾千年一脈相承,仁義治國,禮信安邦,“一人有事大家?guī)停患矣惺掳偌颐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其文化淵源也大相徑庭,諺語的形象比喻和表達形式異大于同,諺語: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是西方)就強調(diào)了東方民族與西方民族在道德觀和人生觀方面的差異,但其內(nèi)涵寓意卻有著絲絲的聯(lián)系;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布丁好壞,一嘗便知/百聞不如一見);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餓狗不嫌布丁臟/饑不擇食);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在獅窩里抓胡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英國,人們普遍信奉基督教,奉上帝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大家都會脫去平時的工作服,盛裝打扮涌向家庭附近的教堂做禮拜?;浇痰纳系劬仁勒?、天堂地獄論等無不在英語諺語中得到充分反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神助之);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毀滅之,必先使其瘋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中國,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近代新中國的成立,宗教信仰一直受到國家的保護,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基督教在許多城市農(nóng)村也廣為流傳,《圣經(jīng)》中的許多故事和語句為很多中國人所熟知,體現(xiàn)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妒ソ?jīng)》中講到:猶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的脖子上本來掛著一塊寶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這塊寶石放到了太陽上。諺語:When the sun rises,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陽東升,疾病減輕)就出自于此;諺語: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財神)同樣出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Mammon是財神,財神是貪財、吝嗇的化身,寓意是說:信神者不能貪財,必須在虔誠和世俗之間作出抉擇,因為虔誠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
當然,在英漢諺語中由于文化的巨大差異存在著形象思維上的空缺現(xiàn)象,它們要么出自歷史典故,要么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要想準確理解諺語的文化意義,必須深入解讀英漢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弄清諺語的出典,才能正確理解諺語中從字面到形象至隱含的多重語義。
總之,英漢語言是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產(chǎn)物,不論是從形、音或修辭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而諺語作為特殊的社會符號要比一般的語言符號承載更多的文化信息,聯(lián)想和喻示的文化意義更深刻、更含蓄。因此,中英諺語不管在表達方式或表現(xiàn)內(nèi)容上都迥然不同,但由于人心向善,在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上又存在著極多的相似之處和相通之意。從中英諺語中體會不同的文化氛圍,歷練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感悟不同的人生旅程無常不是一件津津樂道的快事。
參考文獻:
[1]王德春等.漢語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建民.英語諺語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3]鄭易里,徐式谷等編.英華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