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改進新課程背景下識字教學的嘗試過程中,本文作者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識字教學體系,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多元化的識字途徑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以趣味化的識字成果展示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以科學化的評價方式鞏固學生識字效果。
關鍵詞: 識字教學 教學方法 識字途徑 成果展示 評價方式
“人生識字始聰明”,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啟蒙教育的開端;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新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整個小學階段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而小學低年級就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而且在二年級就要開始運用漢字進行看圖寫話,識字的標準進一步提高。但是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只注重生字的書寫,一味地死記硬背,機械重復,不注重靈活運用,這樣不利于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也與新課程中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不符。新課標提出:“識字教學要求以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為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與做法中獲得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面,我進行了多方面的摸索和探究。
一、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暢達的“活動空間”,淡化識字教學的任務意識,學生才會在參與的氛圍中自由表達,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六七歲的孩子,特別活潑好動,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在課堂中,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就能激發(fā)出他們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全身心地融入到識字的教學過程中。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識字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
1.創(chuàng)情境樂識字。新課標提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再現生活情境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如在教學《蔬菜》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再現菜場圖,創(chuàng)設情境:孩子跟著媽媽到菜場買蔬菜。接著,教師出示實物,讓學生上來摸一摸、看一看,認一認蔬菜的名稱,并找出相對應的詞卡,帶領大家認讀生字。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識字就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而且識字的效率特別高。
2.設游戲多識字。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寓識字于游戲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白鴿送信”、“識字大闖關”、“走迷宮”等游戲,學生就特別喜歡,百玩不厭。如“白鴿送信”讓學生扮演小白鴿信使,手中拿著生字卡,送到講臺上,帶領同學來認讀。“識字大闖關”、“走迷宮”的游戲,就是設置道道關卡,每一關都需認識生字,順利通過道道關卡,就能奪取最后的紅旗。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識字過程演變成活潑有趣的活動過程,使識字學習成為游戲任務,使愉悅的識字情感得到強化。
3.猜字謎、編兒歌巧識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若原原本本地把字擺出來,學生沒有多大的興趣,而采用猜字謎游戲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型;也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字謎。如:“思”即“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扒铩奔础耙话刖G油油,一半紅通通,待到豐收時,農民笑呵呵”。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學生也可以嘗試編編兒歌,自創(chuàng)謎語來識記生字。如教學“閃”字時,學生能編出:一個小人門里坐;教學“表”時,學生能編出:青一半,衣一半;教學“朋”字時,學生能編出:兩個月亮并排走,一會就成好朋友……這一類的游戲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促使他們巧妙地識記生字。
4.講故事巧識字。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安子介曾說,漢字是一個阿麗斯仙境的領域,每一個轉彎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很多學者也通過研究證明,兒童在小學前三年比后三年強得多。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義的關系。教師應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fā)呆?!?/p>
5.在想象中識字。低年級的學生最擅長形象記憶,讓學生聯系一些具體的直觀形象也有助于他們識字。如學習“燕”字時,教師出示燕子圖。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燕”這個字進行了形象識記。從“燕”字的各個部件,聯想到“廿”是燕子的頭部;“口”是燕子的身體;“北”是燕子的翅膀;“灬”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展開豐富聯想,進行形象識記是幫助孩子識字的好方法。
二、識字途徑多元化,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
語文是母語教學,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擺脫課堂的束縛,鼓勵學生在交際、生活、閱讀中開動腦筋識字,這樣一來識字自然就融入到學生的活動和學習中,學生自然就興趣大增,紛紛以多識字為榮。
1.在交際中識字。
剛剛開學不久,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還比較陌生。但剛入學的小學生對老師和同學的名字特別感興趣,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老師的名字是怎么寫的,也希望能叫出全班同學的名字。這時候,我沒有打消他們的積極性,而是趁熱打鐵,有意無意地引導孩子多識字,利用午間談話的時間,先教學生每天認一個任課老師的名字,再每天請一個學生上來介紹自己的名字。同時我還讓孩子們學著制作名片,寫上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及家里的電話號碼,并配以精美圖案,張貼在課桌一角,鼓勵孩子與他人多交際,互相認名片,比一比誰認識的新朋友最多,誰認識的姓名最多,這樣一個多月之后,學生就增加了七八十個課外識字量。
2.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是源泉,不論是在語文書,還是在實際生活中,漢字環(huán)境無處不在。校園里的標語、校外的路牌、廣告牌、指示牌、商店里的商品簡介、商標等都是學生識字的好素材,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我有效利用這寶貴的識字資源。如在教學《語文園地》中《認識牌匾》一課之后,我就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街去認識路標及牌匾或街頭廣告上的生字。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后,我就請家長領學生到自選商場走一走,多認識商品包裝上的漢字,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習慣。
3.在課外閱讀中識字。
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后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利用音節(jié)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可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有效鞏固漢語拼音,更重要的是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重會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開始時,教師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則將“弄巧成拙”,扼殺學生閱讀的熱情。在具體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層要求,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學優(yōu)生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復述故事的大意;普通生先讀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讀,不求快,但求讀音準確;學困生閱讀比較困難,便引導他們“找朋友”,即從書中找出自己學過的生字,并用鉛筆在其下打一小點。這樣,人人都在“閱讀”,人人都能“閱讀”,包括“找朋友”的學生也“讀”得興致勃勃。日積月累,打點的字越來越多,學生便可以自由閱讀了。這一過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fā)展。
三、識字成果展示趣味化,激勵學生主動識字
學生主動識字的意識被激發(fā)以后,教師就要想法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現、相互交流的機會。每一位學生我每一學期都建立識字袋,這一形式讓單調乏味的識字活動變得活潑有趣,從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識字袋更多地是用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凡是遇到感興趣的生字,學生都會主動將生字制作成識字卡,放到自己的識字袋中,并定期整理,這一段時間我認識了哪些生字,并把識字卡帶到學校里,與同學進行交流。借助識字袋,學生能隨時注意生活中的漢字,主動學習生活中的漢字,并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識字,用最適合每個字特點的識字辦法識記。學生在識字中表現得有滋有味、熱情獨立,他們完全成為識字的主人。識字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之,學生便漸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識字的習慣。我在班級設置“展示臺”,定期展出學生的識字成果。有的展示臺刊出學生自己辦的識字報,這些識字報形式豐富多樣。如《果園飄香》專門收集學生在課外學會的水果名稱,配上各種精美的插圖;《車的世界》:自行車、公交車、大吊車、轎車、懸浮列車等,插圖把車都以人的形象畫上眼睛、鼻子,旁邊用自我介紹的框框出現各種車的名字,創(chuàng)造性極強;《昆蟲世界》以剪報的形式收錄各種昆蟲的圖片名稱、生活習性,集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展示臺還展出學生利用商品包裝紙制作出的剪貼報,構思新穎、奇巧。有的展示臺展出學生在認識了路標、牌匾后的即興畫,圖文并茂,富有生活化。有了這些讓學生展示識字成果的舞臺,學生在課外識字的熱情特別高漲,識字量也不斷增加。正是這些展示的舞臺,使他們擁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找到了成功和自信。
四、評價方式科學化,鞏固學生識字效果
在以往的評價中,評價方式是非常單一的,唯一能對學生的識字作出評價的就是期末的語文檢測。現在我們改進了一些評價方式,盡量做到評價方式多元化、科學化,讓老師、家長,甚至高年級的學生都參與到評價體系中來,生字的檢測往往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每教完一個單元,教師都要先檢測四人小組組長認讀生字的情況,再讓組長去檢測組員。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應對生字回生的現象。在期末檢測中則利用課內的二三百個生字,編排出一些詞語、短文,讓高段的學生擔任測試員,對孩子們進行檢測,對檢測結果進行存檔。
課外識字的評價由家長、教師共同進行。平時的檢測由家長進行,定期對孩子進行檢測,把結果記錄到家校聯系卡上,告訴教師。期末,學生就把課外認識的生字全部打印成冊,讓教師對他們進行隨機抽樣檢測,并及時評價,評選班內的識字小能手并發(fā)放榮譽證書。家校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能使學生的課外識字落到實處。
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中來,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主動識字、大量識字,為學生的盡早閱讀鋪開道路。同時這一系列的評價還有利于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門肯說,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長大了成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師不必刻意追求使學生“怎么”發(fā)展,而必須遵循人才成長規(guī)律,是小草就讓它裝飾大地,是參天大樹就讓它成棟梁之才。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而無論是“小草”還是“棟梁”,他們都需要快樂,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選擇“快樂”,牢記一個宗旨: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允許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fā)展。在這一學期的識字教學中,我有這樣一種認識,我們的識字教學是開放的。一是識字時間和空間的開放,絕不把孩子禁錮在課堂,而是放飛孩子學習的翅膀,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渠道中識字,讓識字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學方法的多元和開放。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突出多元開放的識字方式,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識字方法。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多識字不但不是負擔,反而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使學生早識字、多識字。這能讓學生提早進入閱讀的自由王國,感受自主學習的興趣,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這能使他們提前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為今后的語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林崇德主編.申繼亮副主編.辛濤,黃高慶,伍新春著.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