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了對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學學生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地發(fā)展,著力發(fā)展學生能夠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能力之一。加快并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益,對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筆者
在此從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教師與學生幾個方面談談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更新觀念且明確其目標與任務
1.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其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協(xié)作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法律法規(guī)。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的地位將與物化生、政史地一樣重要了,現(xiàn)已經作為部分學生2009年高考成績和高校錄取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信息技術必修課的內容任務歸納為以下四點:①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②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評價信息與準確地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③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要具有獨立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有意識地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遵守相關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觀。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和“學中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在課堂上主人翁的意識。只有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主體,才能煥發(fā)學習主體的創(chuàng)造活力。教師要善于引導,比如在Word的教學中,當學生已掌握基本編輯方法時,對一些修飾性操作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體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yǎng)成求知探索的習慣,進而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收獲。
三、教師應探索并有效地進行實踐教學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課堂教學效率始終低下,學生高分低能現(xiàn)象仍然存在,學生嚴重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在學校信息技術課課時安排不多的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出來的結果。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堅持一個人無論怎樣也不過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睂嵺`教學能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優(yōu)勢和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地實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識,增強實踐動手能力。
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好自己的角色
1.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做中學”與“學中做”的思想?!叭蝿镇寗印笔且环N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就擁有了學習主動權利。目前,“任務驅動”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最慣用的教學方法。當然,教師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其他有利于教學的方法,比如探究模式教學、實踐教學、演示教學、討論教學等。
2.課前一定要充分備好課。
有一次筆者聽Excel分類匯總這個知識點的課,發(fā)現(xiàn)授課教師講錯了,那說明他沒有認真鉆研教材,沒有備好課。分類匯總知識點在新課改前是會考中的難點,在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學生不容易拿到滿分,這是因為一些教師認為其操作就是簡單的“數(shù)據(jù)”菜單的“分類匯總”選項,學生也是照葫蘆畫瓢隨便操作。其實不然,分類匯總應該分開,一個是分類,一個是匯總。只有按照某一個字段數(shù)據(jù)將其分好,才能為同類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教師如何才能備好課呢?首先,按新課程標準,備好教材。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鉆研教學新課程標準及實施指導意見,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tǒng)觀全局,抓住主線。其次,備學生?!盀榱俗屆恳晃粚W生都得到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一是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是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體會“做中學”與“學中做”的教學理念。三是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相互幫助的精神。
3.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
教師在介紹計算機系統(tǒng)組成時,要讓學生自己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在簡單程序結構教學中,為什么這樣執(zhí)行語句,為什么結果就是教師所說的,程序能否實現(xiàn)所要求的功能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只要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運行一下,學生馬上就能知道。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4.互相之間應常聽課。
筆者得剛參加工作時,根本沒有任何教學經驗,按照自己膚淺的教學方法教學,結果學生的知識點掌握不好,導致會考成績相當不理想。在第二年的教學中,筆者和老教師一起帶高一信息技術課,我經常聽老教師講課,從中收獲了很多的經驗,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經驗都有進步。
5.適當安排測試練習。
信息技術課時較少,平時練習與復習時間幾乎為零,因此教師難以知道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利于教學。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也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教師適當安排一些課堂測試練習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技術課實踐性很強,上機操作占相當?shù)谋壤?,因此教師對上機操作課同樣要認真?zhèn)浜谜n,安排好上機的內容和時間。在學生上機操作時教師要加強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學科,地位越來越高,現(xiàn)在已經成為部分學生高考的一個必考科目,它內容更新快,這就要求教師在不斷更新知識的同時,在教學上也不斷探索,盡快找出適合本學科、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長浩.新課標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探討.
[2]戴偉年.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怎樣備課.
[3]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