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詞義空缺下的一個分支——文化空缺探討了其翻譯方法,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語言之間的文化空缺更鮮明、更集中地反映了這一點。本文從翻譯的可行性出發(fā),具體分析了直譯法、音譯法、意譯法、加注法這四種翻譯方法具體使用的情況。
關鍵詞: 英漢語言文化空缺翻譯對策
1.文化空缺的起源
空缺現(xiàn)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美國語言學家霍凱特發(fā)現(xiàn)的,他在對比兩種語言的語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Hockett,1954)。到了七十年代,對于空缺現(xiàn)象的討論引起了更多學者的興趣,前蘇聯(lián)翻譯理論家巴學胡達羅夫(1975)在對比不同語言的詞匯時,采用了“無等值物詞匯”的術語;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爾在研究澳大利亞土族居民的語言顏色場時,發(fā)現(xiàn)該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顏色的名稱,從而啟用了“空白,間隙”的術語(Hale,1975)。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羅金等人在論述話語及其名族文化特點時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論,至此,空缺理論應運而生。
世界各國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不同的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語言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獨特的風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歷史背景、社會習俗、宗教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在一種語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現(xiàn)象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應或相近的表達方式,就形成了語言文化的空缺。世界上各個民族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生產(chǎn)方式、思維習慣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處,但一定的民族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卻往往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生活狀況、獨特的世情風俗。例如在傳統(tǒng)結婚儀式上,中國的傳統(tǒng)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jié)①。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藍(Something Blue)等習俗②。由于我國與絕大部分英語國家相隔萬里,地理位置、自然現(xiàn)象、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等千差萬別,人們對于顏色、數(shù)字等客觀世界存在物體的感受和表達不盡相同。這樣,它們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文化之間自然又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下面舉一個實例: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he was in a grown study.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his pink again.從上面這段話來看,一定讓人看后覺得莫名其妙。只有了解這些單詞所具有的情感含義,才可知其意:布朗先生是一位非??煽康哪腥?。那天他臉上有病色,進來一直悶悶不樂。我見到他時,他正在極度沉思。我希望他早日康復。
文化空缺詞又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徑。它留給不同語言民族的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們通過對其內涵的發(fā)掘、研究和闡述,可以增進不同民族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從而使跨文化言語交際得以實現(xiàn)。
2.翻譯的可譯性
語言和文化決定了翻譯的可譯性。文化與可譯性成反比。如果詞語的可譯性越小,文化內涵就越大。如果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就采取音譯、意譯、加注法。
有些詞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雖然功能相似,但各自的文化內涵卻不盡相同。例如:有些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愛人時用lover一詞,外國人對此頗為驚訝(因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婦的意思)。應該記住,與漢語中“愛人”一詞意思對等的英語詞應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
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如中國人注重人際關系,有許多對應的親屬用詞。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表示親屬的詞語常常在理解上造成很大困難,因為不是所有的稱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滿意的對應詞。有許多稱呼指具體的關系,如婆婆、公公、岳父、岳母、姐夫、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弟妹、小舅子、表侄等用細致的方式來區(qū)分的親屬關系,在交際中易造成困難。還有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③,很難用英語傳達相應的意思。漢語中諺語“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三伏”和“三九”在英語里是什么呢?有一個年輕翻譯對幾個加拿大人說three fu和three nine。聽的人當然莫名其妙。其實他只要說“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3.文化空缺的翻譯策略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某些獨特之處,其術語的名稱常為其他民族文化所空缺。面對可譯性障礙,并不是束手無策,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來彌補這種空缺,讓跨文化交際得以實現(xiàn)。翻譯的方法一般可歸納為直譯法、音譯法、意譯法和加注法。
3.1直譯法
直譯法既能使譯文簡潔明快,又能保留文化詞語的原汁原味。例如:蔥油餅(crisp shot cake with chive and lark)、八寶飯(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油條(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s)、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最為傳神的范例:可口可樂(Coca-Cola);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有一些英漢習語所用設喻相似而意義相近,翻譯起來也很容易。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見略同);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r back of one’s hand(了如指掌);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mile.(得寸進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at one’s wit’s end(才窮智盡);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3.2音譯法
具有中國獨特內涵的文化詞匯,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英語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詞匯也是如此。這時可以采用音譯法將這些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詞語“移植”到另一方的文化中去。來自生活娛樂的音譯詞有:馬拉松(marathon)、高爾夫(golf)、沙龍(salon)、芭蕾(ballet)、迪斯科(disco)、探戈(tango)、倫巴(rumba)、吉他(guitar)、撲克(poker);bonsai(盆栽),sampan(舢板),silk(絲綢)、mahjong(麻將),Confucius(孔子),Tao(道教),fengshui(風水)。來自飲食類的有:色拉(salad)、布丁(pudding)、三明治(sandwich)、漢堡包(hamburger)、比薩(pizza)、巧克力(chocolate)、龍眼(longan)、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雪茄(cigar)、豆腐(tofu)、臺風(typhoon)、武術(wushu)、人參(ginseng)、炒面(chow mein)。表示地點的有:漢口(hankow)、北京(peking)、哈爾濱(harbin)、西藏(tibet)。其他的有:旗袍(cheongsam)、高嶺土(kaolin)、比基尼(bikini)、摩登(modern)、坦克(tank)、法西斯(Fascist)、雷達(radar)、尼龍(nylon)、拷貝(copy)、蒙太奇(montage)、荷爾蒙(hormone)、尼古丁(nicotine)、淋巴(lymph)、休克(shock)、木乃伊(mummy)、歇斯底里(hysteria)、阿司匹林(aspirin)、艾滋病(AIDS)、酷(cool)、聲納(sonar)、克隆(clone)。
3.3意譯法
意譯法常用來翻譯具有文化特色的詞語。它舍棄了詞語的語言形式和字面意義,注重傳達詞語的文化氣息。比如中國科舉選拔產(chǎn)生的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秀才。
意譯詞:快餐(fast food)、自助餐(self-service)、雞尾酒(cocktail)、綠色食物(green food)、超市(supermarket)、連鎖店(chain store)、交誼舞(social dance)、狐步舞(foxtrot)、移動電話(mobile phone)、傳真(fax)、軟件(software)、萬維網(wǎng)(World Wild Web)、數(shù)字通訊(digital communication)、機器人(robot)、飛碟(flying saucer)、多媒體(multimedia)、試管嬰兒(test-tube baby)、熱線(hot line)、白領階層(white collar)、冷戰(zhàn)(cold war)、第三產(chǎn)業(yè)(third industry)、傳銷(multi-level marketing)、代溝(generation gap)、黑色幽默(black humor)、綠卡(green card)、知識產(chǎn)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沖浪運動(surfing)、軟著陸(soft landing)、貿(mào)易戰(zhàn)(trade war)。
習語的意譯法。例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Homer sometimes nod.);一敗涂地(meet one’s Waterloo);華而不實(Barmecide’s feast)。英漢語言中所用設喻形象各異,意義卻相近的習語,如: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生米已成熟飯);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birds of a fea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一百步);place all one’s cards on the table(打開天窗說亮話)。
3.4加注法
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帶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典故的英漢語言,翻譯中常用加注法來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信息,讓讀者了解詞語文化內涵,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成語、歷史典故、寓言、神話和民間傳說的翻譯常用加注法。下面是一些具體的實例:
毛遂自薦:recommend oneself for a position as Mao Sui did(now,it is used to refer to those who volunteer to offer one’s services for a task or a job).
三顧茅廬:Three personal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ferring to Liu Bei’s three calls at Zhuge Liang’s cottage to solicit his help)——repeated and sincere invitations.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When the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h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另有:
葉公好龍:Lord Ye’s love of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fears.
東施效顰: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Now is its used to satirize the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畫蛇添足: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to ruin the effect by superfluous work.Now it refers to spoiling the effect by doing something entirely unnecessary.
南轅北轍: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ward-to act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Now it is used to meand being poles apart or acting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
守株待兔:To stand by a tree trunk wainting for more hares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wait for a windfall.Now it is used to satirize those who rigidly adhere to limited experience and refus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or those who trust foolishly to chance and luck.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Siam Zhao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Siam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正如《史記》、《左傳》等對漢語的影響一樣,《圣經(jīng)》和莎翁劇作及《伊索寓言》對英語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如果這些詞語非中國人常見常用,翻譯時必須注明出處,便于讀者查閱資料加深理解。莎翁作品的習語如“paint the lily”,源自《約翰王》第四幕第二場“To gild refined gold,to paint the lily,is wasteful land ridiculous excess.”這個成語相當于漢語成語“畫蛇添足”。成語“eat one’s leek”出自《亨利五世》中“If you can mock a leek,you can eat a leek.”形容忍受侮辱。還有成語“T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源于《羅密歐與朱麗葉》中“Therefore love moderately;long love doth so;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此成語相當于“欲速則不達”。又如: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氣,壯起膽子),源自《麥克白》;to the manner born(與生俱來的),源自《哈姆雷特》;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受罪過),源自《李爾王》;po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源自《威尼斯商人》。
圣經(jīng)故事上帝造人的傳說是西方人固有的觀念,就如同中國女媧補天的傳說一樣,在英美國家人們的心目中上帝是萬能的、神圣的。圣經(jīng)故事中關于上帝、耶穌、魔鬼、亞當,以及一些帶有教誨意義的故事中的某個片段,因人們的喜好甚至某些歷史、政治原因而作為習語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源自圣經(jīng)故事的英語習語:after someone’s heart(稱某人的心),④raise Cain(鬧事;發(fā)脾氣),⑤Daniel in the Lion’s Den(獅子坑中的但以理),⑥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作無米之炊;搭架空中樓閣)⑦。
4.翻譯的有效性
合理性、可接受性到有效性,這是一條邏輯發(fā)展鏈。翻譯的合理性基礎形成了翻譯的有效性。那么怎么才算得合理呢?開頭所列的四種方法分別就有其合理之處,所以得以流傳至今。這四種方法適用于漢譯英,也同樣可適用于英譯漢來翻譯民族文化中一些獨特的詞語。
5.結語
每個民族都有其發(fā)展的歷史,形成其特色的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獨具的,反映了國家的特色。翻譯時,雖然完全展現(xiàn)出原語言的原汁原味,不能完全體會異國的文化內涵,但我們要從欣賞的角度出發(fā),品味其文化韻味。
注釋:
①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傲Y”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
②舊是指母親傳下來的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jù)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
③有些“節(jié)氣”的名稱在英語中確實有對應詞: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④據(jù)《舊約圣經(jīng)·撒母耳記上》記載,撒母耳(Samuel)是以色列的先知,他遵照上帝的旨意立掃羅(Saul)為以色列王。掃羅為王以后,一再違背神的戒命,撒母耳于是指責掃羅說:上帝要另立一位服從他的王,而他也找到了適當?shù)娜诉x(the LORD hath sought him a man after his own heart,...)。最終,撒母耳遵照神諭,廢了掃羅,立大衛(wèi)(David)為王。后來,after one’s heart常用來指“稱心如意”。
⑤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里說,亞當和夏娃生有兩個兒子,哥哥叫該隱(Cain),弟弟叫亞伯(Abel);該隱性情暴戾,竟然殺了弟弟。照字面意義,raise Cain就是“喚起該隱”;可以想象,把這樣的人吵醒該會惹出多少麻煩事;故有此義。
⑥源自《舊約圣經(jīng)·但以理書》。先知但以理遭人陷害而被扔進獅子坑中。大利烏王(Darius)于心不忍,次日清晨來到坑邊哀聲呼叫但以理,沒想到但以理竟安然無恙。國王赦免了他,并將那些陷害者扔進坑中讓獅子撕食。指“絕處逢生”、“真金不怕火煉”。
⑦來自《舊約圣經(jīng)·出埃及記》。據(jù)說埃及法老不允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故意刁難他們,下令叫他們造磚,而又不給他們稻草。據(jù)說當時沒有稻草是造不出磚的,故有此義。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李亞丹主編.新編漢英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國語學院出版社,2004.
[2]范振輝.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與翻譯[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02).
[3]高莉莉.由文化缺省現(xiàn)象看可譯性限度問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6.
[4]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5]魏萬德,楊卿.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空缺現(xiàn)像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5,(06):114-116
[6]王崢.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的歸化和異化[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
[7]魏紅,卜毅.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06,(23):163-164.
[8]楊敏,王克奇,王恒展.中國文化通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章放維.文化圖式視角下的文化空缺及其在翻譯中的應對[D].湘潭大學,2006.
[10]Larry A.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交流[M].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