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隨著教學主導思想、教學觀念及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教材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現(xiàn)行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更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促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特別是教材與生活的聯(lián)系緊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生活化,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無形當中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教材與生活的聯(lián)系多了,可教材與考試的聯(lián)系少了,特別是語文評價體系發(fā)生了改變,因此學生對手里的教材不再奉若神明了,教材課本的地位似乎降低了。在師生眼里它可能僅是一個例子。但是我們要通過這一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考試的能力。因此,教師怎樣運用好手中的教材,讓學生重視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校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科的特點開展了以“教材的再處理再創(chuàng)造”為題的校本教研課題。我校語文老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這里總結出來與同行分享。
在實際教學中我堅持:樹立全局觀念,統(tǒng)籌安排;大膽處理,整合資源;對教材進行了比較大膽的處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具體做法如下。
一、整體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
初中三年教師需要完成六本教材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有一個整體的計劃,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教書而教書,那樣是被動的,而學生被動,老師被動,最終可能就是教師被教材牽著走,體現(xiàn)不了教材作為例子為我所用這一理念,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就是失敗的。因此,首先教師需要了解這一學期完成的教學任務有哪些,精讀課文有幾篇,背誦積累篇目有多少等,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對教材進行規(guī)劃安排,不至于讓學生感覺語文學習過緊或過松,而是能做到張弛有度。
我校有這樣一種傳統(tǒng),每位老師從初一接手,就要帶班到畢業(yè)。那也就是說你要完成好三年的語文教學任務。這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因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實行規(guī)劃安排。
我在教學中就針對學生初中三年需要完成的背誦默寫文章和名著閱讀進行了規(guī)劃安排。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他們把精力給了數(shù)學和英語,因而我就在起始階段,在學生初一時趁各科的學習相對輕松容易時搶奪學習時間,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打好堅實的基礎。
首先是背誦默寫的安排,教師可以打破年級的限制,將初中階段必背的課外古詩詞60首安排在初一階段背誦過關,兩天一首,一個學期內(nèi)他們就能完成。另外,通過平常的早讀課不斷地誦讀鞏固,再結合第二學期的課前小測,這樣就極其有效地完成了古詩詞的教學任務。
其次是名著閱讀。現(xiàn)行教材中要求中學生每一學期要完成兩到三部名著的閱讀,而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看名著,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每一冊教材的安排,提前介入,安排學生利用每一年的寒暑假進行閱讀,而沒必要跟著教學進度走。
最后是對文言文的學期合理安排。在七年級教材中,將文言文打散到了各個單元,八年級和九年級把文言文獨立成五、六兩單元。這樣的安排對學生來說負擔比較大,且對知識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教師可以將其分散到現(xiàn)代文單元中,穿插進行,這樣有利于學生背誦和理解消化,提高教學效率。
二、大膽取舍,整合資源
一套教材的編寫,它針對的對象是全國的學生,所以它更多的是學生共性的東西,而忽略了個性的東西,如時代的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生活經(jīng)歷的差異,地域的差異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及學習興趣的積極性。因此,作為教材內(nèi)容的傳授者,教師要對教材學會取舍,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1.起用舊教材中的典范之作,幫助教學。
比如,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單元時,我就遇到了一個大困難,這兩單元中涉及議論文的教學,而教材中的《敬業(yè)與樂業(yè)》和第四單元的文章幾乎都是不很規(guī)范的議論文,因而很難向?qū)W生講清議論文這一文體特點。而《談骨氣》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議論文,它結構安排合理,說理嚴密,按照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脈絡寫作,也就是提出中心論點、論證論點、得出結論這樣的三步驟進行論證。其中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引證法和例證法,引孟子的話作為道理論證,接著用了三個例子,其中有元朝文天祥的例子,它論證了“富貴不能淫”,窮人不受嗟來之食的例子,它論證了“貧賤不能移”,聞一多先生的例子論證了“威武不能屈”。這三個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首先從時間上來說,它們是由古代到近代,從人物的代表性上來說,這其中有官員,有平民,有知識分子,因此,三個例子不論從實踐還是人物的身份上來看都充分論證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這清晰的結構和嚴謹?shù)恼撟C過程對初學議論文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好的一篇范文,而教材中所選的篇目相對來說則不是太規(guī)范,條理和初論證過程較隨意,初習者去理解它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議論文教學前不妨起用《談骨氣》一文,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后面內(nèi)容的教學。
2.跨越單元或年級的界限,進行同一主題不同內(nèi)容的對比閱讀。
這在我的平常教學總復習時較常用到。因為把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學生馬上就能找出其中的異同,這對教學來說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在七年級下的教材中,我們可以跨越單元的界限,把《傷仲永》與《孫權勸學》放在一起教學,因為這兩篇文章有太多的可比之處:寫作年代:都在北宋時期;作者:王安石和司馬光,他們兩位同朝為官,且是政敵,王安石代表的是革新派,司馬光代表的是保守派;寫作主題:兩位作者在政治主張上各有己見,而對于學習這一問題的看法卻不謀而合;文中的人物:前者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后者寫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jīng)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一反一正,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這些一對比,學生便一目了然,就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