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和內容上有時是不能一一對應的,英語中的一些表達形式和概念在漢語中可能是空缺。反之,亦然。本文探討了詞匯空缺的類型、可譯性問題,以及翻譯的方法。
關鍵詞: 詞匯空缺類型可譯性翻譯策略
一、引言
由于人類語言文化的共性,一種語言里的詞能在另一種語言里找到相關的對等成分,但也有些時候由于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一種語言里的詞在另一種語言里找不到對等的詞,這種情況稱為詞匯空缺。翻譯工作者在翻譯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對這一現(xiàn)象的不同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量。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這種不對應性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本文擬對詞匯空缺的類型、可譯性和翻譯策略一一探討。
二、詞匯空缺的類型
1.實物名詞
這部分詞匯主要是由于風俗習慣不同形成的。因為文化習俗的不同,往往難以在彼此的語言中找到一一對應的表達。如:漢語中表示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食品“粽子、餃子、湯圓、臘八粥、冰糖葫蘆”等詞,以及“干爹、干媽”等稱謂詞,若被直譯成英語,會讓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云。在英語中,以white meat和red meat為例,前者包括一些顏色較淺(尤其是煮熟后較淡)的肉,如豬肉和家禽肉;后者是指一些顏然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在漢語中則沒有對應的詞語。
2.文學典故詞
漢英典故有相通之處。但是如果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便難以理解這些帶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漢語文學典故多出自古代歷史名著和小說。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智多星”、“岳母刺字”、“劉姥姥進大觀園”、“母夜叉”、“人在曹營心在漢”、“樂不思蜀”等人物典故,沒有背景知識的西方人是不懂其寓意的。同樣,“夏洛克”、“羅密歐”、“湯姆叔叔”、“吉基爾醫(yī)生”等來自英語文學典故的詞語,沒有背景知識的中國人也同樣不知其涵義。
3.宗教詞匯
漢文化深受宗教的影響,于是產生了這樣一些有宗教特色的詞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命中有時終歸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等。又如:“禮”、“義”、“仁”、“智”、“信”這些詞在英語中分別被譯成ceremony,justice,humanity,wisdom,credit,但這些詞語都無法準確地解釋說明漢語中相對應的那些文化內涵。同樣的,我們可能知道sleep with father是英語有關“死亡”的一種委婉表達,但知道其宗教含義的恐怕就不多了。
三、從跨文化翻譯的實踐看詞匯空缺的可譯性
從中西文化交往和跨文化翻譯的實踐來看,詞匯空缺的矛盾也還是可以解決的。如物質生活方面的詞匯空缺,經過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和翻譯工作者的努力,多數(shù)詞語已進入異族語言,豐富了相互的語言,如英語中的ginseng,mahjong,kowtow等詞就是從漢語中借去的;漢語中的“坦克”、“咖啡”、“俱樂部”、“維它命”、“模特兒”、“沙發(fā)”、“因特網(wǎng)”等便是從英語中借來的。上文所列舉的文化方面的詞匯空缺,隨著中西文化交往的加深和跨文化翻譯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詞匯已逐漸在異文化中找到了對等語,如individualism漢譯為“個體主義”,漢語的“個人主義”英譯為personalism;privacy(個人隱私)的文化意蘊已逐漸為中國人所理解。文化方面詞匯空缺翻譯的成功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如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從所有中國明清兩代文藝作品來看,沒有哪一部能夠像它那樣具有如此驚人的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部漢語巨著卻已有兩個英文版本(楊憲益與戴乃迭兩位翻譯前輩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英國學者戴維·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另外,人們在實踐中還摸索出了一些處理詞匯空缺的其它翻譯方法,如增詞達意、意譯、直譯、音譯加意譯等方法。這些翻譯方法雖然有時會有所失,但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蘊,并被譯文讀者所理解,因此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詞匯空缺的可譯性是有限的、相對的,它的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要有雙語能力,而且要有雙文化的能力。
四、英漢互譯的幾種方法
在翻譯中,針對詞匯空缺現(xiàn)象,在詞匯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種形式:音譯、直譯、改編、意譯和文化替代法。
1.音譯
當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語里又找不到對應詞來表示時,均可采用音譯法介紹到譯文語言中去,例如:漢譯英中“磕頭(kowtow)”、“荔枝(litchi)”、“功夫(kongfu)”等;英譯漢中engine(引擎),motor(馬達),sofa(沙發(fā)),logic(邏輯)等。采用這種方法翻譯的詞匯很多已經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了外來詞。
2.直譯
如:paper tiger(紙老虎);lose face(丟臉);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Out of mind,out of
sight.(眼不見,心不念)等。
3.改編
所謂改編指的是音譯或直譯另加意義補充的翻譯。在翻譯的改編法中,譯者總是一方面盡可能保持原文語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譯文含義明朗,使讀者一目了然。比如“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譯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魯班”譯為“the master carpenter”易于被外國讀者理解。
4.意譯
對于上述幾種方法都不適用的情況下,可使用意譯。如:“時代變了,不能再靠金飯碗過日子了?!笨勺g成:Times have changed,one can no longer expect a secure and well-paid job forever.如果把“金飯碗”譯成gold rice bowl,那么整個句子就無疑會使目標語言的讀者費解,造成交流的障礙。
5.文化替代翻譯法
對于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中的非對應詞匯或短語,但卻有其他的與其意義相同的對應部分,可使用文化替代翻譯法。這種方法可用于習語的翻譯,如“雨后春筍”,最好不要譯成to grow like bamboo shoot,而用英語中已有的習語:to grow like mushroom。又如“愛屋及烏”,可以用英語中已有的習語“Love me,love my dog.”來翻譯。
五、結語
綜上所述,詞匯空缺主要有實物名詞、文學典故詞和宗教詞匯。詞匯空缺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語言間的交際與翻譯中,詞匯空缺并非不可譯,只有深入研究詞匯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合理巧妙運用直譯、意譯、改編等科學有效的翻譯手法,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彌合翻譯中的不對等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陳喜榮.從功能語法語境理論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1).
[2]賈德江.英漢詞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2).
[3]馬菊玲.淺談跨文化翻譯問題[J].固原師專學報,1998,(1).
[4]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1998.
[6]汪榕培.英語詞匯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作者系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0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