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曾去過敦煌莫高窟,戈壁中被風蝕塵掩的石窟早已輝煌不再,只留下黃土殘壁撼人心魄,令人心酸。那年,朋友邀請我們?nèi)ヅc敦煌莫高窟齊名的云岡石窟,動身之前,心里一直疑慮,云岡石窟是否也這樣?
從山西大同向西16公里,便到了武周山麓,也終于邂逅了東西綿延1公里的石窟。原來,山西大同是遼代“五京”之一的西京,北魏也曾定都于此,并在此建造了云岡石窟。因其高處名云岡,故取名云岡石窟。
檢票入內(nèi),隨人流向里走,先到第5窟、第6窟參觀。當面對山壁上這些北魏時期雄偉的石刻時,很是震撼,語言已無力,惟有默默欣賞贊嘆。第5窟與第6窟為一組雙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的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叩乃谋跐M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cè)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xiàn)存建筑為清初順治八年(1651)重建。
第7窟優(yōu)美而自然的六個供養(yǎng)天人雕像有“云岡六美人”之稱;第8窟五頭六臂乘神鳥的鳩摩羅天有東西方藝術(shù)結(jié)合之妙;第9窟到第13窟被稱為“五華洞”,因為清代時在石像外塑泥進行了彩繪,風格華麗。角線部位的三層佛龕的頂層周圍有許多小佛像,是云岡最小的佛像,只有2公分高。 第12窟被稱為音樂窟,頂部雕有眾多伎樂天,手持各種不同樂器。第13窟的交腳彌勒菩薩右臂下雕一托扛力士,既有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其中有三尊佛像被盜,現(xiàn)收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在云岡,會發(fā)現(xiàn)很多尊石雕被分身而盜,他們至今保存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那神圣雕像被盜走而留下的殘缺,是一處處打烙在中華民族身上的巨大創(chuàng)傷,尖利地刺痛著每個華夏兒女的心。走過這里,我仿佛聽到一聲聲無言的吶喊,沖蕩著我心胸的巖壁……
第16窟到第20窟被稱為“曇曜五窟”,是最早開鑿的。北魏“太武滅佛”、“文成復法”后由高僧曇曜主持開鑿,規(guī)模宏大。第18窟有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釋迦手執(zhí)衣袂,袈裟上隨衣紋起伏雕滿眾多佛像。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岡石窟的代表作。走過第20窟,才知道,在云岡,第5窟到第20窟為其精華,其他石窟因嚴重風化和人為破壞,都已經(jīng)面目全非。導游介紹說,云岡石窟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所,有大小石窟佛龕1100多個,石刻造像5萬多尊。這批精美的雕塑,融匯中外藝術(shù)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云岡石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可以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規(guī)模宏制,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雕刻精美,而是因為它在武州山腳下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目睹過一個個王朝的更替,經(jīng)歷了一個個民族的興亡與發(fā)達。
云岡石窟大多數(shù)石窟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前。大約在公元460年,曇曜和尚帶領(lǐng)一群工匠便開始在這里丁丁當當建寺造像。著名的“曇曜五窟”所雕刻五尊四五層樓高的大石佛,就是按照“皇帝即如來”的旨意,把北魏太祖以來的五位帝王形象搬到山崖的釋迦牟尼佛身上。
在經(jīng)歷了若干歲月之后,五尊高大端莊的佛身屹立在世人面前。只有少數(shù)人知道這五座大佛實際是祭奠先祖的五座真身形象,也就是皇家的祠堂。 遷都洛陽后,公元500年,北魏開始開鑿龍門石窟,但鮮卑貴族認為,那些基本上都漢化了的佛像已經(jīng)不再屬于鮮卑人了,于是,留在平城的鮮卑遺族們繼續(xù)以己之力營造著鮮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園——云岡石窟。公元523年,北魏發(fā)生“六鎮(zhèn)起義”。承平日久,再加上佛教祥和慈悲教義的耳濡目染,草原部落的血性沉寂了,鮮卑人曾經(jīng)引以為驕傲的殺伐武功沒落了,北魏政權(quán)風雨飄搖,云岡石窟停建。公元534年,鮮卑人的政權(quán)——北魏王朝滅亡。徜徉在云岡石窟中,遙想當年鮮卑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我暗想:他們真的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了嗎?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2001年歲末,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傳來一個令石佛也為之動容的特大喜訊——云岡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古老的云岡、民族的云岡、世界的云岡,迎來了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