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jīng)注》記載:“潔而白,能服之不老。”這正是對炳靈寺藥水泉的描述。
唐代高僧釋道世在其傳世名著《法苑珠林》中寫道:“晉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貢道河之極地也,群峰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塔,或如層樓,松柏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鑿山構(gòu)室,接梁通水,繞寺花果蔬菜充滿,今有僧住。有石門濱于河上,鐫石文曰:‘晉泰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探處所,略無定址,常聞鐘聲,又有異僧,故號曰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出入積石者,每逢仙圣,往住恍惚,現(xiàn)寺現(xiàn)僧,東西嶺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边@條史料不僅詳盡地介紹了炳靈寺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歷史年代、寺院布局,同時也最早提到了炳靈寺“服者不老”的藥水泉。
唐代著名文學家張文成在其小說《游仙窟》中描寫道:炳靈寺“煙霞子細,泉石分明,實天上之靈奇,人間之妙絕”。
宋代史學家李遠在其著作《青唐錄》中也提到炳靈寺的藥水泉:“環(huán)寺皆山,山悉奇秀,有泉自石壁中出?!?/p>
清朝康熙年間王權臣修訂的《河州志》中也提到炳靈寺“地產(chǎn)檀香,異藥,泉水灑落,沁人心脾”。
這些都是對炳靈寺藥水泉的史書記載。炳靈寺已故嘉楊隆珠八世活佛在其遺著《炳靈滄?!分性敿毥榻B了炳靈寺藥水泉的療理功能。
炳靈寺的藥水泉有12處,分布于石窟周圍的溝岔里,有龍虎溝泉、支溝泉、洞溝泉、佛母泉、水槽溝泉、小沙溝泉、大沙溝泉、鴛鴦洞泉、靜寧溝泉、水簾洞泉等,這些泉水水質(zhì)好,能滋潤土壤,有利于各種生物的繁殖生長。部分泉水還有特殊的功能,能消食開胃,醫(yī)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疾病。其中龍虎溝藥王廟的藥水泉水質(zhì)最為清純甘冽。
龍虎溝位于炳靈寺石窟西北約3.5公里處的支溝深處。走進幽靜的峽谷中,藥水泉順山根蜿蜒而下,兩側(cè)的地貌風姿獨特,崖壁聳立,怪石嶙峋,危崖突兀,因這里的藥水泉泉水清香、四季長流,服此泉水有治腸胃的神效而得名。
傳說許多年前,有一位老婆婆,膝下只有一子,家境貧寒,兒子得了重病,沒錢醫(yī)治,只能眼看著病情一天天加重。一天晚上,老婆婆夢見一白發(fā)神仙托夢說,在一個大山深處有一眼泉水能治她兒子的病,但是那泉水周圍,荊棘密布、蟲蛇遍地。為了治好兒子的病,第二天,老婆婆不顧年老體衰,帶著干糧,跋山涉水,歷經(jīng)重重險阻,終于在龍虎溝找到了那個神泉。取其泉水讓兒子服用后,病便痊愈了。從此,當?shù)氐娜藗兗娂娦Х?,得了病就飲此泉水,有人便捐資在藥水泉邊修了一座藥王廟,來供奉這眼為百姓醫(yī)治百病的泉水。
喝藥水以每年五月端陽節(jié)為最盛,因為這一天自古以來是避兵鬼、止病瘟、驅(qū)邪禳災的節(jié)日,有系五彩線、采艾葉、趕牲畜蹚河、男女老幼下河洗浴等傳統(tǒng)活動。如果這一天能喝上炳靈寺的藥水,更是大吉大利的事。無數(shù)遠道前來喝藥水的人,不但自己開懷暢飲,還攜桶帶壺,把藥水帶回家中,與家人一同飲用,以求家人無恙。此外,每年四月十五,在上寺舉行的佛教活動,也是善男信女們喝藥水的節(jié)日。
明代,隨著回、撒拉、東鄉(xiāng)、保安等伊斯蘭民族的興起,又因炳靈寺處于南北交通的要沖,過往行人不斷,每逢端陽或廟會,少數(shù)民族做生意的人,在干營生的間隙漫唱幾聲“花兒”,逐漸從零散的漫唱慢慢發(fā)展為集中在大寺溝內(nèi)舉行“花兒”會。炳靈寺的“花兒”會和喝藥水是同時進行的,各地的人們從五月初四經(jīng)水路或旱路趕到炳靈寺,初五一早就去喝藥水、拜大佛,隨后就游山觀景,漫起“花兒”:
炳靈寺的藥水泉,
樺木的勺勺(啦)舀干。
喝上個藥水百病散,
高興著漫了個少年。
“花兒”歌手們借物抒情,既贊美炳靈寺泉水的神妙,又把唱“花兒”比為喝藥水泉中的藥水一樣,可消除百病,真是寓意深長。
近幾年,據(jù)有關專家檢測,藥水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水質(zhì)極宜飲用,宜脾健胃,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我們期待著這塊處女地的早日開發(fā),讓它成為游客尋勝訪幽、旅游避暑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