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言文翻譯的文字量和分?jǐn)?shù)值在高考試題中一直在不斷加大,而文言文翻譯除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外,還要注意兩種特殊修辭,即互文、合敘,本文著重對此作了論述。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翻譯 互文 合敘
高考題型一直是穩(wěn)中有變,其中文言文翻譯的文字量和分?jǐn)?shù)值一直在不斷加大,高考試題對文言文翻譯的強(qiáng)化由此可見。進(jìn)行文言文翻譯,要忠實于原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同時還要做到準(zhǔn)確、通順、明白、生動。要達(dá)到這些標(biāo)準(zhǔn)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外,還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兩種特殊修辭即互文、合敘。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當(dāng)合在一起說出的兩個詞語或句子拆開,上下各出現(xiàn)一個,理解時需要將兩個詞語或句子合起來意義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是個互文句,譯時要把“主”、“客”二者行為合并起來:“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p>
例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不能翻譯成“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這些方位詞的對舉都包含了互文現(xiàn)象。而應(yīng)譯為:“木蘭到各處的集市備辦各種戰(zhàn)具。”“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即為“到處叫囂隳突”。
又如: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出塞》)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戰(zhàn)爭延續(xù)的時間長。
例2.“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意思是“負(fù)者行者在路上唱著歌,在樹陰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意為“不因有外物環(huán)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者悲傷”。
例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可譯為:“枝枝葉葉相互交接覆蓋。”
二、合敘
合敘,也叫并提,是把相關(guān)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敘述,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緊湊,文詞簡潔。在敘述時,前兩件事與后兩件事分別對應(yīng),把本來可以用兩句話敘說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話。
如《韓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本來可以說成“(夏)桀暴亂而(商)湯征伐,(商)紂暴亂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兩件事,作者卻合起來說。因為兩件事前后對應(yīng),分別相聯(lián)。又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保ā稘h書·韓王信傳》)句中“文種”身死,“范蠡”則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逼湟鉃椋骸熬渥x之不知,則師焉;惑之不解,則不焉?!本褪钦f:“不知道句讀的從師,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從師?!?/p>
例2.《水經(jīng)注·江水》(課文題《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其實際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日),自非夜分不見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應(yīng)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譯文應(yīng)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師表》中有多個合敘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边@句話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為忠善者”合并在一塊敘述,和與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賞”合并在一塊敘述。在理解它時應(yīng)該分開來敘述:“作奸犯科者”論其“刑”,“為忠善者”論其“賞”。“將軍向?qū)?,性行淑均”?!靶孕惺缇奔础靶允缧芯?。此句譯文應(yīng)是:將軍向?qū)?,性情善良,行為公正?/p>
一般的合敘,前面兩件事在前的,便承接后面兩件事在前的??梢詫懗珊唵喂剑篈BAB。但是有的作者處理合敘時,前后結(jié)構(gòu)作了變通處理,出現(xiàn)了錯綜變化,呈現(xiàn)出這樣的模式:ABBA。如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堅利也?!币馑际钦f:“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钡髡卟徽f“兵革非不利堅也”,而說“兵革非不堅利也”,理解上要分開來,次序上又有錯綜變化,閱讀理解則更有難度。
總之,“互文”是分開來寫,合起來理解;“合敘”則是合起來寫,分開來理解。這兩種句式,翻譯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要注意識別,該分則分,該合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