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追溯了扇子的起源與發(fā)展史,揭示了扇面藝術與社會發(fā)展、文化氛圍一同演變的過程,扇面藝術從實用的裝飾性繪畫,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較為獨特的中國畫幅形式,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 扇子 扇面藝術 藝術表現形式
從古至今,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都與扇子息息相關,一把扇子,已經成為融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扇子誕生較早,從原始社會黃帝、堯舜時代,它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史書中有記載:“堯時曾做物,吊于室中,動搖生風?!泵鞔_頎《物原》也載有“舜時造扇”之說。從考古資料上看,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zhàn)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zhí)長柄扇,圖像中主人似在飲酒,背后一奴隸手執(zhí)長柄扇正在為主人扇風取涼。
1.扇子的演變
扇子的演變,著重是在形制和質地上進行變革的,而這種變革是建筑在當時手工業(yè)經濟發(fā)展和人們審美意識變化基礎之上的。
從“扇”字面上來分析,“戶”下“羽”,說明早期的扇子多用羽毛制作。先秦時期的扇子多用羽毛或竹葦編制而成。漢代的扇子出現了絲織物制作的品種,這種扇子名為“紈扇”?!凹w”指的是一種顏色潔白的絲織細絹,故“紈扇”也稱“絹扇”。由于形狀“團圓如明月”,故而又稱“團扇”。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麈尾扇”。麈是一種鹿類動物,古人用其尾毛做成塵拂,稱“麈尾”,因其形狀如扇,故有“毛扇”之稱。士大夫手執(zhí)麈尾扇作清談狀,有“領袖群倫”之意。三國時的諸葛亮、周瑜等儒將的形象,都手執(zhí)羽扇指揮軍隊作戰(zhàn),凸顯使用者的個人特質。
隋唐以后,麈尾扇漸漸沒落,而紈扇在民間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宋代,紈扇的形制向多樣化發(fā)展,扇面用料雖仍以紈素為主,但綾、羅、紗、錦絲織物也都用來制作團扇。隨著造紙業(yè)的發(fā)展,有了紙糊竹絲扇的出現,人們稱之為“紙團扇”。
如今比較常見的折扇出現在宋代。明代以后,制扇業(yè)有了更繁盛的發(fā)展,扇的式樣也更多,美觀實用,為民間所接受。扇子在人們生活中拓展了空間,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也更大了。
2.扇面藝術
扇面書畫之風開始得很早,三國時期的曹植有《九華扇賦》:“昔吾先君常待,得幸漢恒帝,賜方扇,不方不圓,其中結成文,明曰九華?!庇纱丝梢?,早在漢魏時期,在扇面上已經有書法了。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中貴婦所持的團扇上就已描繪著牡丹圖案。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收藏、或饋贈他人以留念。保持原樣的為扇,為收藏而裝裱稱冊頁的稱扇面。
2.1扇面畫
2.1團扇畫
團扇畫早于折扇畫,宋代時團扇畫就已蔚然成風。宋徽宗趙佶就是積極倡導團扇畫的一位帝王,正是因為他對扇面畫的喜愛,宋代扇面繪畫極為繁榮。宋代畫扇,以畫院派為主體,在宋徽宗領導下的畫院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宋代畫院派山水花鳥的全盛時期。宋徽宗倡導的畫院創(chuàng)作,嚴格提倡細節(jié)的真實和詩意的追求,使畫院花鳥畫開辟了一個新的局面。宋代畫家注意寫實,以嚴謹的筆法追求“物趣”的真實性,使畫面的形象栩栩如生。扇面山水畫以全景式構圖,卻以細膩的褶皺法來表現曲折多變的山川迭秀、雪霧煙云。
在南宋,扇畫以突出某一局部來代替全景的“邊角”之景。這種構圖簡潔、主題鮮明的山水畫有一種全新的境界。如夏圭的《煙岫林居圖》,主題鮮明突出,筆法堅挺清秀,將煙雨迷蒙的江南景色描繪得極其清秀秀麗。
扇面山水從“全景”到“邊角”的變化,反映了宋代社會變遷及審美取向的變化,團扇畫也一直被視為宋代繪畫的縮影。宋代留下的團扇畫很多,題材廣泛,有水村放牧、柳堤平遠、蔬果草蟲、花鳥禽獸,描繪細膩,造型逼真,顯示了高雅清逸的神韻。扇面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被繼承、發(fā)揚廣大,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扇的實用性,而塑造成了藝術化的團扇扇面形狀的繪畫作品。
2.1.2折扇畫
折扇據傳在南宋就已出現,在明代大為流行,到嘉靖年間,折扇畫更為盛行。此時紙本的文人畫崛起,幾乎每個畫家都喜歡在折扇上作畫。折扇畫除了實用之外,還可以裝裱成冊放入鏡框內觀賞。由此折扇畫取代了團扇畫。
書畫折疊扇風氣大盛之時,名人顯貴、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于折疊扇繪畫,成為了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巧妙的構圖,使扇面展開時不覺得是畫在半環(huán)形式的扇面上,而感覺如同畫在一張平整的長方形的橫幅上一樣。扇面的書畫更能反映每位書畫家的藝術真諦。扇面上作畫也是繪畫藝術的再現,突出了每種流派、每位名家的藝術特點和風采。
就構圖而言,明代武林派代表人物藍英所繪的扇面《江天暮雪》所采用的是由遠及近的構圖方式。由于扇子是從右至左打開的,因此此畫的畫面右邊首先是小塊的空白畫面,接著便是近景——傾斜的樹木,有一種將觀者的視線向左引導的動勢,接著出現的中景是比中軸線更為傾斜的一組樹叢,將視線進一步引向深處,最后是在遠處虛幻的雪山與之呼應。豎向的物象都隨著扇格漸漸向左傾斜,地平線同時隨著扇面的邊框呈現處弧形,使地面顯得更為遼闊,空間更為深遠。在打開扇子的過程中,觀眾逐漸進入扇內天地。
扇面畫的風格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扇面的特殊性,使扇面繪畫達到了藝術殿堂中的最高境界,明清書畫折扇面可謂是扇面藝術中的里程碑。
2.2扇面書法
2.2.1團扇書法
團扇以其圓或橢圓的形式,成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殊載體。由于這種特殊的形式能產生出一種特殊的美感,靈巧、活潑、典雅、精致,給人以“小中寓大”、圓滿豐盈的藝術感受,因此書法家們喜愛在團扇上灑墨書寫。盡管團扇可供書寫的空間極其有限,然而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總能通過其點畫、線條、行列、勢態(tài)等的巧妙搭配,營造出奇幻深邃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
如清代趙之謙隸書團扇,正文每個字都寫入小方格內,上下齊平,左右對稱,通篇顯得嚴謹而工整。這種格式,圓中取方,比較適合于書寫規(guī)整的端楷字體。就整體的藝術效果而言,是規(guī)整與活潑的自然結合。
2.2.2折扇書法
折扇較團扇而言,其以可收展的功能而更具有小巧玲瓏、富有變化的藝術特性。折扇以其特有的弧形為書畫藝術提供了一個富有立體感的表現天地。折扇通常是上寬下窄,書法家能運用大小、長短、粗細變化無常的線條和錯落有致的字態(tài)來巧妙地營造藝術空間,由點及面、由遠及近,在拱形的折扇扇面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縱深的藝術效果。折扇還由于其正反兩面都可書寫的特點,使書法與繪畫找到了一個極佳的結合點。時常人們所見的“一字一畫”式和格景書畫扇面,就體現了融書畫于一體的藝術美感。
3.扇面畫的藝術表現形式
扇面的尺幅比較小,所繪的題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及卷軸書畫宏大,但以幅面小巧,便于攜帶,利于把玩和交流的突出特點,展現了獨到的藝術魅力。而且文人畫仕們在扇面上作畫時,不像創(chuàng)作巨幅長卷那樣嚴肅刻意,畫風比較自由隨意,也更能流露出畫者的筆墨情趣。
扇面繪畫在方寸之間大展天地,繪畫尺幅雖小,但內容豐富,所表現的題材也非常廣泛。表現形式上,有細致的工筆、豪放的寫意;色彩形式上,有靈動生趣的水墨、色彩濃烈的重彩、清晰雅致的淡彩;構圖形式上,有緊密不透風、疏可行馬之別。扇面的繪畫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在扇子上作畫有的呈現出精致、淡雅、輕松之感,有的表現出恢宏、隆重、艷麗之態(tài)。
在扇子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的同時,它的裝飾功能得以呈現,在墻壁上掛一把有繪畫的扇子,或大或小,豐富醇厚的中國文化內涵在方寸之間絲絲流露,使整個房間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人們不再拘泥于過去那些所謂的傳統(tǒng)畫風和模式,扇面也不再受到原有尺寸、樣式及實用性的限制,幅面擴大、變異,它不再是手中的玩物和納涼的用具,而成為毋庸置疑的藝術品。而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tǒng)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使這種書畫形式伴隨著制扇藝術生命長盛不衰,而且愈發(fā)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若水.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傳承者——讀吳大澂先生的山水扇面.中國美術,2008.
[2]王其全.中國畫扇面大觀——山水樓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楊祥民.漫談中國的扇子.紫禁城,2007,(10).
[4]陳偉.藏扇說扇.收藏界,2006,(10).
[5]徐湖平.明代扇面的繪畫藝術.東南文化,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