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yè)系統(tǒng)柔性是眾多文獻討論比較多的問題,然而系統(tǒng)地研究供應鏈系統(tǒng)的柔性,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65377;本文探討了供應鏈柔性的定義,選取了客觀的量化指標,建立了供應鏈系統(tǒng)的柔性評價指標體系#65377;
[關鍵詞] 供應鏈;柔性;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9)03-0068-03
環(huán)境變化和不確定性是柔性存在的前提,柔性是為處理不確定性而設置的#65377;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關柔性的研究都是站在單個制造企業(yè)的角度來研究的#65377;隨著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提出,人們意識到只研究單個制造系統(tǒng)的柔性是不夠的,必須擴展到供應鏈系統(tǒng)#65377;盡管供應鏈系統(tǒng)柔性的研究很重要,但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研究文獻還非常有限#65377;
1 供應鏈柔性的概念
供應鏈柔性是一個復雜和多維的概念,難以概括總結#65377;目前涉及供應鏈的各種文獻,通常將供應鏈的柔性與制造系統(tǒng)的柔性相關聯(lián),對供應鏈柔性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65377;Slack N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供應鏈柔性的概念#65377;他認為,供應鏈柔性指供應鏈對顧客需求作出反應的能力#65377;之后,一大批國外學者開始把供應鏈柔性作為評價供應鏈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65377;Voudouris是較早提出把柔性作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一個學者,他認為供應鏈柔性可以用作業(yè)資源的能力富余來反映#65377;Beamon在研究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時也認為柔性是指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指標#65377;Sabri等指出,供應鏈柔性主要包括生產柔性和分銷柔性,生產柔性用生產能力和生產能力利用之差衡量,分銷柔性用現(xiàn)實的分銷量和顧客需求之差衡量#65377;國內的馬士華教授也指出,供應鏈柔性對于需方而言,代表了對未來變化的預期;對于供方而言,它是對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動的估計#65377;
本文對供應鏈柔性定義如下:供應鏈柔性可以理解為通過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協(xié)同供應鏈成員,合理利用供應鏈資源,自我調節(jié)以應對外部變化的能力#65377;
2 供應鏈柔性評價體系的建立
目前對供應鏈柔性的研究還鮮有人涉及,在現(xiàn)有非常有限的供應鏈系統(tǒng)的柔性研究中,定性討論較多,不僅缺少對供應鏈柔性的分析,更缺少供應鏈柔性度量的系統(tǒng)和方法,難以定量地把柔性納入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去#65377;供應鏈系統(tǒng)的柔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對供應鏈系統(tǒng)整體柔性作出定量化解釋,以及幫助供應鏈系統(tǒng)作出柔性方面的決策,使系統(tǒng)而準確地評價供應鏈系統(tǒng)的總體性能成為可能,為供應鏈系統(tǒng)總體柔性決策及柔性改造提供決策評判的基礎#65377;本文將嘗試解決這一問題#65377;
供應鏈系統(tǒng)柔性可以從4個方面加以考察:供貨柔性#65380;研發(fā)柔性#65380;制造柔性和配送柔性#65377;供貨柔性是指供應鏈系統(tǒng)根據(jù)顧客需求,改變產品供應而重構供應鏈的能力#65377;研發(fā)柔性是指供應鏈系統(tǒng)能夠低成本#65380;快速地開發(fā)各種新產品設計,并靈活配置相關資源的能力#65377;制造柔性指低成本#65380;快速地生產不同類型#65380;不同數(shù)量產品的能力#65377;配送柔性指低成本#65380;快速地配送不同類型#65380;不同數(shù)量產品的能力#65377;
2. 1供貨柔性
根據(jù)顧客或合作伙伴的需要改變供應計劃,有利于提高服務水平及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水平#65377;具有供應柔性的供應鏈能夠適時調整生產計劃,改變零件或產品的產量#65380;種類或組合以滿足合作伙伴或顧客的需要#65377;
2. 1. 1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是指供應商的產品滿足下游企業(yè)需求的程度#65377;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質量是否可靠,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此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質量可以用產品合格率進行評價#65377;產品合格率為一定時期內合格產品數(shù)占總供貨量的百分比#65377;
設一定時期內,供應商供應產品A共計N次,第j(1≤j≤N)次的供貨量為Tj,其中合格產品的數(shù)量為Qj,則該段時間內該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合格率為:
2. 1. 2訂貨提前期
供應商總是希望提前期越長越好,因為這樣它就可以保留較少的庫存,而對于下游企業(yè)則恰好相反#65377;通常下游企業(yè)會有一個期望訂貨提前期,并以該提前期為評價基準,測評大于該提前期的供貨次數(shù)占總供貨次數(shù)的百分比#65377;
設時段T內某供應商向某下游企業(yè)供應的產品A共計N次,其中第j(1≤j≤N)次的提前期為Tj,下游企業(yè)為訂貨提前期設定的評價基準為B,則提前期可用下式來度量:
2. 2研發(fā)柔性
研發(fā)柔性是指針對外部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以合理的成本水平迅速開發(fā)出滿足顧客需要的不同種類新產品的能力,新產品推出的越迅速,付出的成本越低,其具有的柔性越好#65377;良好的研發(fā)柔性使系統(tǒng)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市場機遇,并能不斷地采用新科技#65380;新方法提高研發(fā)柔性#65377;
2. 2. 1品種柔性
2. 2. 2開發(fā)柔性
開發(fā)柔性是指供應鏈在進行定向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fā)過程中,以一定時間和可接受的成本應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65377;
用C來表示開發(fā)成本,I表示開發(fā)柔性的收益,即供應鏈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huán)境變化后,較之以前所增加的收益#65377;那么,開發(fā)柔性的高低就可以用I和C兩個變量來衡量,即
當開發(fā)柔性越高,說明供應鏈能以較快的速度#65380;較低的成本來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新產品開發(fā)價值就會越高#65377;
2. 3制造柔性
制造系統(tǒng)柔性是指為應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在現(xiàn)有的資源條件下低成本快速地生產出滿足顧客和市場需要的質量優(yōu)良產品的能力#65377;
2. 3. 1數(shù)量柔性
數(shù)量柔性主要是由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引起的,它反映了供應鏈對顧客需求數(shù)量變化的適應能力#65377;按照Sethi Sethi(1990)的觀點,該指標可以采用供應鏈能夠獲利的產品數(shù)量范圍來描述,即能夠由供應鏈滿足的需求數(shù)量占顧客總需求數(shù)量的百分比來進行描述#65377;
式中,Φ為標準正態(tài)分布函數(shù)#65377;
2. 3. 2價格柔性
價格柔性反映了供應鏈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指供應鏈根據(jù)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品銷售價格的能力#65377;產品的銷售價格主要由成本和利潤組成,利潤與價格息息相關,當成本一定時,產品價格與利潤成正比關系#65377;
價格柔性可以用利潤占銷售價格的百分比表示#65377;這里的銷售價格指產品市場的平均價格#65377;因為這個價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也可反映出此產品價格在市場上的競爭力#65377;設t為供應鏈一定時期內所經營的所有產品種類數(shù),Ci為供應鏈生產第i種產品的成本,Pi為該產品在市場上的社會平均價格,計算公式為:
當PF越小時,說明企業(yè)供應鏈產品利潤占社會平均價格的比重小,其對多種產品調控銷售價格的能力就越弱,或者說產品的價格變化范圍很小,反之則供應鏈調控能力越強#65377;
2. 4配送柔性
配送柔性是指在外部環(huán)境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采用合適的運輸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收集和配送合適的產品或資源以及服務以滿足顧客或合作伙伴需要的能力#65377;
2. 4. 1響應速度
響應速度可以采用供應鏈對顧客服務需求的平均響應時間來衡量#65377;所謂響應時間是指從接到顧客質詢到解決該質詢需要的時間,該參數(shù)可從供應鏈的客戶管理數(shù)據(jù)庫中直接得到#65377;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將供應鏈柔性綜合指標分解為4類:供貨柔性#65380;研發(fā)柔性#65380;制造柔性和配送柔性,并進一步將這些指標細化為具體可定量化的評價指標,最終獲得一個可操作性的#65380;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結構#65377;通過以上方法測定供應鏈的柔性水平,能夠幫助決策者制定正確的戰(zhàn)略#65377;
文中所述的指標體系是根據(jù)一般情況所建立的,主要考慮的是通用性,實際應用評價時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指標作出相應的取舍#65377;
主要參考文獻
[1] N Slack. The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7,7(4):35-45.
[2] V Voudouri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Techniques to Debottleneck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Chemical Industries[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1996,20(6):1269-1274.
[3] B M Beamon.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9,19(3):275-292.
[4] E H Sabri,B M Beamon.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 in Supply Chain Desig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28(5):581-598.
[5]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202-218.
[6] A K Sethi,S P Sethi. 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A surv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