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針對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速戰(zhàn)速決”的作風,提出應因時而異、因題而樂、因人而異三種辦法合理運用作文教學,靈活處理作文課上的“快”和“慢”,從而取得作文教學的全面豐收。
【關鍵詞】“快” “慢” 作文教學
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一般是在兩堂課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作文任務;或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允許再整理一下,過后再交卷,這兩者之間關系如何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課題,值得仔細研究,認真推敲。前一種教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速戰(zhàn)速決”的作風,樹立在單位時間內求速度、求質量的觀念,這對學生現(xiàn)在學習和將來工作都有好處,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它也有很多弊病。歸納一下,有以下四個方面:
1.九十分鐘寫一篇文章,學生從構思到成文,很難想得那么周到,考慮不周,自然是寫不好。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在要求學生認真寫作文的同時,在體裁、內容方面都要讓他們得到鍛煉,那么一學期下來,學生對文章體裁和內容的寫法,就會有比較深入的體會。例如: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內心有了別樣的心境,使得寫出來的文字既優(yōu)美又感染人。對文章的體裁,我們可得到這樣的體會:記敘文要牢牢把握它的三要素:人物、地點和故事情節(jié);議論文要掌握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三方面,要想寫好一篇議論文,就必須拿出論點,且進行認真地分析和推敲,做到以理服人。
2.一篇文章打成底稿,不加修改或略加修改,就不假思索抄到文本上,往往會存在很多毛病。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都是經過無數(shù)次的修改而著成,比如賈島的那句“僧推月下門”,“推”和“敲”讓作者思考了很久。古代有很多名句傳誦至今,跟這些詩人不恥下問、互相推敲,彼此推心置腹的交流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寫作文時,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寫,要用心去寫,這樣作品才會有價值。
3.如果教師所命的文題和所要求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距離,又讓他們立刻構思并形成文章,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困難。所以,每次作文課上教師要給學生一定醞釀、思考、反復修改的機會。
4.教師每次作文都不做具體要求,讓學生慌忙交卷,往往會產生欲速則不達的結果。筆者認為寫作文之前,教師應對學生作文做具體要求,并予以必要的提示,不強調當堂交齊作文本,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機會,這期間教師再給予適當指導,這樣教學效果比當堂交作文要好得多。因為好的文章大都是改出來的。但是,筆者用這種方法教學一段時間后,又出現(xiàn)了一些弊病,它給個別學生拖交作業(yè)開了“綠燈”。
綜上所述,作文課上的“快”和“慢”的作文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具體的實施中,就不能單一行事,只有靈活運用,做到因時而異、因題而樂、因人而異三種辦法運用,這樣才能揚長避短。
因時而異,就是在考試受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要求寫作“快”,這是由作文性質所決定的,努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時間觀念,以適應考場的需要。
因題而異,一般講來,記敘文體只需簡單的敘述故事,淺易的議論文體要求“快”,應讓學生養(yǎng)成一揮而就的好習慣,而時效短評,由于論點難以掌握,可以讓學生“慢”點。
因人而異,就是說平時作文基礎好的學生要求“快”一些,允許寫作上有困難的學生“慢”一點。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須充分利用范文作思維訓練,放手讓學生提出異議。教材中課文是經過專家精選的范文,通過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運用橫向、縱向、逆向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伸展開去,從而形成思維的飛躍,產生思想的升華,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綜上所述,“快”與“慢”兩種作文方法應靈活運用,做到揚其長避其短,爭取在作文教學上取得全面豐收。
★作者簡介:儲秀梅,江蘇省海安縣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