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吟詩作賦常用典故,以此增強和豐富作品的意蘊,筆者從用典內(nèi)容、用典語言形式、用典表達技巧等方面勸導(dǎo)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典故的積累。
【關(guān)鍵詞】用典內(nèi)容 用典語言形式 用典表達技巧
古人吟詩作賦常用典故,以此來增強和豐富作品的意蘊。晚唐詩人李商隱因其詩用典的精妙,被譽為朦朧詩人。但有些用典的運用也會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涵詠解讀古典詩詞時,必須要有一些典故的積累。
用典從內(nèi)容上看,常見的有書信、隱居、送別、文學(xué)、抒情等類別。
一、書信類
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所寫。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代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尺素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髞怼俺咚亍本陀米鲿诺拇Q。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青鸞 《山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二、隱居類
東籬 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徑 陶潛《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三、送別類
勞歌 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皠诟琛焙髞沓蔀樗蛣e的代稱。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長亭 古代驛路上約隔十里設(shè)一長亭,五里設(shè)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岸 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xí)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四、文學(xué)類
風(fēng)騷 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或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雕蟲 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如李賀《南園》:“尋章搞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fēng)?”
五、抒情類
鷓鴣 鷓鴣的鳴叫聲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黍離 《詩經(jīng)·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用典從語言形式上說,主要有“語典”、“事典”兩種。
一、“語典”
即點化前人的語句。點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的語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話寫出。
杜甫在《詠懷五百字》中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就是化用的孟子的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應(yīng)該說,詩圣的化用比孟子的話更具體更形象。唐代大詩人杜牧也在《泊秦淮》中寫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鄙膛锤枧髞韺⒅鳛椴活檱掖嫱龆砩鷫羲赖拇?。宋代王安石在《桂枝香》一詞中化用為:“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p>
二、“事典”
即是在詩詞中化用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等。
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寫道:“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用傳說中湘妃和素女這樣的神女被樂聲所感動,來形容李憑彈奏箜篌技藝的高超。為了進一步突出李憑技藝的高超,詩人接著又寫了“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詩句,用神話傳說來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如: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巴邸眰髡f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岸霹N”作為典故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端。如辛棄疾在《定風(fēng)波》中寫道:“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庇秩缋畎住妒竦离y》中有“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的句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用典從表達技巧上說,主要有“明用典故”、“暗用典故”、“正用典故”、“反用典故”四種。
一、明用典故
即在詩詞中明顯看出所引何人何事。
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明顯可以看出詩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來喻今事。
《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擲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中“莫學(xué)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就是明用“投筆”這一典故。
二、暗用典故
即引用時比較隱蔽,沒有明顯指出所引是何物。
“暗用”往往會造成讀者的閱讀困難。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有一句“功名圖麒麟”就暗用了漢宣帝劉洵把霍光等11個功臣,畫像于麒麟閣的故事,如不知道這一故事,理解就難了。
三、正用典故
即用典時從正面采納典故之意。
《漢書》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遣出使西域,設(shè)計斬殺樓蘭王,為國立功。王昌齡《從軍行》即正用這一典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朱敦儒采其意而寫《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一般來說,明用典故和暗用典故屬于正用典故。
四、反用典故
即有些詩詞從反面運用典故從而表達作者的情懷。
《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罢垩币鉃楣戆菀荆娙顺7雌淞x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漢文帝劉恒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召回,在宣室接見。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是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詩人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作者簡介:李慧,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