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素養(yǎng)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的實踐活動。活動教學應成為品德課教學的主要形式。然而,活動教學是充滿突發(fā)性和不可預定性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學生們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豐滿個性的生命體,課堂上的各種偶發(fā)事件難以預料,教師一旦處理不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師滿腔期待地走進教室,卻滿懷遺憾地走出教室”的尷尬局面。
尷尬的局面
[鏡頭一]不說話的“朋友”
教師請一學生表演不說話的“朋友’一被砸癟的垃圾箱的痛心獨白,參加表演的學生一上講臺,張口就笑:“我是垃圾箱,哈哈哈……”學生們哄堂大笑。
[鏡頭二]你真棒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安排了互贈“閃光卡”活動,即把同學的優(yōu)點或特長寫在卡片上,當堂送給對方,優(yōu)美的音樂聲停下后,互贈活動也結束了。統(tǒng)計結果:收到“閃光卡”最多者有十一張,滿臉喜氣,洋溢著“我真棒”的得意;少者一無所有,滿面羞愧,流露著“我沒用”的無奈。
[鏡頭三]我們一起做
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畫出自己能干的右手的輪廓,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好。見到學生們都用自己的左手來畫右手時,教師提示可以和同桌合作,聰明的學生馬上用自己的右手幫同桌畫左手,然后請同桌幫助畫右手。教學進行得十分順利,學生們體驗著“一起做”的愉悅。可是有一個學生卻怎么也不肯與同桌合作,打破了原本和諧的教學,原因是這位學生本來就用左手寫字畫畫,根本用不著與同桌合作。
活動教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為一名小學品德課教師,其教學行為應該往哪些方向努力?怎樣才能真正提高活動教學的實效性?
著名教育家盧梭的“以行求知,體驗中學”和杜威的“做中學”清楚闡述了活動教學的意義。品德課活動教學的真正目的理應也是“以行求知,以動求學”。在動態(tài)生成中前行,而不是去完成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所以,在進行活動教學時,教師必須更多地關注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把握生成,靈活應變,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時,實際的活動教學比預定的要生動、活潑、豐富得多。
為此,筆者聯(lián)系小學品德課活動教學實踐,例舉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旨在讓更多的品德課老師在活動教學中更加理性地預設生成,巧妙把握動態(tài)生成,提高教學實效。
一、精心預設,有的放矢
新課程呼喚生成的課堂,但并不擯棄“預設”。沒有了預設就沒有了規(guī)范和秩序。教師只有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周密考慮,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張弛有度,使學生真正在活動的過程中撞擊出新思想、新創(chuàng)意、新問題。
1 根據(jù)學生實際預設生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每個學生個體也存在千差萬別,他們都有自己特有的個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情感取向,同時也要預測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活動時的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教師在進行活動教學時,面對“突發(fā)事件”,才能心中有底,應對自如。
案例一:“謝謝您,我的父母”教學片段
課前,教師充分調查了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到了學生燕的父母雙亡,由叔叔嬸嬸一手養(yǎng)大,不是親生勝似親生。于是在課堂活動——摸手猜親人的活動中,邀請了燕的嬸嬸參加。當燕在活動中,摸著嬸嬸的手,喊出媽媽時,嬸嬸抱住燕,熱淚滿眶,燕也在嬸嬸的懷里,痛哭流涕。濃濃的親情感動著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孝敬父母,體貼父母,關懷父母的教育目標,在無聲教育中悄然落到實處,扎根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
細讀這個教學片斷,不難看出教師課前預設的“精心”,教師從學生的現(xiàn)實出發(fā),對學生的家庭情況仔細調查和課前預設,促使課堂活動中悄然生成感人的“動態(tài)資源”。這種“精心’,還體現(xiàn)在,能立足于教材與學生實際預設開放的活動方案,體現(xiàn)在教師為品德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上。
由此,活動教學的生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充分預約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師在預設過程中,從傳統(tǒng)的關注“教師怎樣教”的設計轉到新理念下的關注“學生怎樣學”的設計上,即從“以教定學”轉到“以學定教”這一新理念上來。這樣,預設才更有深度和廣度,活動教學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2 根據(jù)活動實際預設生成
有些活動本身的結果是多無的,不同的操作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充分預設活動會產(chǎn)生哪些結果,針對不同的結果進行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體驗、感悟、升華,以達成活動教學的最佳效果。
案例二:“集體力量大”
教師安排了模擬實驗——卡維里實驗。這個實驗的實質是考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犧牲精神。只有合作和犧牲,才能依次從頸小肚大的瓶子里拉出彩球。教師在活動設計中預設了兩個活動方案。
方案一卡維里實驗成功(概率為30%)。兩種成功原因:一是湊巧,二是合作。首先是現(xiàn)場采訪,判斷原因。其次是尋找原因,追根問底,如采訪核心人物,其他成員補充。然后是觀看錄象,感悟升華,如觀看錄像《礦難,一觸即發(fā)》,學生談觀后感,教師有感而小結。
方案二卡維里實驗失敗(概率為65%,其他原因5%)。首先請參與者談談失敗的感受,其次請其余學生猜想獲得成功的方法,最后觀看課件《卡維里實驗》,請學生分析成功的原因,例舉成功合作的生活事例,補充故事《電梯里的競爭》,感悟內化。
一個活動,多元預設,無論課堂上出現(xiàn)哪種結果,教師都可審時度勢,自如地調整教學設計,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這樣的課堂一定精彩,教學一定鮮活。
二、把握生成,提升實效
課堂生成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有時兩者會彼此交叉呈現(xiàn)在我們的品德課堂中。教師既要借助精簡的預設、開放的空間,催生“意料生成”,也要依賴靈活的教學機智,應對“意外生成”,共同演繹豐富的活動教學,提高教育實效。
1 平等對話,有效生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將自己看做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學生建立親和、友善的合作關系。因而,在活動教學中,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tài)。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想、敢問、敢說,才會隨機產(chǎn)生新思想、新問題、新矛盾。這些都是寶貴的生成資源,這些資源或體現(xiàn)學生的真實想法,或反映學生的現(xiàn)實困惑。
案例三:“我心中的那顆‘星’”教學片段
當學生深刻體驗到眾多明星成名背后付出的艱辛時,教師提出質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既然如此辛苦,還不如不當明星呢?你是怎么看的?
其中一名女生堅定地發(fā)言:我一定要當明星。
師:為什么?
生:我要賺許多錢,一部分留給自己,另一部分捐給希望工程。
師:是不是因為有這么多老師在聽課,你才這么說的?
生:不是的!
師:老師相信你一定做得到!請大聲說出來。
生:不!(聲音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師(語氣充滿激情):聽課的老師們,你們一定跟我一樣,相信這位小女孩長大以后,真的成了明星,真的賺了錢,一定會兌現(xiàn)今天的諾言!
聽課現(xiàn)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是500余名聽課教師由衷的掌聲,這掌聲既是對小女孩的信任和支持,更是對執(zhí)教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和善于利用生成資源的教學智慧的贊賞、肯定。
只有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生成才會精彩,活動才會有效。這種有效生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是課堂動態(tài)的和諧,是富有靈性的召喚。這時教師要做的,只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寶貴的生成資源,如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情感,得到發(fā)展。
2 靈活調整,即時生成
新課程倡導下的課堂是開放性的課堂,它好比“戰(zhàn)場”,情況瞬息萬變。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現(xiàn)有知識與文本的距離,使活動教學的課堂不可控因素不斷增多。因此,教師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捕捉教學實施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果斷地運用相應的策略進行及時的處理,以推進教學的進程。
案例四:“誠實是金”教學片段
教師在導入時安排了一個“模擬應聘”的活動。
先出示虛擬情境:一名青年在應聘時,考官突然拉住他的手,熱情地對他說:“我認識你,你曾經(jīng)在哈佛大學讀書,現(xiàn)在畢業(yè)了嗎?”實際上這位青年并沒有讀過哈佛大學,但是他十分需要這份工作。假如你是這位應聘的青年,你會怎么辦?
生1:如果我是那位青年,我會告訴考官:“對不起,你認錯人了。”
生2:我認為這也是一次難得的工作機會,不如將錯就錯,先默認,以后再解釋。(好家伙,四年級的學生還蠻有心計的!)
生3:假如考官是故意試探這個青年,那么應聘不是失敗了嗎?
(討論到這兒,根據(jù)教學設計,教師準備讓學生根據(jù)兩種不同的觀點進行人生AB劇表演,誰料一個意外的聲音打破了教師的安排。)
生4:我覺得首先應指出的是這個考官,作為考官必須誠實,假如他是試探,不就是故意設陷阱引這個青年上當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說:是呀!是呀!
生5搶著補充:是呀!假如他真的認識這位青年,那么身為考官也不能在考場上這么說呀!
精彩的討論,使預設的人生AB劇表演活動成了“畫蛇添足”。學生已經(jīng)在即時生成的大討論中,明辨了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誠信。
在活動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不符合最初預設的但很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課前的預設方案,根據(jù)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形成新的教學思路,這樣才能出現(xiàn)令人驚喜的教學效果。
3 善待錯誤,應對生成
有人曾說,教室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活動教學中的錯誤不僅來自學生,有時也來自老師。但這些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正確對待,妥善處理,將會獲得許多新啟迪、新智慧。錯誤,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學習發(fā)展的機會,對于教師來說卻是一次考驗鍛煉,教師不僅要有沉著應變的教學機智,更要有敢于查錯、容錯、改錯的胸襟和勇氣。
案例五:“學會合作”教學片段
教師為了達成“明確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要與他人真誠合作”的教學目標,在課中安排了兩項活動:一是折一折(即給單組學生十雙筷子,一只只遞增上去折,直至折不斷為止):二是擠一擠(即給雙組學生一張8K白紙,想辦法讓4位組員同時擠在白紙上)當教師宣布完活動內容后,有一位單組學生卻舉起了手。
教師示意這名學生起立:是不是喜歡雙組的活動?
生1:不是,老師,我可不可以提個意見?(由于急切,臉都漲紅了)
師:好吧!
生1:把這些新筷子折斷,我……我覺得……是不是太可惜了?
教師一愣,馬上解釋:可是……這些筷子是我們活動的材料呀。
生2:老師,我也覺得把白紙弄臟,怪可惜的。
這時的場面十分尷尬,精心準備的活動材料卻被學生“指責”!教師該如何處理這個意外的偶發(fā)事件?首先教師應及時糾正這個失誤。一要肯定學生的觀點,表揚這兩位學生具有節(jié)約的美德;二要讓學生討論,可以用什么來代替這些材料以完成課堂活動。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或學生的“金點子”征集,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活動效果。當然,答案也是多元的,如可以用廢報紙代替白紙,用自制的小棍代替筷子等。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質疑和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又達成了學會合作的教學目標,可謂一舉兩得。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