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紅 盧妮娜
摘要:近四十多年來,美國黑人投票率的提高及黑人民選官員的增加使美國黑人的狀況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長達近一個世紀束縛黑人投票的歷史被《1965年選舉權法案》終結,投票權的獲得使黑人開始了從二等公民到參與政治的轉變。如今,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問鼎白宮,登上權力寶座,充分參與政治”的夢想成真,奧巴馬的成功是踏上黑人先輩們用生命搭建的歷史階梯實現了幾代黑人的美國夢?還只是美國想為世界展示其民主的力量,為世界人民在當前金融危機未消褪的情況下傳遞新希望的信號,民權運動之路依然漫漫?奧巴馬的當選是否會更加推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總的來說,他的當選為黑人民權爭取帶來了新希望,更是美國為世人展現新的外交形象的契機。
關鍵詞: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中圖分類號:D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12-0154-03
杰西·杰克遜表示,始于1954年的民權運動在這幾十年來的成就,已經為奧巴馬入主白宮鋪平了道路。美國黑人先輩經過多年奮力抗爭使得現在的美國黑人能夠更加融入這個“大熔爐”,同白人一樣參與到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而這種參與也遠非昔日那種僅僅能夠從事地位低而又無比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同樣是美國的普通公民,優(yōu)秀的美國黑人人才甚至能夠進軍政治領域,為自己爭取更為平等合理的政治權利。美國黑人從最低等的奴隸到現在擁有選舉權等政治權力,其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變遷離不開長期持續(xù)的黑人民權運動??梢哉f奧巴馬的成功是踏上黑人先輩們用生命搭建的歷史階梯,實現了幾代黑人的美國夢。這次成功一方面是奧巴馬才華及其領導能力的體現。同時也折射美國社會的變革。
全面認識奧巴馬當選的時代背景,需要回顧黑人維權的艱苦歷程。黑人在美國歷史上受到的壓迫和歧視是深重的,美國歷史是白人統(tǒng)治的歷史,1619年第一批黑人作為黑奴運到北美,從此在標榜民主的美洲大陸上開始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黑奴制度。1789年的美國憲法中黑奴被稱為“五分之三”,作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國會通過了有關美國黑人的三條憲法修正案,分別是1865年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868年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和1870年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這三條修正案其核心是廢除奴隸制,承認黑人的公民地位,賦予黑人以選舉權,使得美國黑奴成為自由人,受到憲法保護,從而使黑人在法律上與白人平等,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法理基礎由此奠定。
內戰(zhàn)后美國資本主義不斷發(fā)展,其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南部大批黑人進入北方工業(yè)城市,1890年至1910年間,20萬黑人離開南方,北遷或西遷。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使這個遷移達到高峰,1910至1920年間,25萬以上黑人離開南方。一批黑人知識分子在20世紀初的北部成長起來,他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成為民權運動的領導力量,為了爭取黑人的民主權利,他們開始形成組織,協(xié)進會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重要組織。協(xié)進會全稱為“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委員會”于1909年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員是黑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白人中產階級分子。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民權運動從此進人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歷史時期。這是在黑人學者威廉·杜波依斯等黑人運動家的倡議和組織下形成的大會,其目的“在于使黑人在政治上不受壓制,在社會上免于凌辱”。他們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承辦有關種族權利的訴訟案件,通過法律訴訟來改變黑人遭受的嚴重的種族歧視與迫害。同時協(xié)進會進行華盛頓院外游說、出版刊物《危機》,宣傳黑人苦難和要求,把斗爭的主要矛頭指向剝奪黑人選舉權的法律和學校種族隔離。
二戰(zhàn)結束后的20世紀50、6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的時期,黑人大規(guī)模涌進工人階級隊伍。這個時期的黑人運動由于其政治覺悟、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團結戰(zhàn)斗能力的增強,逐步發(fā)展為自覺的有組織、有領導、有策略的群眾運動。外加之世界和平民主的支持和國內外民主力量的發(fā)展,“民權運動”興起,并逐步擴大取得了勝利。但“隔離但平等”原則是美國黑人渴望解放的桎梏,在這一原則下的美國社會,白人與黑人的關系是相對緊張的,在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黑人開始把對現狀的不滿更多的表達出來。1955年12月,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因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拒絕給白人讓座而被捕。消息傳出,黑人群眾非常憤怒,成立了抵制乘車運動促進會,反對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并選舉本市牧師馬丁·路德·金擔任主席,抵制運動達382天,終于迫使當地廢除了公共汽車上的隔離制,他們在最高法院的訴訟也取勝了,最高法院最終也宣布“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即為違憲”。馬丁·路德·金從此成為全美黑人眾望所歸的著名領袖。罷乘運動的勝利標志著黑人爭取民權從合法斗爭進入群眾性大規(guī)模的直接行動階段,是戰(zhàn)后黑人民權運動的新起點。
當時肯尼迪總統(tǒng)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公開主張結束種族隔離的總統(tǒng),他為其后上任的約翰遜制定新的民權法奠定了基礎。由于上世紀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成為美國社會的最突出問題,民權運動進一步發(fā)展并擴大到各個領域。這一切都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最全面”的民權法案,即1964年國會民權法,取消各種公共場所種族隔離,宣布否認黑人選舉權為非法。它標志著“民權運動”取得了勝利。
馬丁·路德·金為了使剛剛通過的民權法案在新的一年中真正得到實施,于1965年在亞拉巴馬州領導了25000人的和平示威。懾于黑人斗爭的威力,在約翰遜推動下,國會通過第二個民權法,即《選舉權法》,種族隔離制度就此終結。在1965年以前黑人投票是十分困難的,黑人必須獨立完成一個冗長選民登記表,回答出包括職業(yè)、住宅及犯罪記錄等各種問題,然后由注冊員選出一段州憲法,由選民筆頭做出解釋。登記表有誤或注冊員認為筆答有問題,均不給予登記,而且注冊員還經常故意刁難黑人,往往把憲法中最難的部分分給黑人,而選簡單的給白人或給予白人幫助。民權運動以前。美國黑人特別是南方黑人在政治上毫無地位,喪失了公民基本權———選舉權。據統(tǒng)計,南方11個州參加選舉的黑人數量由1960年的29%上升到1970年的62%,黑人選舉權得到保證。受教育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長。1957年各州公立學校黑人學生只占4%到1968年達到40%,黑人大學生增加了20-30倍,同時黑人家庭收入達到1萬美元以上者上升到18%。
在約翰遜簽署《選舉權法》時,洛杉磯的奧茨黑人貧民窟爆發(fā)了=戰(zhàn)后最激烈的城市動亂。黑人領袖提出了“黑人權力”的新口號。約翰遜政府再次做出讓步,于1968年國會通過第三個民權法,即《開放住房法》,“禁止在出售和出租住房中,實行種族歧視和宗教歧視,規(guī)定傷害民權工作者以反聯邦罪論處”。然而北方的黑人群眾抗議采取了暴力方式,并同進行鎮(zhèn)壓的警察發(fā)生沖突。暴力事件嚴重影響了黑人的正義斗爭,激進的口號和主張最終導致了這一時期黑人民權運動的挫折。但在事實上卻突出了把黑人問題列入
全國議事日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黑人民權運動有了新變化,黑人爭取平等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亞特蘭大的第一位黑人市長梅那德·杰克遜曾經說過,現在如果誰還在大街上尋找民權運動的話,就大錯特錯了,20世紀70年代的民權運動就是參與政治,斗爭方式從群眾直接行動轉入參政運動,用選票力量競選公職,影響選舉結果和政府政策。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黑人家庭已經有1/3上升為中產階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急劇增加,這一時期,除了爭取20世紀60年代通過的各項民權法切實貫徹實施。改善黑人的總體狀況外,黑人開始爭取政治上的發(fā)言權。1983年,民主黨人哈羅德·華盛頓擊敗共和黨白人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第一位黑人市長;同年11月,民主黨人W·威廉·古德也擊敗共和黨白人對手當選為美國第四大城市的第一位黑人市長。這樣,美國四個最大的城市,除紐約外,都是黑人任市長。11月3日,芝加哥民權運動領袖、時年42歲的杰西·杰克遜牧師,正式宣布參加1984年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競選,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一件很不平常的事情,引起各方重視和廣泛評論。杰克遜在競選中提出“彩虹聯盟”的口號,鼓吹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像彩虹由七色組成一樣。1984年杰克遜在民主黨內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投票中,堅持到底,得到12%代表的支持;1988年再次參加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競選,獲29%代表支持。雖然兩次均未獲得最后提名,但其政治意義不可低估。隨后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了蓋洛普民意測驗。62%黑人和56%的白人認為,在2008年之前,美國可能出現一位黑人總統(tǒng),這一預測恰巧在15年后的2008年終成現實。
奧巴馬的當選還是會引起思考。美國正在經歷經濟低迷時期,美國是不是為了“救市救國”,才特意為世界展示其民主的力量,用民權牌來作為堅持其世界領導地位的工具,真正的黑人民權運動之路卻是依然漫漫?進一步說,奧巴馬的當選是否會更加激化種族矛盾?
(一)民主力量的體現
“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边@是《獨立宣言》的名句之一,美國社會由于其多樣化的自由精神而充滿了戲劇性和可能性。諸多因素促成了奧巴馬的勝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定為美國的民主體現。
民主作為政治理念的同時。也作為一種生活實踐建立于社會、文化和倫理之上。美國式民主基本范式之一是選舉人團制度,美國總統(tǒng)由選舉入團選舉產生,并非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獲得半數以上選舉人票者當選總統(tǒng)。選民在大選日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tǒng)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qū)的538名選舉人,以組成選舉入團。絕大多數州和華盛頓特區(qū)均實行“勝者全得”規(guī)則,即把本州或特區(qū)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本州或特區(qū)獲得相對多數選民票的總統(tǒng)候選人。當選的選舉人必須宣誓在選舉人團投票時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在2008年當地時間12月15日的選舉人團投票中。根據投票結果,奧巴馬以365票對173票戰(zhàn)勝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麥凱恩。正式贏得大選,其實奧巴馬已經在11月4日的大選投票日中已經確定了勝局。
雖然長期以來選舉人團投票和后續(xù)的國會點票只是禮儀性的程序,并無實際意義,但必須看到選舉人團能抑制第三黨的產生,有助于兩黨制的穩(wěn)定。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保持聯邦與各州的關系。如果“選舉人團制”取消,則“贏者全得制”根本無用武之地?!跋鄬Χ鄶灯碑斶x制”亦會減色。
另一方面,在大選揭曉之后,根據數據顯示,大概有三百萬人為奧巴馬捐款,其中很多來自普通的工薪階層,捐款的總額也達六億多美元,有評論家指出奧巴馬贏得了“網根”,開啟了“網根”民主?!熬W根”一詞與草根同源。公民社會的基層組織,向來稱為草根組織。而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網根”活躍于網絡,以年輕人居多,進入他們的網絡世界中才能爭取到選票。2008年的總統(tǒng)大選讓青年人,特別是青年黑人的政治熱情達到高潮,盡管美國政界一向對年輕人的投票不看好,但事實是據2008年大選后對青年投票人進行的民意調查發(fā)現,有50%受訪者投了奧巴馬的票,只有30%投了麥凱恩的票。美國社會民主文化因為互聯網有了新的變遷,奧巴馬利用互聯網與年輕人進行了溝通,喚醒了理想主義精神,奧巴馬全新競選形象,給美國公眾帶來新氣息,也更新了美國的政治民主文化。當然奧巴馬的“網根”民主是否能夠傳承,在奧巴馬執(zhí)政期間,美國政治是否能真正注入“網根民主”?我們還將拭目以待,是不是真要走進“網根民主”時代。
(二)民權政策的外交牌
同時,民權牌是不是成了美國政府外交牌,救命草?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對內對外形象極為糟糕的時期,美國經常因為國內的人權問題而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指責,這也是美國在當時的美蘇對抗中處于劣勢的原因之一,當時美國的內政外交都陷入困境。而在2008年美國再次遭遇同樣嚴重甚至更為嚴重的困境,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zhàn)爭泥沼,金融危機使得國際社會對美國一片責難,外交形象在布什政府執(zhí)政八年一落千丈。
在上世紀70年代民權運動的勝利而帶來美國人權狀況的改善成為改變美國政府國際形象的契機,也成為獲取國內外輿論的支持,擺脫外交困境的決定性因素。奧巴馬當選是否是作為美國政府的外交牌,重獲國際社會好感,這同樣存在著可能。因為人權外交是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歷屆政府都把人權外交列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議事日程,其理論基礎是美國立國精神中的天賦人權觀與美國人的天賦使命觀。美國在改善國內人權狀況方面的進步也得到了全世界輿論的歡迎。同時,隨著人權問題日益成為國際性的問題,美國從中獲得國際人權問題發(fā)言權的優(yōu)勢,鞏固其“單極”的地位。尤其是世界經濟危機的重大影響,奧巴馬的當選也標志著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奧巴馬的個人風格是相互談判以及強調共同利益,合作將是必需的。他的總統(tǒng)任期是一個難以預測且合作與競爭相互交融的新時代,不能簡單延續(xù)美國的單邊主義,但美國政策還是會延續(xù)。所以有人指出也不要夸大奧巴馬膚色的象征意義,因為美國政治結構不會隨著奧巴馬的當選而改變。
(三)民權活動仍未結束
2009年是一個美國和美國黑人的紀念年,馬丁·路德·金誕辰80周年,林肯誕辰200周年,美國有色人種協(xié)會成立100周年。我們必須清醒看到,在美國國內美國黑人大部分是奧巴馬的堅定支持者,但美國黑人占人口的比例正在不斷下降。一同下降的還有他們的相對社會經濟地位。一些數據顯示近來半數黑人中產階級的下一代淪為下層階級。成年黑人男性“坐牢率”高達30%。紐約時報還稱目前的美國社會,黑人一旦被捕,被判刑的可能性是同等條件下白人的3倍;而在同樣的罪名下,黑人的服刑期要比白人長3個月。黑人生活的貧民區(qū)在美國各地仍普遍存在,一半黑人不能完成高中學業(yè),1/4的黑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9個黑人當中就有1個正在監(jiān)獄服刑。黑人的生活狀況遠比白人差。有報道說,美國國會“承認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的深刻不公、殘忍、野蠻和非人道”,“謹代表美國人民,為非洲裔美國人及其祖輩在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下遭受不公對待表示道歉”。但在當今的美國社會,種族問題的隱痛從未消退。
即使奧巴馬成為了美國總統(tǒng),老一輩的民權領袖們似乎還是沒有盼到高枕無憂,因為在現行法律制度下,歧視黑人、不公正對待等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當代的美國黑人青年們認為,對于現在的美國黑人,要想改變現狀,舉行抗議活動,就如民權運動全盛時期一樣,仍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措施,只是活動要更加理性和克制,畢竟美國的民主環(huán)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同時,當今的民權人士對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是充滿著期待,認為奧巴馬的崛起為新一代民權運動是有著極大的鼓舞作用,民權活動沒有因為奧巴馬結束,還要為黑人全體作出改變。因為對于美國黑人來說,每一代關注的問題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新一代黑人政治家在處理歧視等問題上更適時和更合適。
奧巴馬始終在強調:美國是可以改變的。從這次“啤酒聚會”中可以看得出關于黑人民權的爭取,奧巴馬是在逐步開辟一條彌合分歧的中間道路,這與老一代黑人街頭運動家不同,同樣是一種變革,或許這是與他個人的經歷有關,這位非洲裔美國總統(tǒng),并沒有大多數美國黑人那樣的奴隸傳統(tǒng)。他在夏威夷多元文化和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成長,其見解和政治魅力同大多數非洲裔美國政治家有著天壤之別,但我們更為期許的是常春藤精英更為務實的做法。因為奧巴馬黑人總統(tǒng)——這個美國政治的分水嶺,并不意味著社會緊張關系的終結和美國政治體系的結構性問題的終結。
在其施政和對外交往上,奧巴馬政府正在花費巨大氣力扭轉布什政府八年任期留下的政策慣性,而他任命希拉里·克林頓為國務卿以及起用克林頓政府的其他官員,意味著奧巴馬外交的初始模式回歸克林頓政府,不同的是由于美國單邊主義失敗以及當前經濟危機形勢,奧巴馬政府要走一條更為理性的道路,需要強調的是美國需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