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東
摘要:面對日益出現(xiàn)的公共危機,社會各方的合作治理才是其成功的關鍵。由于社群共同體對共同體生活的向往,對至善的追求,使人們在集體的行動和公共事務的處理中,能夠建立互惠、資源共享、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的關系,所以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危機合作治理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公眾擺脫恐慌和無援;使公民具有參與危機治理的意識。實現(xiàn)自己權利和價值;倡揚公民美德,充分發(fā)揮公民美德在危機治理中的作用。
關鍵詞:社群共同體思想;公共危機;合作治理
中圖分類號:D66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09)11-0137-03
人類在對和平和發(fā)展的無限期盼中進入了21世紀。然而,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社會依存度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公共危機事件的蔓延和擴張,各種各樣的公共危機事件不斷涌現(xiàn)。如切爾諾貝利核泄漏、日本地鐵沙林事件、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美加大停電事故、SAILS事件、禽流感以及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嘯……舉目所及,各種公共危機事件層出不窮,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了公共危機事件的頻發(fā)期。
在我國,當公共危機發(fā)生時,人們普遍認為對其治理是政府的“天職”。同時由于公共危機治理被看作是政府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所以采用的治理機制當然就是“政府單中心治理機制”。這種治理機制的設計既是受政府為“公”,市場為“私”的二元框架的影響,也是因為把政府看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也就是說公共利益的解決主要靠的是國家和政府,“如果沒有國家,人們不能卓有成效地相互協(xié)作,實現(xiàn)他們的共同利益,尤其是不能為自己提供某些特定的公共物品?!蔽覀兊纳鐣髁x國家是在馬列主義思想和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雖然現(xiàn)在實行了市場經(jīng)濟,但是在公共危機的治理過程中。自上而下,政府都大包大攬。特別是對SARS危機的前期治理,參與主體單一,過分倚重政府,從社會動員到各種資源的提供和組織,政府在危機治理中始終都處于絕對主體的地位。但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更多的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最后抗擊“非典”的勝利,也恰恰說明,如果單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取得公共危機治理的完全勝利。公共危機的治理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合作,否則一個有效的治理機制就是空話。
公共危機合作治理機制的實現(xiàn),需要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在危機時刻人們能否互相理解與合作呢?社群主義思想為合作治理的實現(xiàn)提供了合作的可能。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觀察到每個城邦都是某種社群組合,而每個社群的建立都是為了某種善。因為人們總是為了某種他們認為是善的結果而有所作為。因此顯然所有社群都在追求某種善,而其中地位最高,包含最廣的社群當然就會追求最高最廣的善”。城邦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追求最高善的社群。而根據(jù)社群主義的觀點,完全社群應具有四個特征:(1)社群必須共享完整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分享利益或只結合為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2)社群是由面對面的關系所組成,因此會產(chǎn)生。(3)關心所有成員之幸福并且依互惠性義務盡己所能提升幸福。(4)社群是個人自我認同的核心,其關系、義務、風俗、規(guī)則和傳統(tǒng)對我不只是重要,而且使我之所以為我??傊缛褐髁x強調普遍的善(good)和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認為個人的自由選擇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各種個人權利都離不開個人所在的社群。個人權利既不能離開群體自發(fā)地實現(xiàn),也不會自動導致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正如沃爾澤所言:“在道德問題上,主要的觀點乃訴諸共同意義……社群本身是一種善——也許是最重要的善”。正是由于這種對共同體生活的向往,對至善的追求,使人們在集體的行動和公共事務的處理中,能夠建立互惠、資源共享、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的關系。社群共同體的理論精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首先,社群主義強調社群對于自我和個人的優(yōu)先性,但這絕不是反對個人利益和權利的實現(xiàn),而是為個人權利劃定適當?shù)慕缦?;它也不否認自我的個性。而是為自我個性的形成與存在尋找適當?shù)幕A和條件?!肮餐w里的公民并不必須是完全利他主義的。然而。公民共同體里的公民追求托克維爾所說的‘恰當理解的自我利益,即要在更廣泛的公共需要背景下來理解自我利益,由遠見的‘而非短視的自我利益,這是有助于促進他人利益的自我利益”。他們認為社群是個人的自我的構成性要素?,F(xiàn)實生活中的任何個人都擁有一定的權利、理想、價值,而這些構成自我的東西恰恰是由社群共同體決定的。社群共同體構成了個人對自我的認同,界定了自我是誰,個人只有通過社群其生命才有意義。社群給個人以美德,諸如愛國、奉獻、犧牲、利他、合作、互助、友睦、博愛、正直、寬容。
其次,追求普遍的善(universal good)或者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不僅是社群主義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應當努力追求而不應當放棄的前景。社群主義思想認為個人的自由選擇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各種個人權利都離不開個人所在的社群,個人權利既不能離開群體自發(fā)地實現(xiàn),也不會自動導致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反之,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才是人類最高的價值。社群主義認為為了追求至善和公共利益,必須反對自由主義的國家中立和公民對國家事務的冷淡傾向。因為雖然公民的美德和善行是促進公共利益的基礎,但是公民的美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唯有國家才能引導公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也唯有國家才能承擔起對公民進行美德教育的責任。如果國家在這些方面保持中立而無所作為,讓公民完全自發(fā)的作為,自由的個人可能只顧及自己的選擇而不顧他人的選擇,結果只能是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翱傊?,用公益政治學替代權力政治學,是社群主義的實質性主張。”
第三,社群主義思想注重公民美德和公民資格(citizenship)。他們認為,追逐公共利益是公民的一種美德,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是實現(xiàn)這一美德的重要方式。國家的政治關系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國家有權要求公民服從其政治目的,公民則有義務去實現(xiàn)國家的政治目的。同時,只有通過積極地參與國家公共生活,個人權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實現(xiàn)。米勒認為社群也是與公民資格分不開的。所有社群的前提條件是其成員把自己看作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世界的積極主體。所以,作為最重要的社群的民族與公民資格是相輔相成的。而作為社群參與者的基本條件的公民資格,不僅是一種占有權利,而且也是一種信仰和作為。只有擁有公民資格,社群成員才能感到自己在決定其社會前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擔負著集體決策的責任,并作為社群的一員而投身于共同利益。
最后,社群主義倡導個人積極參與社會的公共生活。他們主張擴展政治參與有兩個依據(jù)。一是認為,只有
通過積極的政治參與,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實現(xiàn)。他們從實質上把政治權利界定為個人參與政治決策權利,因而把個人廣泛的政治參與當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瓦澤爾和米勒都強調指出,最基本的個人權利不是別的,而正是個人的成員資格和公民資格,沒有積極的政治參與,這種成員資格或公民資格就不能真正實現(xiàn),從而個人權利就不能充分實現(xiàn)。二是認為。個人積極的政治參與是防止專制集權的根本途徑。他們大膽地主張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種政治社群應當在保護和促進公民的公共利益方面更加有所作為,甚至為了社群的普遍利益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
社群主義思想由于關注公共利益、注重公民資格、重視公民美德、倡導公民參與,為公共危機復合合作治理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復合合作治理中政府、企業(yè)、第三部門、國際組織乃至公民個人之所以能夠進行合作,形成一個堅強的實體,社群的力量是其推動力。通過作為社群一種的社區(qū)的活動,能夠對其作用窺其一面。例如在談到美國西部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有人談到:“無論哪種情況,西部社區(qū)總是先與政府而存在。是社區(qū)的存在與發(fā)展規(guī)模推動了鎮(zhèn)、市、州政府的建立,也由社區(qū)自己決定地名和選舉各級政府官員。總之,政府是自下而上地建立的。居民為了自己社區(qū)的繁榮昌盛,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爭取更多的投資,為了成為政府的所在地,真可謂不遺余力地搖旗吶喊、捐錢捐物,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在此已融為一體。”正如學者邁克華爾采所言:“人們之所以走到一起結合成各種社群,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需要。人類的生存與繁榮需要他們的共同努力,而社群為其成員提供利益的方式,直接體現(xiàn)了人類的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本唧w來說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危機復合合作治理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只有當人們積極進入社群,并積極參與社群共同體生活之后,才能擺脫危機中的恐慌和無援?!胺堑洹边^后,當我們環(huán)顧和審視基層社會生活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往往無奈地以個人和家庭對抗非典,一個個“原子化”的個人在疫病的驚濤駭浪中無助漂泊,一個個家庭變成了疫情泛濫中唯一的避難“孤島”。在北京,搶購者堵住商場,希望囤積食物和日用品,足不出戶,挨過疫期。在安徽,數(shù)萬出省民工逃回老家,躲進了家庭這一抵御災難的最后堡壘。在部分疫區(qū)省市,“非典”不僅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更導致了暫時的社會無序狀態(tài),社會個體面對災害普遍產(chǎn)生了恐慌的心理。從懷疑、擔心害怕直至恐懼,人們游離于社會之外,陷入了人人自危、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是否需要鄰里互助、社區(qū)關懷、共同合作的危機治理方式呢?這是必須的。也是未來危機治理中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原子化”的個人融入社群之中,學習合作協(xié)商的民主精神,鼓勵個人參與社會群體活動,培育互助團結的共同體成員。使那些處于“原子化”的個人重新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園。
2社群思想強調的公民資格,不僅使公民具有參與危及治理的意識,而且也是公民實現(xiàn)自己權利和價值的重要手段。在社群主義看來,公民資格是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基礎,如果公民沒有體認到公民資格這種“集體的權利和義務”是公民權利與公共責任的相互統(tǒng)一,是自己的權利和責任,那么公民參與公共生活就會成為一種盲目的乃至可有可無的行動,這樣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便會是空中樓閣。帕特南就認為:‘‘對于公民共同體來說,至關重要的是,社會能夠為了共同利益而進行合作”,而公民參與和“自愿的合作可以創(chuàng)造出個人無法創(chuàng)造的價值,無論這些人多么富有,多么精明。在公民共同體中,公民組織蓬勃發(fā)展,人們參與多種社會活動,遍及共同體生活的各個領域?!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有才智的人也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來成就自己,政府、社會、個人之間的合作越普遍,雙贏局面出現(xiàn)的頻率就會更高。那些不懂得合作,不會合作的個體步入社會時,公共生活就會出現(xiàn)不順暢的局面。在危機出現(xiàn)時。將那些具有參與意識的個人資源匯聚起來,就是為了形成“1+1>2”的超能效果。相互支持,努力合作,協(xié)調共事,在保留自我意識和權利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群體合作,不但是公共危機復合治理的需求,也是民主政治真正的需求。如果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只培育人們保護自己的權利意識,而沒有同時培養(yǎng)人們的合作意識,民主社會的秩序將會出現(xiàn)混亂。
3積極公民性有利于公民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由于公民性是責任的必然結果:公民的含義是在共同體的管理中能夠發(fā)揮作用、承擔責任,而不僅僅是享有權利。這就意味著公民能夠也應當參與社會,并組成一個集體。這就是英語中empowerment的意思:有能力承擔一種責任。事實上,從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公民性:一種可稱為“被動公民性”,與之相對應的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歸屬于某個共同體;另一種可稱為“積極公民性”,具體體現(xiàn)為參與國家事務,與其他公民維持契約關系。一旦將責任置于我們時代的倫理中心。則必然傾向于第二種公民性觀。福山論證了公民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對個體與社會帶來的益處,“實際上,這種自我組織的能力不僅意味著政府不必以自上而下的等級制的方式推行了某種制度,公民協(xié)會也是一種‘自治學校,他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合作習慣,并把鄭重習慣帶到公共生活之中”。由于這種公民性或公民資格有助于公民的共同體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生成,在進行公共活動時,在保全自己的時刻,也能夠勇敢地承擔起作為一個積極公民的責任,所以在今后的危機治理中可以通過社群的活動培育公民資格,加快危機活動的順利治理。
4倡揚公民美德,充分發(fā)揮公民美德在危機治理中的作用。公民美德(civil virtue)作為社群共同體倡導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并承擔責任的一種公共精神,本身就包含著權利、參與、互動、友愛、合作信任等價值,“人除了赤裸裸的自我中心感之外,還具有識美向善和在他人個性中認識正直、仁慈和完美等品質的能力”。同時,公民具有和倡揚這些美德是社會公共生活和實現(xiàn)公共利益必不可少的。因為公民認定社會整體具有一個共同的善,是社會成員共同的事業(yè),因此成員之間只有一種相互的承諾(mutual commitment),而這個相互承諾本身就有其價值。個人愿意為社會整體或社會其他成員的福祉,做出必要的犧牲。非典的擴散使人們意識到,如果個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顧及社會公德和公共利益,缺乏公民美德,勢必導致公共危機事態(tài)的惡化,加劇公共災難延續(xù)的速度和規(guī)模。
責任編輯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