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琳律師
保險案例
張先生,35歲,某公司資產管理部職員,年收入15萬元。2005年8月,為其年滿8周歲的女兒購買了一份友邦聚寶盆兩全保險(保額4萬元),同時附加300份天之驕子大學教育年金保險(保額3萬元),合計年繳納保費近1.7萬元。
2008年底,在繳了5萬多元的3年保費后,張先生開始感覺有些上當了,后悔當初因為保險合同過于復雜難懂而沒有認真細看,以致僅憑營銷員和宣傳單上的片面之詞而草率投保。如今,張先生拿著這份保單,想退保又覺得不劃算,繼續(xù)交費又心有不甘,猶如雞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律師點評
張先生購買的這一款主附險組合保單屬于分紅型投資險,是近年來各保險公司的主推產品之一。
根據主險友邦聚寶盆兩全保險的約定,張先生投入的保費共計7.2萬多元(年繳保費4800多元×連續(xù)繳費15年≈7.2萬多元),其獲得的收益合計11.68萬元和一份不確定的增值紅利(兩項的前提是:孩子年滿80歲周歲)。在11.68萬元收益中,7.68萬元([80-8]÷3×3200=8萬元)為從保險合同生效之日起,每3年按保額的8%返還現(xiàn)金3200元,一直返還到孩子滿80周歲止;4萬元為孩子滿80周歲時一次性領取的滿期金;增值紅利部分是根據保險公司分紅險業(yè)務經營狀況決定的,保險公司對此不做保證。同時根據保險合同意外保障的約定,如果孩子在保險期間發(fā)生意外,則張先生最多可從保險公司獲得的給付實際相當于其全部投入的資金和不確定的紅利而已,遠遠低于孩子滿80周歲的全部給付金額。
附加天之驕子大學教育年金保險與主險聚寶盆大同小異,張先生共投入保費13.1萬多元(年繳保費約1.2萬元×連續(xù)繳費11年≈13.1萬多元),保險公司返還共12萬元(在孩子年滿18周歲、19周歲、20周歲和21周歲時每年給付3萬元)和不確定的教育金紅利,其意外保障與主險基本雷同。
當初,營銷員向張先生推薦這款組合分紅險時,宣稱其既具有銀行的儲蓄保本功能,又擁有長期穩(wěn)定的投資回報,還同時具備意外保障功能,集儲蓄的安全性、投資的收益性和保險的保障性于一身,堪稱十分完美,其實不然。
首先,其現(xiàn)金功能不如儲蓄。儲蓄存取自便,機動靈活,儲戶提前取錢損失的最多只是定期與活期的利息結算差額而已;而保戶退保,保險公司則要扣除很大一部分的退保費用,前3年退保的,扣除費用更是高達保費的60%,兩相對比,優(yōu)劣不言而喻。
其次,投資收益長期歸零。保險合同并不承諾分紅險紅利的有無或高低,即使樂觀估計,一般也只能在2%左右,并不比銀行的利息高.又因為其獲利周期長達數(shù)十年,通貨膨脹的損失更加明顯。近10年中國平均通貨膨脹率5.5%,10年后10萬元貶值近一半,更何況72年后,又如何談得上投資獲益呢?
再次,意外保障徒有虛名。保險合同的本質是射幸合同,投保人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安全保障,以抵御不可確定的意外風險,譬如人身意外險、重大疾病險等消費類保險都屬于這一類。而分紅險約定的意外保障根本達不到上述保障目的,就其身故給付金而言,實際上最多只不過是保險公司返還張先生的投入資金而已,甚至會更少,因此,其保障也只是徒有保障之名,而無保障之實。
最后,關鍵是時間成本。張先生感覺保單成了雞肋,并不是因為保險公司宣傳的產品功能不到位,而是忽略了最為關鍵的因素——資金的時間成本,這是所有分紅險的致命軟肋,也是投保人購買此類保險的盲點。隨著保單“歲數(shù)”的增長,資金的時間成本也會成倍的增長,讓人越繳費越覺得不劃算。對于從事投資工作的張先生而言,資金的時間成本作用就更加明顯。試想想,張先生連續(xù)15年共投入約7.2萬元,而他的孩子足足需要在72年內分24次才能領夠7.68萬元,另外4萬元和那份不確定的增值紅利也必須要到孩子80歲時才能拿到。15年15次繳費與72年24次返還、1年4800多元與3年3200元、20多歲的莘莘青年與80歲的垂髫老翁,如此強烈的數(shù)字對比和巨大的時間反差,難怪很多人感覺上當了。投資理財專家告訴我們要努力把手中的錢“動”起來,把它們盤活,可這份保單卻讓張先生手中靈活機動的“活錢”硬是變成了奄奄一息的“死錢”,這的確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保險是一項投資,保險產品也因人而適,任何一款保險產品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像友邦的這款分紅險組合。對于那些希望將意外的大額收入轉化為長期穩(wěn)定經濟來源的人而言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它明顯不適合張先生這一類人群。張先生保險沒買對,讓保單成了雞肋,是由于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怕看晦澀難懂又繁雜的保險合同,僅憑營銷員的一面之詞和保險公司已聲明作不得準的產品宣傳冊就草率投保。投資有風險,投保須謹慎,尤其是對于交費期間較長的保單,更須謹慎。健康險、投連線以及萬能險等一次性交費的保單,由于一次性繳費金額相對較大,投保人會比較謹慎,即使失誤,也只是造成已繳保費的損失。而繳費期間較長的保險,由于每期繳費金額不大,投保人往往不太在意,可一旦失誤,損失的則不僅僅是已繳納的保費,還面臨著未來的保費損失,使投保人陷入了退也不是、保也不是的尷尬境地。
其實,保險不僅是投資也是消費,而保險消費的產品就是合同本身。通常我們購買上萬元的大件物品時,總是精挑細選。左試右試,更何況一份要持續(xù)繳費十幾年的保單呢?因此,建議投保人在購買保險尤其是購買繳費期間較長的保險時,一定要在完全了解保險合同的前提下再慎重選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買進進退皆難的雞肋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