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 忠
〔關鍵詞〕 班級授課;分層次教學;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3(B)—0026—01
班級授課一直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該形式有許多優(yōu)點,諸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但也暴露出了許多缺點,集中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標準、進度等固定、劃一,難以充分照顧學生的差異,致使有潛力的學生難以獲得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條件和機會。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無法調和教學要求和學生可接受性能力之間的矛盾,不可能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教學。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是一項迫切的任務。
對學生分層是個棘手的問題。首先,必須充分、全面、正確地了解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通過智商、非智力因素的調查,把握他們的智力、學習興趣、動機等情況;其次,通過摸底測試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基礎;再者,通過個別談話、家訪了解學生的個性、愛好、家庭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比較客觀科學地確定學生的層次。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一般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yōu)秀學生,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25%;B層為中等生,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50%;C層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25%。這種層次的劃分是呈動態(tài)變化的,有升有降。分層不是手段,是為了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層次的學生獲得最佳發(fā)展。
教學中要做到內容安排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分層。
1.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內容,目標的制定必須有層次性。教學目標的層次分為認知領域的層次和知識遷移的層次。認知領域的層次指的是對知識點的識記、領會、理解和運用。知識遷移的層次指的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掌握其變化規(guī)律,以獲得新的能力。根據(jù)巴班斯基的“可接受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可以根據(jù)各自對應的目標進行學習和操練。就認知領域來說,根據(jù)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將學習分為識記、理解、應用、綜合、評價五個層次。其中,在英語學習中,前三個層次尤為重要。識記,是指能夠儲存和提取學習過的材料;理解,即要求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內部分析,掌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指能夠解決與學習材料直接相關的問題。識記和理解是對基礎知識的要求,運用屬于對基本能力的要求。
2.講授分層
分層施教占用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也是最難操作的部分。在課堂上教授同一教材內容時,對三個層次進行相應水平的教學,從最低起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發(fā)展、分和有致,并且分層設計練習、分層設計問題、分層布置作業(yè),學生全員參加,各有所獲,既使中下水平的學生吃得了,又使優(yōu)等學生吃得飽,最終全面完成教學目標。
3.操練分層
一般情況下,要求A層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景,自編對話并進行表演,或者是自己組織語言復述課文;要求B層學生能背誦對話和教師規(guī)定的課文部分段落,并模仿A層學生自編對話和復述課文;要求C層學生熟讀和理解對話或課文內容,并做到語音、語調準確。
另外,對于作業(yè)可以根據(jù)三種不同的層次布置三種不同的作業(yè),并采取三種批改方式。Level C:基礎題+補缺補差題,教師當天面批,學生當天訂正。Level B:布置基礎題,教師全部批改。Level A:基礎題+提高題,教師只批一兩本,其余由學生核對。
由此看來,分層次教學是用因材施教的理論實現(xiàn)目標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其實質就是把集體、分組、個別教學三者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它使教者目標明確,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