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強化首次認識對后繼學習至關重要。因此,要提高不被學生重視的“副科”——歷史新課教學的效果,必須精心設計歷史課“導語”,巧妙地使用好開課幾分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歷史課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進行探討。
一、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是一種從已有知識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導入方法。一般由教師設計幾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復習提問應該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引出新知識,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講“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章,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當時世界已被瓜分完畢。后起的德國來到瓜分宴席上,已經沒有它的席位了。英國搶占全球土地的四分之一,號稱‘日不落帝國。德國工業(yè)迅猛發(fā)展已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二位,但其殖民地還不及英國的十分之一,也不如法、俄。德國這個暴發(fā)戶,怎么能滿足于英、法、俄等帝國主義飽餐以后的殘羹剩飯呢?!于是它迫不急待地要按‘資本和‘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德國首相揚言:‘德國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英國不僅要確保它已經搶占的殖民地,甚至還想擴大地盤。英德之間的矛盾成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為了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雙方加緊擴軍備戰(zhàn)、劍拔弩張,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這時任何一個政治事件都可能成為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隨之引出“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事件。
復習導入法是教師用講述法總結上一節(jié)課的舊知識而導入新課的,使新舊知識的銜接十分自然、貼切,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舊知識,也為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新知識作好了鋪墊。 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懸念導入法
懸念導入法是一種以認知沖突的方式設疑,使學生思維進入驚奇、矛盾等狀態(tài),構成懸念的導入方法。
例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在20世紀的英國有這么一種奇怪的現象,英國的議會要員們,必須走下汽車,坐上17世紀的馬車,穿上17世紀的官服才能進入王宮內,宮內所有的布局裝飾及衛(wèi)兵、宮女的服飾全都是17世紀的。那么為什么在20世紀的英國要保持這種17世紀的風格習俗呢?17世紀的英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件,使人們至今念念不忘呢?”。由此導入新課。
又如,講述秦末農民戰(zhàn)爭這一堂課時,可以這樣導入:陳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揭竿而起的農民領袖,他出身雇農,曾在田間與貧苦農民一起耕作時說過:“將來富貴了,可別忘記窮朋友呀!”后來陳勝果然做了王,富貴了,他忘記了過去的窮朋友沒有?秦朝被推翻后,力大過人、能舉起銅鼎的楚霸王項羽沒能當上皇帝,而當過亭長的布衣劉邦卻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這是為什么?現在讓我們一起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運用懸念導入法,教師要問到“點”上,抓住學生產生疑慮、困惑、矛盾時的契機,引發(fā)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底”,所提問題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相近知識的易混點、研究問題的關鍵點等等,同時設問要新穎,學生聞所未聞,始料不及。
三、談話導入法
談話導入法是教師先通過對一個歷史片段的描繪,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然后師生共同談論熟悉的人和事,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親切感。
如講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可先簡略介紹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我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善于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乘風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某些唐朝風俗習慣,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p>
這樣的導語,把同學們帶到了絢麗多彩的唐朝歷史場景,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本課和以后幾課的內容打下了基礎。談話法的優(yōu)點是比較自由,談話引導,富于啟發(fā)性和靈活性。
四、材料導入法
材料導入法是指利用相關詩詞、歷史資料、歷史小說以及歷史評論文字等,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一種導入方式。
如,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把著名作家雨果對這場戰(zhàn)爭的評論作為導語:“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抱了東西,一個放了火,這個勝利者把口袋裝滿,那個把箱筐裝滿。他們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那兩個強盜的歷史。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庇旯倪@些話,表達了全世界的正義之士對英法等侵略者無比的憤怒和強有力的控訴!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場戰(zhàn)爭,去聲討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總結它留給后人的教訓吧!”
這種導語,不但使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這場戰(zhàn)爭,而且在上課一開始就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達到了知識傳授和德育滲透的雙重效果。
五、直觀導入法
直觀導入法是一種以引導學生觀察文物、模型、圖表、看影視片段或幻燈片等活動方式,引起學生興趣,再從觀察中設置問題情境的導入方法。從一幅圖或一件文物導入,由點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學生認識的思維路線,易激起興趣和學習動機,效果十分理想。
如,講“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始”一章,我得先播放了著名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頓時,帶著滿腔悲憤的音符如潮涌出,傷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一個人的胸膛。這時打開幻燈機,用慢鏡頭放出一張張日本侵略者屠殺我中國民眾、蹂躪我大好河山的歷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師已不必言語,音像已經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到了恥辱的歲月……
直觀導入法最能激起學生思想的共鳴,達到了“課伊始,意境生”的藝術境界。
歷史課的“導語”當然不限于這幾種方法,各種方法也可以混合,摻插使用。但教師設計導語,要具有明確的目的,要以興趣為前提,貫徹量力性要求,還要掌握好時間,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學上遷移原理,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對所學的新課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轉移注意,引起興趣,激發(fā)動機,這樣的導語才有效。
總之,導入新課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為本,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我要學”的主體意識。導入情,導入趣,導入文采;導出美,導出疑,導出學生探究的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新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獲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作者簡介]李希民,男,(1962——)1981年8月畢業(yè)于河北撫寧師范學校,1989年取得大專學歷。1996年取得中級教師職稱。同年被評為縣級優(yōu)秀教師,1999年——2002年被政府授予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