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聯(lián)的,各民族和國家之間存在著的文化差異必然反映在語言中。這種體現(xiàn)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給翻譯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影視翻譯作為文學(xué)翻譯的一個分支,既與一般文學(xué)翻譯有共同之處,又有著自身的特性和原則。本文提出了在影視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時應(yīng)采取的翻譯手段,并以實例予以說明。
[關(guān)鍵詞]影視翻譯;文化差異;原則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影片陸續(xù)進入中國,譯制片的觀眾不斷增加。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好萊塢大片的涌入,譯制片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陽春白雪”,而成了雅俗共賞的大眾娛樂品,觀眾如雨后春筍般陡然劇增。涵蓋了不同的年齡層次和文化層次。從七八歲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從文化程度極低的文盲、半文盲到學(xué)富五車的大學(xué)教授,都能在觀眾中找到。觀眾的大眾化分布首先必然要求影視語言的大眾化,也就是淺顯通俗。其次,影視節(jié)目的目的是什么呢?電影電視節(jié)目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資訊、傳授知識,開拓眼界,促進了解,是多功能的現(xiàn)代化媒體。那么如果問及影視節(jié)目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答案應(yīng)是“娛樂”。當人們經(jīng)過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回到家打開電視機,或坐進電影院舒適的坐椅中,目的就是“娛樂”。通過娛樂放松身心,消除疲勞。
二、影視翻譯的原則
1譯文語言通俗易懂
譯文語言若是晦澀難懂、矯揉造作,肯定會導(dǎo)致觀眾失去興趣。所以翻譯時要通俗一些,讓觀眾看起來明白易懂。當然,易懂并不等于粗糙,并不等于平淡無力。要采取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即適合觀眾的欣賞習(xí)慣。如電影片名Hamlet譯為《王子復(fù)仇記》就比《哈姆雷特》好,因為前者更適應(yīng)廣大的觀眾,照顧到了沒有接觸過英國文學(xué)的觀眾;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也頗為傳神?!皝y世”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佳人”又點明了影片的女主角,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的坎坷的經(jīng)歷。1995年榮獲奧斯卡6項大獎的經(jīng)典影片F(xiàn)orrest Gump被傳神地譯為《阿甘正傳》,而不是音譯為《福雷斯特·甘普》,就是一個很好的中西文化合璧的范例。譯名借用魯迅的《阿Q正傳》點出這部電影是人物傳記題材,“甘”出主人公的姓氏。更為巧妙的是,“阿甘”這個中國式的親切稱呼極易上口,深人人心,以至于影片獲獎已過去10余載了,無數(shù)觀眾仍記憶猶新,為之津津樂道。再如2002年上映的Spider—Man,在臺灣翻譯為《蜘蛛人》,筆者認為就沒有大陸的《蜘蛛俠》來得傳神。這個“俠”字為西洋漫畫增添了一分中國的俠士義氣。而2003年全球火爆一時的美國好萊塢大片Catch me if you Can在中國卻遭遇了令人大跌眼鏡的票房慘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片名的翻譯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部影片在國內(nèi)的譯名是《我知道你是誰》,不但讀起來拗口,而且作為一部主要講述FBI捉拿通緝犯的懸念迭出的偵探片的片名,卻顯得語氣平淡,氣勢薄弱,根本無法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大部分觀眾一看片名并不知道“你是誰”,故而理所當然地影響了票房收人。有人評價說,其片名的直譯《有本事來抓我》或許都要略勝一籌。而比較一下這部電影在港臺地區(qū)和海外的其他譯名,如《逍遙法外》《智抓雙雄》《神鬼交鋒》《貓捉老鼠》等等,就不難體會到電影片名的翻譯在技巧和原則上都是個耐人尋味的話題了。
因此影視劇的語言要盡可能地通俗一些,當然,“現(xiàn)代漢語里通俗化的語言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它能反映簡樸的思想,也能表達復(fù)雜的情感,關(guān)鍵在于能否使之生動活潑、準確自然?!?/p>
2情節(jié)銜接順利通暢
電影是一種視、聽綜合藝術(shù),畫面對語言可以起一種補充作用,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并不需要十分忠實于源語語言,缺失的信息部分可以由畫面所負載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有時候由于畫面的制約,譯者也不得不采取一些變通的手法,使得對話與畫面吻合。
比如在《角斗士》一片中,一開始,Maximus正率領(lǐng)他的部下準備與蠻族一戰(zhàn)。他的部將Quintus正在部署戰(zhàn)斗前的準備工作。
Quintus: Load the catapults, infantry form up for advance,archers ready.
Chief archer: Archers?
Centurion : Nook !
Archer: Nook.
昆塔斯:投石器上好彈藥!步兵排好前進隊形,弓箭手準備。
總弓箭長:弓箭手?
百夫長:搭箭!
弓箭手:就緒!
對話中的兩個nock有不同的隱含意義:前者是百夫長在傳達上級的命令,指揮士兵把箭搭上弦,后者是弓箭手的回答,意思是已經(jīng)按照命令把箭搭上弦了。如果直譯為“箭已上弦”,則從聽覺效果上來說,不如nook一詞來得干脆。其時畫面上閃過一排排弓箭手箭已上弦、蓄勢待發(fā)的畫面,因此譯者把“箭已上弦”這個具體的回答改成“就緒”,只有一個詞,和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緊張氣氛相吻合,同時也體現(xiàn)了軍人的一種干脆利落的作風(fēng)。至于“就緒”的具體內(nèi)容,觀眾一看畫面便知道了。
3文化差異的處理
但是,我們使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時要掌握好尺度,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理解問題的部分,我們應(yīng)采取歸化的方法。在《阿甘正傳》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車上相識,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邊,從此兩人成為好朋友。阿甘獨白了這樣一句話: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She tatught me how to climb,如果采用直譯的譯法,則譯文為: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她教我爬樹。
在歐美國家中,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比如色拉和蔬菜湯中總會有這兩樣?xùn)|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形容兩個人關(guān)系親密。對于西方觀眾來說,這個比喻很恰當也很形象,觀眾由此得到了語言上的審美享受。然而翻譯后的語言不僅沒能使中國觀眾得到一定的審美享受,而且還造成了觀眾理解上的困難,這種困難正是兩國物質(zhì)文化上的差異所帶來的。這種情況下直譯顯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改譯為“形影不離”。中國觀眾對“形”和“影”的關(guān)系非常熟悉,因為在漢語中有很多相關(guān)的成語,如形影相吊、形單影只、形影相隨。這樣譯,既使中國觀眾易于理解,又保留了語言的生動性。再如英國電影《魂斷藍橋》一開始,有這樣一段畫外音:
AnnouncersVoiee:Atll:15 this morning,the PrimeMinister,speaking t0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廣播員的聲音: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向全國發(fā)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
此例忠實地譯出了原文的字面層意義。但對“唐寧街10號”這一隱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補充說明的話,相信絕大多數(shù)中國普通觀眾會茫然不知所云。大多數(shù)中國人知道白宮是美國總統(tǒng)的辦公地方,但知道唐寧街是英國首相辦公的地方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加上幾個字變成“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lO號——英國首相府邸向全國發(fā)表了講話……”中國觀眾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Kitty:Oh,take no notice,The old dragson make her writethat,
凱蒂:你別在意,是母大蟲讓她這么寫的。
以上例子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翻譯中的困難。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皇帝的代表,是尊貴的象征,整個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會噴火的兇猛的野獸,是“邪惡”的象征,它在原句中指代“夫人”,把它翻譯成“母大蟲”顯示說話人對她的厭惡。所以這時我們只能選擇中國觀眾所能接受的文化意象來進行影片翻譯。
而對于觀眾比較熟悉的文化知識,翻譯時應(yīng)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特色,適當納入西方文化。因為影視片是文化交流的渠道,通過影視片的欣賞,觀眾可以感受到異國風(fēng)情和他們所特有的習(xí)俗,從而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在美國電影JFK《刺殺肯尼迪》中檢察官Jim Carrisan有旬臺詞“Weve au become Hamlets in onr country…”其中的Hamlets是中國觀眾都熟知的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其文化內(nèi)涵觀眾也不陌生,所以翻譯時不必進行變動,可將其直譯,不會影響到觀眾的理解。
又如在《聞香識女人》一片中,史雷德中校和查理在談話,弗蘭斯在外偷聽,被上校發(fā)現(xiàn),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Whos there?That little piece 0f tail!Get out 0f here[Yeah…cant believe theyre my blood,IQ of slogs,and themanner of bansees,
誰在那兒?那個小尾巴!滾出去!不能相信這是我的骨肉。又蠢又囂張。
Bansee是愛爾蘭民間傳說中的報喪女妖,女妖的出現(xiàn)或是夜間聽見其哀號慟哭者表明親屬中有人要死去。Thenlanner 0f bansees意指舉止囂張、粗魯。像這樣一種民間傳說中所特有的形象是不太可能找到相似的替代形象的,如果勉強用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牛頭馬面、閻王之類的形象來歸化,不僅令觀眾產(chǎn)生滑稽可笑的感覺,而且也沒能傳達出原有的聯(lián)想意義。這時我們將源語的聯(lián)想含義直接譯出。
三、結(jié)論
總之,對于影片中出現(xiàn)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盡量將源語文化形象替換為目的語觀眾熟悉的文化形象,同時,保留語言的生動、形象。當然,在這過程中有一個適度的問題,更替不當會損害影片的整體風(fēng)格。當形象的替換難以實現(xiàn)時,譯者應(yīng)果斷舍棄源語形象,直接將作者的意圖譯出,通過影視片的欣賞,觀眾可以感受到異國風(fēng)情和他們所特有的習(xí)俗,從而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作者簡介]王向華,女,碩士,濰坊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與中西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