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運用榜樣進行道德教育的傳統(tǒng),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榜樣教育,其中古代家庭教育在榜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榜樣教育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古代;榜樣教育;家庭教育
一、榜樣概念的界定
榜樣概念的界定,是學者們主要的研究對象,他們從不同角度談到了自己對榜樣的認識和理解。在古漢語中,榜樣之“榜”本是一種矯正弓弩的工具,“榜者,所以矯不正也?!?,而“樣”一般指樣式、范式?!鞍瘛迸c“樣”的結合,意為一種矯枉正曲的范式,在古人看來,判斷榜樣的標準主要是看他對道德內(nèi)容的履行程度,其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否則是不能稱其為榜樣的。
其他關于榜樣的定義還有:《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榜樣是指值得學習的好人或好事?!边@種解釋與古漢語的解釋相近?!掇o?!穼Π駱幼髁诉@樣的解釋,“榜樣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內(nèi)產(chǎn)生的同類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又稱先進典型?!壁w翰章認為:“榜樣是在人們頭腦中的先進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曾釗新教授把道德范例(榜樣)定義為:“是在道德實踐中產(chǎn)生的、具有肯定意義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典型,是能夠使人產(chǎn)生美感的崇高形象,是內(nèi)在的善品和外在的善行的統(tǒng)一,是“誠于中而形于外”的正面人物的風范。認為榜樣具有能觸發(fā)人們仰慕的效仿性特征、能喚起人們崇敬的形象性特征和為歷史所考驗的真實性特征。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陳卓認為,“‘榜樣’與‘偶像’是同樣的意思,均為贊賞、崇拜、效仿、學習的對象?!倍艺J為“榜樣”“偶像”“楷?!薄澳7丁薄暗湫汀痹谝饬x上也是相同的。
在現(xiàn)代,有人把它作為日常概念來使用,如一般作“楷模”“典型”“偶像”講,指的是某種值得學習、崇敬的典范人格,榜樣多指正面的形象;有的局限于教育方法,甚至局限于德育方法;有的把榜樣與榜樣教育混為一談,如有的學者認為:“榜樣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鞍駱佑址Q示范,是引導受教育者學習他人的優(yōu)良思想、行為和品德的教育方法。”都把榜樣當作一種德育的方法。
目前在我國教育理論界榜樣的概念,尚無明確界定,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科學的、得到人們公認的概念。本文試著以一個新的視角來闡述榜樣的內(nèi)涵。但從眾多學者對榜樣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古至今,對榜樣的理解雖稍有差異,但榜樣所代表的都是社會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是值得效仿和學習的先進典型。不論何種榜樣,其本身必具有良好的德行,如其無德寡德失德,則難以成為人們崇敬的楷模和效仿的對象,因而榜樣本身就具有道德的意義。因此,本文所講的榜樣,本意指道德榜樣。
本文認為,榜樣是指凝聚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們的共同理想追求、具有較高的道德境界因而能夠對他人具有教化作用的人格范式。
二、榜樣教育概念的界定
與對榜樣的界定一樣,對榜樣教育的理論研究目前在我國尚不多見,更無統(tǒng)一的認識。我國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葉闌這樣理解教育的原義,把二字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上對下,成人對兒童的一種影響,其目的是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結合對教育的理解,許多學者對榜樣教育的概念做了界定。
朱明山認為:“榜樣教育就是以先進典型為榜樣,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為范例教育人們、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思想覺悟的一種重要方法?!币桌?、徐惠認為:“榜樣教育(example education)是一種以典范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去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教育方法。榜樣教育具有形象、具體、生動等特點,能將抽象的道德準則、道德規(guī)范通過榜樣示范具體化為易于理解、對照和效法的行為,符合人們的心理特征?!蓖觖悩s認為:“榜樣教育,就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學習途徑,即通過觀察學習,從他人那里獲取新行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作所為,接受他人行為的影響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華中師大所編的《德育論》一書中認為:“榜樣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優(yōu)良品質和模范行為影響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種方法。”有的學者認為:榜樣教育乃是教育者,根據(jù)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選擇相應的榜樣,啟發(fā)、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榜樣的行為習慣、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的過程與方法。
總之,榜樣教育是教育者根據(jù)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陌駱?,利用榜樣的作用,來達到教育或教化的目的。
三、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榜樣教育
家庭是建立在姻親關系上的社會組織。它除承擔著繁衍和哺育個體的功能外,還以家風、家庭關系和家庭文化氛圍對個體進行教化。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習慣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較之家庭,則其感化之力遠有及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重視道德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重視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對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禮記》中講:“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禮記#8226;大學》)更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士農(nóng)工商四民“旦夕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由此可以說明古人對家庭教育對青少年行為習慣的形成、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fā)展的影響有著深刻的認識,家庭教育由此而生。《三字經(jīng)》中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中榜樣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家庭中榜樣教育的實現(xiàn)是通過在家庭中個體對其他家庭成員價值觀念和態(tài)度的接受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榜樣示范來實現(xiàn)。家庭教育主要通過親子之情的感化激勵、家庭生活的滲透、熏陶以及家長的言傳身教起作用。
古人在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極具實效性的經(jīng)驗,留下的許多有關家庭日常性的道德教育的家訓、格言,比較有名的如《顏氏家訓》《治家格言》,還有各種家書、家誡等。在這些歷史資料中,包含著豐富的經(jīng)驗。
如《周易》就非常重視家長的身教作用?!都胰恕坟载赞o曰:“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假”與“格”古字通用,有感格之意。意思是說,君王用美德感格家人然后保有其家,無須憂慮。九五陽剛中正居尊位,為家人之主。表明作為一家之長,自身行為要端正。
《顏氏家訓》中說:“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在這里“父”“兄”“夫”分別作為“子”“弟”“婦”的榜樣對后者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
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在中國很長時間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作為兒童發(fā)蒙的必讀之書,其中也有很多關于榜樣教育的例子,如: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三字經(jīng)》中分別以宋朝時的官至趙中令仍勤奮苦讀的趙普、宋代的直到二十七歲才發(fā)奮讀書并最終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文學家蘇洵、北齊時的七歲能寫詩賦詞的神童祖瑩以及西漢時路溫舒、公孫弘、晉朝的孫敬、戰(zhàn)國時蘇秦、晉朝人車胤、孫康、漢朝的朱買、隋朝李密、宋朝人梁灝、唐朝人李泌等人“頭懸梁,錐刺股”發(fā)奮治學的故事對兒童諄諄善誘;“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則以富有才情的蔡文姬,謝道韞為女子做出了榜樣;“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說的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又如西晉的阮籍,他的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才華出眾,而又有種傲然的風骨,很得曹操賞識。雖然早年喪父,但阮籍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他十四、五歲的時候即以勤奮好學、不慕虛榮、道德高尚的古代賢者——顏回、閩子賽為效法的榜樣,刻苦攻讀《書》《詩》,學習儒家有關修身養(yǎng)性和治國平天下的種種道理。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1.重視母教:《說苑#8226;雜言》中說:“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謂也?!?,《說文》中釋“父”時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薄栋谆⑼?8226;論六紀之義》中釋“父子”時說:“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孽也孽孽無已也?!币簿褪钦f教化子女的是父親。但古代對子女進行訓誡教育不僅僅是父親的職責,母親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國古代有一部專為各界知名婦女所做的人物傳記,名叫《烈女傳》,又名《古烈女傳》,著者是西漢劉向。劉向的《烈女傳》是我國最早的婦女人物傳記,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辨通》《劈孽》等七門,亦即七篇,七大類,共記載了一百零五名各類婦女的事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后來又有人在《古烈女傳》的基礎上,增寫了歷代知名婦女的人物傳記,名為《續(xù)烈女傳》《烈女傳增廣》《廣烈女傳》等。起初,劉向所著《古烈女傳》中的《母儀》篇,僅僅介紹了秦漢以前的文伯、孫叔敖、臧文仲、子發(fā)、孟軻、田稷子、芒卯、江乙、趙括、如耳等十幾個人的母親的事跡。到后來的《廣烈女傳》,則補充到近一百位母親的事跡。其中《母儀》篇是《烈女傳》一類的人物傳記中的重要篇目?!赌竷x》,即母親的榜樣?!澳赣H”一詞,是針對子女而言,是指有子女的婦女?!赌竷x》篇實際上是專門介紹歷代良母教育子女的事跡。《烈女傳》作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女子基本上唯一可讀的書目,其寫作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給廣大的女性做出行為規(guī)范,起到榜樣的作用。
除了《烈女傳》中的記載,在我國還流傳著許多教子的故事,如孟軻小時候,看到東鄰殺豬,問母親東鄰殺豬做什么。孟母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肉。”說完,盂母自覺失言,為避免給兒子造成言而無信的不良影響,真的買肉給他吃。從孔子、孟子一直到岳飛,都受到過母教很大的影響。“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清代初期以天下為己任的顧炎武,一致認為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繼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2.重視豢養(yǎng)教育:蒙學即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問?!懊伞庇杏字?、暗昧之意,《易經(jīng)》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之稚也。”因為“兒童在最初階段幾乎總是總是主動地接受一些態(tài)度和價值,通過自主作用將其內(nèi)在化”所以,一個人長大后思想品德的好壞和幼年時所受的教育,養(yǎng)成的習慣是相關的。秦宰相李斯、晉朝王羲之、南宋王應麟、元代許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寫過蒙學教材或蒙學教育方面的文章。宋代理學家朱熹,親自撰寫了不少的蒙學讀物。他寫的《小學》被許多人奉若神明,稱其為“萬事養(yǎng)正之全書,培大學之基本者也”。《義學約》中說“豢養(yǎng)極大事,亦最難事。蓋終身事業(yè)此為根本,而混沌初開,非可以旦夕取效者?!薄对鰪V賢文》中強調(diào)“訓子須從胎教始”,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從胎教開始;《顏氏家訓》中強調(diào)“教子當及嬰稚”,白幼便加以教誨,使其為靜、舉止皆人禮合序。若在子女幼小時忽略教誨,一旦“驕慢已習”“習慣成自然”,便悔之晚矣。宋明理學家二程曾說:“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能不忘。故善養(yǎng)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便得所養(yǎng),全其和氣,乃至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常。至如養(yǎng)犬者,不欲其升堂,則時其升堂而撲之。若既撲其升堂,又復食之于堂,則使孰之?雖日撻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明王廷相說:“童蒙無先人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瓑汛笳咭殉神g僻之習。雖以正導,彼先人之見為然,將固結而不可解矣,夫安能變之正。故養(yǎng)正當于蒙。”。《養(yǎng)正類編》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豹?/p>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除《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幼學瓊林》等幾本流行甚廣的蒙學教材以外,各類蒙學書目近2 000本。
3.重視施教者的“身教”:盧梭有句名言:“你要記住,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苯逃咭陨碜鲃t,身先士卒,身體力行,表里如一,說到做到。托爾斯泰認為:“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在家庭中長輩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作為家庭教育中施教者的長輩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為子女做出榜樣??鬃诱f:“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教育者自己行為不斷不正,卻要求受教育者遵守行為規(guī)范,受教育者不可能心悅誠服。道德教育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的重要力量,來源于道德模范的人格感召,因此孔子提出“圣人”“賢人”“君子”“士人”的道德榜樣。王夫之說:“身教重于言教”,說的就是施教者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在教育的過程中,施教者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如漢代的蕭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讓子孫學習他的節(jié)儉,子孫生活在痔田陋舍里,他們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須自立勤奮。在楚漢戰(zhàn)爭中起富的宣曲任氏,在家約里要求子孫“非田畜所生不衣食,公事不畢則不得飲酒食肉”。教育子孫富而不奢、富而不惰,故任氏“以此為間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富者數(shù)世”?!抉R光說,宋代宰相張文節(jié),衣食起居。一如普通人,有人勸他不必過于儉樸,他說“以吾今日之祿,雖侯服王食,何憂不足!然人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此祿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習慣于奢,不能頓檢,必至失所。易若無失其常?吾雖違世,家人猶如今日乎!”
4.重視環(huán)境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古代教育家還特別重視環(huán)境教育在榜樣教育中的功能。不論古人提出的性善性惡,不論所謂“性相近,習相遠”,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說明了古人注意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是很起作用的。人很容易受到自身生活地區(qū)的風俗的影響感化,而有著仁厚風俗的地方對人成長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孟子小時候,家住墳地旁邊,孟子就學哭喪、埋人。孟母認為該居住環(huán)境不利孟子成長,遷居集市旁。孟子又學商人做買賣,盂母仍認為環(huán)境不好,又遷居學宮旁,孟子受到讀書人的影響,知書達理,于是定居下來。
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非獨染絲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者,土亦有染?!彼J為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如同素色之染,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因此他特別注重環(huán)境和交朋友。
荀子指出:“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擇土,所以防邪僻惡而近乎中正也?!辟Z誼很贊同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認為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其性情、品質沒有多大的差別。而之后之所以會出現(xiàn)賢愚善惡之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個人所受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并分析“殷周之所以長有道”的原因是因為“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wèi)翼之”,“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習與正人居之。不能元正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币簿褪且獮樘訝I造一個好的教育環(huán)境。雖然賈誼指的是太子早期的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但它又具有普遍性。
《顏氏家訓》上說:“與善人居,如人芝也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边@就是指的環(huán)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2]陳秉才.中華經(jīng)典藏書韓非子[M].上海:中華書局,2007.35
[3]王世民.榜樣與榜樣教化[J].南昌高專學報,1998,(3)11-12.
[4]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4.
[5]趙翰章.德育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24.
[6]曾釗新.道德心理論[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87.77.
[7]陳卓.當代中國榜樣教育之尷尬[J].青年研究.2006,(12)31.
[8]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99.
[9]睢文龍.廖時人.朱新春.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7.
[10]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11]朱明山.高校榜樣教育效應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6)56.
[12]易莉.徐惠.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榜樣教育[J].江西教育,2006,(2)46.
[13]王麗榮.試論毛澤東的榜樣教育[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6)65.
[14]華中師范大學等六校合編.德育論[M].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73.
[15]劉夢溪.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8226;蔡元培卷#8226;中學修身教科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55.
[16]戴望.管子校正卷八小匡第二十[M].上海:中華書局,1978.122.
[17]檀作文.顏氏家訓#8226;治家[M].上海:中華書局,2007.52.
[18]漢#8226;劉向撰,向宗魯校正.雜言[M].上海:中華書局,1987.439-440.
[19][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
[20]陳立撰,吳則虞.白虎通疏證[M].卷八.《三綱六紀#8226;論六紀之義》.上海:中華書局,1996.376.
[21]克魯,克洪.文化與個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16.
[22][明]沈鯉.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粹[M].義學約.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26.
[23]程顥,程頣.二程集#8226;河南程氏遺書[M].卷二下.上海:中華書局,1981.35.
[24]石云孫.訓詁得義論[M].《雅述》上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1.
[25][清]陸世儀.養(yǎng)正類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45.
[26]張燕嬰.論語[M].上海:中華書局,2006.48.
[27]班固.漢書[M].卷三九《蕭何傳》.上海:中華書局,2000.2012.
[28]班固.漢書[M].卷九一《貨殖傳》.上海:中華書局,2000.3693.
[29]陳夢雷,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M].濟南:齊魯書社,2006.87.
[30]周才珠,齊瑞端.墨子[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160.
[31]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