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針對這個特點,在教學中上好實驗課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而言,上實驗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掌握實驗步驟和操作要領,以及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論,而往往忽視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故此,我就如何上好化學實驗課談談自己的認識。
1. 注重實驗課導入
導入的目的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愉快地進行學習,表現高昂的探索精神,達到新課伊始趣味橫生的境界。比如我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課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碳酸飲料——雪碧、可樂,進行導入。在上《鈉的性質》實驗課的時候,從生活中常見的事實入手,做饅頭時用的發(fā)酵粉,潛水面具中的供養(yǎng)劑,能夠去掉游泳池中污垢的純堿溶液,冶煉金屬鈦的強還原劑鈉。在上《氮的循環(huán)》實驗課時,我們可以從美麗的噴泉實驗開始,看見美麗的噴泉發(fā)生時,學生肯定會有所思考,這么美麗的現象后面隱藏的是什么樣的化學原理……使學生從常見的事物中,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后面的實驗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課前準備充分,備用多套實驗方案
單純的實驗往往只能起到驗證實驗結論的效果,而不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做實驗時,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自認為可行的方案。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難免有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的心理。故此,教師應考慮實際情況,準備多套方案供學生篩選。 比如在用實驗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氣大”時,有的學生認為以下方案可行:用二氧化碳和空氣分別充氣球比較、通過用天平稱來比較相同體積的二氧化碳和空氣的質量、用點燃的高矮蠟燭倒入二氧化碳比較熄滅的順序。在進行“氯氣的化學性質”探究性實驗中,與金屬鈉反應,教材上提供的是將燃燒匙中熔化的金屬鈉伸入裝有氯氣的集氣瓶,但是因為氯氣是一種毒性較強的氣體,這樣的實驗設計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我們教師可以提供另一種選擇:將金屬鈉放在一支兩端通氣的硬質試管中,硬質試管可以承受較高溫度,且不用墊石棉網,可以直接加熱,左邊裝有單孔橡膠塞,從玻璃管中通入氯氣,右邊的開口處塞一團蘸有氫氧化鈉濃溶液的濕棉花團,這樣就降低甚至消除了氯氣的毒性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因而,教師在事先應揣摩學生的學習心理,考慮實驗的實際情況,做好準備,以備不時之需,達到良好的實驗效果。
3. 先猜測,后實驗
實驗前,應讓學生對所做的實驗進行猜測,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然后用實驗證明他們的觀點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這樣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必然全身心地投入,并懷著一定的目的進行,而不是簡單地驗證書本中已有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和他們的猜想符合,學生就有成就感,并體會成功的經驗。如不符合,學生勢必分析原因,這樣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有效地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達到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4. 大膽質疑,提出新觀點
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受,有時甚至會提出打破常規(guī)的見解,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并一同和他探討,引起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在說明碳酸的不穩(wěn)定性實驗中,教科書上的實驗方案是加熱碳酸,觀察石蕊花的顏色變化?;ㄓ杉t色變?yōu)樽仙玫降慕Y論是因為碳酸的分解,導致石蕊變紫色。而有學生就不那么認為,他們認為教科書上的實驗方案有缺陷。理由是有可能是碳酸的分解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碳酸沒有分解,而是碳酸擴散到空氣中去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并進一步進行探究,起到提高學生實驗的興趣和發(fā)展學生嚴謹求學的心理。
5. 注重歸納和小結
實驗結束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所做的實驗進行評價,讓學生談談實驗過程中的體會,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這樣,學生對本次實驗的理解和掌握能更上一個臺階,對以后的實驗有引導性的作用。
實驗教學是一個廣闊的天地,還需我們不斷地去摸索。以上只是我們對怎樣上好化學實驗課的一點膚淺的理解。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