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生本教育理念,也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多學、多動手、多討論、多聯(lián)系實際,其具體表現(xiàn)為:前置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小組討論——學以致用。
1. 前置性學習
生本教育主張“先做后學,少教多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方法。因此,課前自學是生本課堂的前提。沒有課前的自學、探索,生本教育是無法實施的。而生本教育中的“前置性學習”是老師在講課前一天給同學布置的練習,它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抄寫作業(yè),它除了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課前的自學之外,還要收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資料或進行與內容相關的小研究、小觀察和小嘗試等。因此這要求教師設置的“前置性練習”設計必須生動、有趣、有效,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能夠達到人人能夠參與,人人愿意參與。如在學習“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前,我布置學生:①了解本地區(qū)水資源狀況;②從圖書、報紙、雜志、互聯(lián)網等媒體上搜集有關水污染的知識和情況報道;③每個學生舉一個身邊的有關水污染的事例;④將你對有關水的問題的思考、想法寫出來。對于這些“前置性練習”,都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因此每個學生都能收獲成功的喜悅。在學生完成這些“前置性練習”后,也在無形中學習了“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的內容,從而達到以不教而教之。
2. 探究式學習
生本教育理論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既然這樣,我們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通過其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化學學習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采用探究式學習。在化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學習可以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探究空間,喚醒其沉睡的潛能,讓學生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同時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畢竟自己學會的知識是不容易忘記的。如“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一課題中的“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我只準備好儀器,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探究學習。一節(jié)課下來雖然有些吵,感覺有些亂,但每個學生都很喜歡上化學,感覺化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了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這一課題時,我給出一些藥品,學生自己會根據(jù)學過的有關CO2生成的化學方程式,自己去探究驗證應選擇哪些藥品。對于裝置,我也給出一些裝置,學生則可根據(jù)以前學過的有關實驗室制O2裝置選擇來思考、組裝儀器。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探究下更深刻的知道實驗室制CO2的藥品,掌握如何選擇裝置,同時也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
3. 小組討論
生本教育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個性、長處和短處,應該讓孩子們在小組中求得互動,在互動中達到互補,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最大的發(fā)展。在分組的過程中,我遵循以好生帶動差生的原則,在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動手能力強的,一個語言組織能力較強的,一個差生,一個有較強的綜合能力的做為組長。進行小組培訓,明確小組長的職能,組長與組員之間的合作方法等。在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后,一起互相討論,從中分析實現(xiàn)現(xiàn)象的原因,或失敗的原因,或從中得出的結論。這樣在小組里,每個學生都得到尊重、信任,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無拘無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體驗分享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并合力解決各種難題和問題,有效培養(yǎng)了他們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與習慣。而且使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學得更好,使傳統(tǒng)意義的“差生”進步更快,從而有效地拉近了優(yōu)生和“慢生”的距離,使教育實現(xiàn)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4. 學以致用
生本教育理論注重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一種熟悉的環(huán)境下學習知識。有許多化學知識都是來自生活,我們將所學的化學知識用于解釋生活現(xiàn)象,這樣不但加固知識,而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如我們學習了“鐵生銹的條件”后,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鐵生銹的條件”思考如何防止我們的自行車生銹。在我們學習了“燃燒和滅火”這一課題后,讓學生思考“如何報火警”“如果自己一旦被火困時,應如何實施自救”等。
責任編輯潘孟良